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李公星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NSCLC)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腺體和肺泡上皮的一類肺惡性腫瘤,顯微鏡下呈核異形、細胞較大、胞漿豐富特點,因其早期癥狀不典型,40%患者就診時病情已進展至中晚期,錯失最佳手術機會[1-2]。近些年,經(jīng)皮射頻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EA)因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可重復等優(yōu)點,被廣泛用于NSCLC治療,在控制腫瘤進展、改善患者預后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劉繼偉等[3]研究指出,PREA可利用熱能使探針尖端周圍組織內(nèi)溫度升高,導致靶細胞破壞死亡,且不會損傷周圍正常組織;但對于腫瘤體積過大的NSCLC患者而言,覆蓋面不完全,消融范圍局限,可能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然而少有研究系統(tǒng)地闡明PREA治療NSCLC效果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選取我院采用PREA治療的146例NSCLC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治療效果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NSCLC患者1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5例,女51例;年齡20~75歲(58.51±5.74)歲。納入標準:符合NSCLC診斷標準[4];肺癌分期[5]為處于IIIB-IV期;以介入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預計生存期限≥6個月;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活動性感染;其他惡性腫瘤;重要臟器器質(zhì)性病變;嚴重心理疾病;認知障礙;病歷資料缺失,且依從性差。所有患者均經(jīng)PREA治療,治療6個月后評估療效,依據(jù)療效分為有效組(PR﹢CR)和無效組(PD+SD)。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經(jīng)PREA治療 采用Siemens SOMATO PLUS 4多層CT儀,邁德1.S-1500 PREA治療系統(tǒng)。結合病灶大小、位置及周圍毗鄰結構,選擇側臥、俯臥或仰臥位,放置定位柵,行肺部低劑量掃描,選擇穿刺點、進針角度及深度。根據(jù)腫瘤大小、位置決定消融方式及穿刺針:最大徑>2 cm選擇單極針多點疊加消融;最大徑≤2 cm選取單極針消融。以1%利多卡因麻醉穿刺點周圍區(qū)域及局部胸膜,將射頻消融電極穿刺至靶部,消融時間6~15 min,功率40~100 W,溫度60~95 ℃。病灶消融后退針時給予針道消融。
1.2.2 療效評估標準 參照改良實體瘤療效標準評估[6],PD:腫瘤體積變大,瘤內(nèi)血供豐富;SD:腫瘤體積無變化,瘤內(nèi)有血供;PR:腫瘤體積變小,瘤內(nèi)有少許血供;CR:腫瘤病灶完全消融,瘤內(nèi)無血供。治療有效率(Response rate,RR)=(PR﹢CR)/各組例數(shù)×100%。
1.2.3 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織(ECOG)評分 將患者的活動狀態(tài)分為0~5共6級,0級:活動能力正常,與病前活動能力無差異;1級:能從事輕體力活動;2級:喪失功能能力,基本自理;3級:日間一半時間需臥床,生活部分自理;4級: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5級:死亡。本研究將0~5級定義為0~5分。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2)一般資料。收集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病理類型、BMI、腫瘤分期、既往治療方式、吸煙史、淋巴結是否陽性、病灶直徑、有無腦轉移、有無骨轉移、ECOG評分、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2組一般資料。(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REA治療NSCLC患者效果的影響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經(jīng)PREA治療后,146例NSCLC患者中62例達CR,28例達PR,30例達SD,26例達PD,有效率為61.64%。
2.2 影響PREA治療NSCLC患者療效的單因素分析 2組間性別、病理類型、BMI、腫瘤分期、吸煙史、淋巴結是否陽性、有無腦轉移及ECO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間年齡、既往治療方式、病灶直徑、有無骨轉移及腫瘤類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PREA治療NSCLC患者療效的單因素分析
2.3 影響PREA治療NSCLC患者療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治療效果(有效=1,無效=0)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年齡、既往治療方式、病灶直徑、有無骨轉移、腫瘤類型)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年齡、既往治療方式、病灶直徑、腫瘤類型是影響NSCLC患者PREA治療效果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2~3。
表2 自變量賦值表
表3 影響PREA治療NSCLC患者療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我國,NSCLC為常見肺部腫瘤,肺癌新發(fā)病及死亡數(shù)量為惡性腫瘤首位,其中NSCLC約占85%,男性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7-8]?,F(xiàn)階段,臨床治療NSCLC多采取手術及放化療,但其對放化療敏感性較低,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發(fā)現(xiàn)時已進入中晚期,錯失手術根治機會。PREA是近年來治療實體瘤應用廣泛的消融技術,能有效控制腫瘤生長,改善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顯示,經(jīng)PREA治療后,146例NSCLC患者有效率為61.64%,低于王瓊等[9]報告的79.25%。可能與腫瘤形態(tài)不規(guī)則有關。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既往治療方式、病灶直徑、腫瘤類型是影響NSCLC患者PREA治療效果的獨立因素。本研究納入研究對象的年齡相對偏高,隨著年齡升高,患者各器官功能及代謝能力降低,對手術、PREA耐受度下降,加之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礎疾病,PREA間隔時間較短,患者依從性不高,治療效果欠佳[10]。對于接受靶向治療患者,對腫瘤細胞已起到殺傷作用,能更好地控制腫瘤進展,結合PREA方案能進一步提升腫瘤細胞滅殺效果,且能對未進入細胞增殖周期的腫瘤細胞起殺傷作用,因此治療效果較好[11]。既往有研究[12-13]報道,PREA治療周圍型NSCLC與外科手術切除相似,對最大徑<5 cm病灶甚至可代替外科手術,且對不可切除的最大徑<2 cm的病灶,在CT引導下PREA術后1、2、3、5年總體生存率仍高達96.00%、86.50%、67.10%、36.30%,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表明PREA治療周圍型NSCLC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PREA治療后,中央型NSCLC僅11例療效符合RR標準,提示PREA治療中央型NSCLC效果較差。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中央型NSCLC是影響PREA治療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效果明顯低于周圍型NSCLC。分析原因可能為:中央型NSCLC常發(fā)生于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氣管,加之毗鄰主動脈、肺動脈、心臟及肺靜脈等,導致穿刺難度大、風險高,難以一次消融,無法產(chǎn)生安全消融邊界。此外,其生長方式多為浸潤性,準確界定腫瘤邊界是整體滅活腫瘤的關鍵,故治療效果較差[14-15]。既往研究[16]顯示,經(jīng)支氣管肺動脈化療栓塞可減緩血流,使局部熱量不易被分流,溫度升高快,持續(xù)時間長,有助于提高PREA療效。需注意的是,NSCLC極易發(fā)生腫瘤復發(fā)、進展,建議臨床針對不同類型腫瘤選擇合適治療方案,以促進臨床癥狀、預后改善。同時注意戒煙,遠離危險因素,如二手煙和以PM2.5為主的大氣污染,健康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17-18]。王立紅等[19]研究指出,患者腫瘤病灶越大,則碳酸酐酶9水平越高,其病情預后轉歸越差。此外, PREA治療較大腫瘤時,覆蓋面不完全,殘留比例較高,且對于特殊位置消融不徹底,故治療效果較差[20]。為減少腫瘤局部殘留,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建議臨床針對較大腫瘤時,應以規(guī)范合理的消融方案為前提,根據(jù)病灶直徑嚴格制定消融方案,發(fā)揮多學科合作優(yōu)勢。
綜上所述,PREA治療NSCLC效果受年齡、既往治療方式、病灶直徑、腫瘤類型的影響。建議臨床依據(jù)患者病情程度為患者設計個體化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生存周期。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偏倚,日后需大樣本研究來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