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經(jīng)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煩、耐寒、耐用、忍耐等等。但它在古代是一種刑罰——“剃須”的意思。以上那些詞語只不過是它的引申義罷了。
“耐”是一個會意字,從“而”從“寸”?!岸爆F(xiàn)在是一個連詞,表示并列、承接、假設(shè)、因果、轉(zhuǎn)折等義,有時也作代詞或副詞用,但這也都是“而”的假借義,在古代,“而”的本義是“胡須”的意思。我們認(rèn)真看一下,“而”還真有點“胡須”的樣子哩。
“而”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象形字,向下垂的四條線像胡須之形。金文篆文的字形還有點胡須的樣子,到了楷書時,“而”字完全線條化了,就變成了今天的“而”字。
《說文解字》曰:“而,頰毛也。像毛之形?!贝髡鹱ⅰ吨芏Y》時也說:“頰側(cè)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币馑季褪钦f,臉的兩側(cè)長的毛叫做“之”,也就是鬢角;往下垂的毛叫做“而”,也就是胡須。如今“而”的本義已消失殆盡,留下一個“耐”字還有點“而”的血脈。
我們知道了“而”的本義,“耐”字的古義也就不難理解了?!澳汀弊謴亩鴱拇纾按纭本褪欠ǘ?、刑法。它的本義就是在“胡須”上實施刑罰,也就是“剃胡須”。
“剃胡須”在古代是一種較輕的刑罰,它比趙匡胤發(fā)明的“刺配”要好受多了。古人以長須為美,若犯了輕罪,達(dá)不到剃去頭發(fā)的程度就剃去胡須,以示羞辱和懲戒?!逗鬂h書·光武帝紀(jì)》:“耐罪亡命?!弊?,“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就是剃掉胡須兩年以上才叫“耐”?!端⒌厍啬怪窈啞罚骸皬氖掠型觯錃q得,可論當(dāng)耐?!边@里的“耐”都是“剃胡須”的意思。
由于剃掉胡須不傷及皮肉,所以人們都能承受得了,因此“耐”字又引申出了“受得住”“禁得起”之意。《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薄洱R民要術(shù)·種椒》:“此物性不耐寒?!倍鸥Α侗囆小罚骸皼r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這里的“耐”就不是“剃胡須”,而是“受得住”“禁得起”的意思了。
現(xiàn)在“耐”字與“而”字一樣,早已失去了它的本義,只剩下它的引申義了。但我們了解“耐”字的過去,還是有利于“耐”字更好地為今天的我們服務(wù)的。
(源自《滕州日報》,王傳生薦稿)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