☉吳長虹
“閱讀鏈接”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亮點之一,也是落實課外閱讀課程化的關鍵?!伴喿x鏈接”中除了有片段外,還有篇章,且數量隨著年級增加逐漸增多,包含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等多方面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有忽視“閱讀鏈接”的現象,只是單純將其作為閱讀補充資料,交待給學生了事。對此,教師應提高對“閱讀鏈接”板塊的重視,結合“閱讀鏈接”編排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
縱觀教材內容可以發(fā)現,“閱讀鏈接”板塊雖然分布特點不一、形式不一,但整體編排卻具有科學性。具體體現在“閱讀鏈接”板塊出現的次數隨著年級提升而增加,這種編排規(guī)律與語文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能力相符,隨著學生識字量迅速增長且具備獨立閱讀能力,“閱讀鏈接”板塊逐漸發(fā)揮了其提示引導作用,對后續(xù)的學習也有較好幫助[1]。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和能力飛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考慮到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任務,教材“閱讀鏈接”板塊中的文本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文筆優(yōu)質、條理清晰且體裁豐富,包括詩歌、神話、散文、科普文章、日記等多種形式。與教材單元文本進行比較,發(fā)現“閱讀鏈接”板塊中的內容與教材文本存在密切的聯系,體現在文體相似、主題相似或表現手法相似等多個方面[2]?!伴喿x鏈接”板塊中的內容以助讀的形式出現,能有效豐富教材篇數,落實“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組織方式,落實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
從鏈接價值角度分析,發(fā)現部分“閱讀鏈接”板塊中的內容是單元文本的同類或平行主題拓展,能輔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促發(fā)學生情感體驗。針對當前現行教材版本展開分析后發(fā)現,“閱讀鏈接”板塊的鏈接要素主要包括主旨深化、問題拓展、遷移運用、對比閱讀等,每個要素所對應的目標板塊都有所不同,構成了完整的學習過程[3]。如與單元文本同類型的“閱讀鏈接”能有效促進主旨深化,通過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氛圍,促進學生情感體悟;基于單元文本延伸出的問題拓展類型“閱讀鏈接”,對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有著較大助益,在相互對比中指導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溫儒敏教授認為,教師教學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擾應是如何解決梯度問題。結合當前教學情況證明所言非虛,隨著年級的升高,語文閱讀內容和教師教學要求,在難度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制定具有梯度的閱讀目標是高效教學中的關鍵?!伴喿x鏈接”貫穿在教材中,具備豐富的語文要素,編排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與人文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需求,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制定有梯度的閱讀目標,以加強學生對文本的體會,體悟文字中蘊含的情感[4]。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為例,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其品味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進而加強感悟。首先,教師在單元文本教學結束后,借助課后練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在討論中認為,桂花雖然都是一樣的,但家鄉(xiāng)的桂花在母親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成為母親生活中的一部分,為母親留下美好的回憶。作者言語中的關鍵并不在于桂花,而在于這一意象背后所承載的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由此,通過設問的形式在文本與“閱讀鏈接”中建立溝通的橋梁,讓學生重點探究借助具體事物來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其次,教師應組織學生閱讀《留予他年說夢痕(節(jié)選)》內容,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稻田”“木樨花”等背后蘊含的情感,在分析中掌握借物抒情的技巧,完成知識的內化。基于此,通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可以完成深度學習,加強對文本思想及寫作手法的掌握,豐富情感體驗。
“閱讀鏈接”是為了服務教學,因此內容與單元文本聯系較為密切,且包含了豐富的意蘊和情感。教師在“閱讀鏈接”教學中,應結合單元文本內容,合理鏈接學生的課外閱讀,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三種鏈接方式:第一種,選擇原文精彩片段鏈接。“閱讀鏈接”內容多是選自名家作品或精彩文章改編,多具有文辭優(yōu)美、情感充沛等特點,學生可以精心閱讀其中的內容,以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第二種,相似文本的鏈接。為了加強學生對單元文本的理解,教師在講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還以“閱讀鏈接”為線索,為學生推薦更多同類型的課外閱讀篇目,強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增加學生閱讀量。第三種,作者其他文章鏈接。如果閱讀文本與“閱讀鏈接”是同作者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設計讀書分享活動,要求學生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自行搜集該作者其他作品進行課外閱讀,并在活動中與他人交流閱讀體會,形成閱讀的內在動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為例,為了鏈接課外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教師可以結合文本特點,靈活選擇鏈接方式。首先,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文本內容后,要重視“閱讀鏈接”板塊的講解,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整的《自報家門》這篇散文,讓學生采取略讀的方式了解其中的大致內容和組成結構,之后突出“閱讀鏈接”中節(jié)選部分,引導學生將該片段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閱讀,并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同樣是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物,當代作家汪曾祺的寫法又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閱讀后說一說汪先生看到了哪些景物?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學生閱讀后與同桌展開交流和互動,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思路。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班級集體交流,鼓勵學生自由暢談,進一步強化自身感悟。其次,教師以“閱讀鏈接”為線索,采取讀寫結合的手段,為學生布置一個小練筆,要求其參考兩篇文章的寫作方式,留心觀察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景色,并寫下來作為一篇日記。由此,學生可以將閱讀中獲取的知識和情感,在寫作練習中加以實踐。最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閱讀《秋天踏著車來了》這篇文章,并設計“讀書交流會”,圍繞文本的內容、詞匯和寫法等多方面展開討論,進一步豐富閱讀面。
在對比中比較和分析,能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升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教材內容與“閱讀鏈接”板塊進行對比,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二者之間的鏈接點,并總結其中的聯系與區(qū)別。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和情感要素,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這類單元,引導學生形成直觀認知,可為深度閱讀的實現提供支持,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高。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琥珀》教學為例,本篇和課后的“閱讀鏈接”內容描寫的都是琥珀形成的過程,但兩位作者在表達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教師可以采取對比分析的方式,指導學生結合其中關鍵點展開深入探究。首先,教師應帶領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和“閱讀鏈接”,并提出問題:二者在語言和寫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在閱讀后展開小組討論,發(fā)現課文5 ~12自然段中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深奧的科學知識,語言形式更加有趣,例如“展開”“飛舞”“穿過”“飛進”等詞寫出了蒼蠅的快樂,而“慢慢地”“小心地”等詞又生動描寫出了蜘蛛捕食時的狀態(tài),閱讀起來津津有味。而“閱讀鏈接”內容則充分考慮到部分學生對琥珀知之甚少,便以嚴謹科學的文字介紹了琥珀形成的三個階段,科學性較強。由此,學生通過對比認識到兩位作家在表達上的差異,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實現了深度閱讀。隨后,教師鼓勵學生綜合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琥珀的形成過程,意在鍛煉學生對信息的提煉、整理和歸納能力,深化對琥珀形成的三個階段“樹脂—硬樹脂—琥珀”的認知。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發(fā)現部分學生的闡述思路與“閱讀鏈接”內容脈絡相符,但又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可見,在“閱讀鏈接”板塊教學中合理運用比較策略,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分析和討論中發(fā)展閱讀思維。
陶行知先生認為高質量的教育應滿足“教學做合一”,這一觀點對當前教學仍有重要指導意義[5]。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還應組織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在文本與現實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伴喿x鏈接”體裁形式較豐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需求,針對不同體裁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參與中關心生活、關心社會,進而有所收獲。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為例,結合“閱讀鏈接”中的內容,教師可組織具有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入對人物崇高品質的感悟。首先,本篇雖然是略讀課文,但卻蘊含著豐富的單元語言要素,為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類似題材的影視作品,如《泰坦尼克號》等,以激發(fā)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在視頻所營造的情境中,通過遷移加深對文本的感悟。隨后,在學生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完成《挑山工》的閱讀,請學生明確分工后搜集資料,結合資料內容,對文本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展開分析,進一步感受其中人物的品質,落實由支持到釋放的教學策略。
多元閱讀評價能立足學生發(fā)展,改變傳統教學形式中的弊端,在“閱讀鏈接”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多種形式,多維度分析學生的閱讀情況,以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這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能從多視角分析學生的閱讀情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閱讀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教師在評價中應具有針對性和激勵性,為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好的故事》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借助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突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并布置探究任務,要求學生結合“閱讀鏈接”內容說說對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理解。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是閱讀中的主體,教師則發(fā)揮著引路人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在分析和討論中獲得收獲。隨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反饋環(huán)節(jié)的表現開展教學評價,為給學生保留一定的評價空間,應先開展小組互評和學生自評,在評價中小組成員要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情況,指出其優(yōu)勢和不足,而學生自身也要結合自身表現和學習效率進行真實評價。最后,教師則要具備善于發(fā)現的能力,圍繞學生知識基礎、學習態(tài)度、認知情況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優(yōu)點并展開評價,評價中多使用激勵性語言,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自信,進而提高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诖耍處熞匾暋伴喿x鏈接”板塊的應用,在課內傳授學生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注重閱讀思維和情感態(tài)度的引導。在具體評價中,注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判斷其是否具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閱讀熱情。
總的來說,“閱讀鏈接”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教師應立足于實際,充分挖掘“閱讀鏈接”的潛在價值,找準其與教材文本的鏈接點,再采取多元化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學習,如此便能起到補充和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作用,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