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霞,黃輝躍*,李卓璽,汪仁全,王相權,鐘光躍,關淑仙,楊杰智,黃麗萍,王仕林,陳新媛,榮飛雪,李 明
(1.四川省內江市農業(yè)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2.四川省內江市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四川 內江 641000 )
小麥是全球分布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世界上有超過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1]。小麥大部分被用作食用,也有少部分用于工業(yè)消費和飼料消費。2019~2020年全球小麥種植面積2.19×108hm2,產量為7.31×108t。2020~2021年全球小麥種植面積2.23×108hm2、產量為7.76×108t。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qū),播種面積約占全球總播種面積的90%。小麥產量主要集中在中國、歐盟、印度、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烏克蘭、澳大利亞8個國家(地區(qū)),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76%。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為小麥第1、第3出口大國,小麥出口總量占全球的29%左右。受俄烏沖突、氣候災害等因素影響,全球小麥產量不容樂觀,引發(fā)各國小麥供給問題、多國收緊糧食出口,預計高價格將持續(xù)主導未來市場。小麥在全球糧食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小麥生產、貿易動態(tài)事關世界糧食格局變化,因此提升糧食自給能力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
冬麥區(qū)是我國小麥產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播種面積約占小麥總面積93.7%,產量約占小麥總產量95.1%。冬麥區(qū)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南、岷山以西、大雪山以東,包括河南、山東、江蘇、貴州、福建等地。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和江蘇是我國小麥五大主產區(qū),面積和總產在70%以上。近年來我國對糧食安全重視程度不斷升級,自從2020年以來,糧食安全更是邁上新的臺階,國家提出:要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wěn)定、產量保持在0.65×1012kg以上。我國在“農業(yè)芯片”種業(yè)卡脖子問題上有深刻認識,提出要打好種業(yè)翻身仗,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yè)振興行動方案》,即將下發(fā)的行動方案在我國種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小麥是中國第2大糧食作物,我國的小麥生產、消費和進口量居世界第1位[2]。在全球小麥總產中,我國小麥常年產量占比維持在17%左右[3]。因此小麥生產對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國際糧價有著一定影響。為選育出高產、穩(wěn)產、廣適小麥新品種,四川省內江市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以抗病突出、高產穩(wěn)產為選育目標,用分蘗力旺盛、抗病性好品種“川麥104”和抗性好優(yōu)質材料“川08品32”雜交組配,通過系譜法培育出了抗病突出、高產穩(wěn)產小麥新品種“內麥866”,2022年1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內麥866”親本組合為“川麥104”/“川08品32”。母本為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所選育的國審小麥品種。該品種為春性,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生長勢旺,株高平均84cm,株型適中,抗倒性較好,條銹病近免疫。父本“川08品32”,為引進于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所的抗病材料。
“內麥866” 于2011年進行雜交配組,采用系譜法,在內江和馬爾康兩地交叉選育,歷經6年9代穩(wěn)定育成。2011年3月,在內江經人工授粉雜交組配,獲得F1代種子。在馬爾康夏繁加代,F1代表現(xiàn)優(yōu)勢強。2011年9月收獲,F2代于2011年在內江秋季播種,在育種圃中分離大、類型多,根據育種目標,選取矮桿、早熟、結實好、農藝性狀優(yōu)良的單株163株,2012~2014年(F2-F6)進行系統(tǒng)選育,連續(xù)優(yōu)中選優(yōu),2014年性狀基本穩(wěn)定。其中,在2014年高代株行編號為866株系表現(xiàn)優(yōu)異,暫定名為“內麥866”。2014~2016年參加川南多點品比試驗,豐產性、抗病性等綜合性狀在參試品系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產量2年分別居第2、3位。2017年秋參加四川省區(qū)試,2018、2019年參加了四川省小麥區(qū)域試驗,2019~2020年參加了四川省小麥生產試驗。2022年1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川審麥20210003)。
“內麥866”是常規(guī)冬小麥品種,普通小麥種T.aestivum L,屬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83 d左右,比對照品種綿麥 367遲熟1 d。幼苗半直立,葉綠色,分蘗力中等;旗葉下披,旗葉較寬;株型較松散;株高91cm左右。該品種穗層整齊、穗長方型,長芒、穎殼白色,長圓;護穎茸毛無,卵圓形,斜肩;籽粒紅色,半角質,飽滿度二級;一般成穗數21.70萬穗/667m2,穗粒數44.32粒,千粒重47.63g。
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經四川省植保所接種抗性鑒定,條銹病分別為中抗、高抗,白粉病分別為中抗、中抗,赤霉病分別是中感、高感。
2020年由榮縣、井研縣統(tǒng)一送樣,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分析,容重808g/L,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51%,濕面筋含量(以14%水分計)25.7%,降落值228s,穩(wěn)定時間4.2min。
2017~2018年參加四川省區(qū)域試驗中平均產量384.95kg/667m2,比對照“綿麥367”(平均產量355.43kg/667m2)增產29.52kg、增幅8.31%,8點全部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100%。2018~2019年參加四川省區(qū)域試驗中平均產量395.62kg/667m2,比對照綿麥367(平均產量 370.65kg/667m2)增產21.97kg、增幅6.74%,8點中6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點的75%。2年16 點平均產量390.29kg/667m2,比對照綿麥 367(平均產量 363.04kg/667m2)增產27.25kg、增幅7.50%,16 點中 14 點增產,增產點占 87.5%。2019~2020年在雙流、射洪、內江、達州、綿陽、中江和南部7點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417.79kg/667m2,比對照綿麥367(平均產量415.90kg/667m2)增產1.89kg、增幅0.46%,7點中5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驗點的71.43%。
雜草特別多的田塊,整地前半個月進行化學除草。連續(xù)免耕3~4年的地塊,要開展1次深翻或深松作業(yè),旋耕平整土地。在坡度小于30°的情況下,中小型地塊適宜選用微耕機、小型旋耕機耕整土地;大型地塊則適用大型旋耕機、小四輪旋耕機。對于兩季田,水稻成熟前半個月進行排水曬田,收獲后立即開好廂溝、圍邊溝、十字溝,“三溝”溝寬和溝深0.3~0.4m,開溝做到溝溝相連、排灌暢通,耕整地可采用淺旋耕或免耕栽培技術。
“內麥866”適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最佳播期為10月27日至11月12日。播前曬種1~2d,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干拌麥種,用塑料袋密封30min后播種,可有效增強小麥抗病蟲害能力。套作人工播種小麥用種5~7kg/667m2,機播用種6~8kg/667m2;凈作人工播種小麥用種8~10kg/667m2,機播用種12~15kg/667m2,適播期后每推遲3d,播種量增加0.5kg/667m2??捎眠料x啉種衣劑等殺蟲劑防治蚜蟲和地下害蟲[4]。在坡度小于30°的情況下,中小型地塊適宜選用2B-4型播種機、豐澤ZB-5型播種機;大型地塊適宜選用手扶復式播種機、ZB-5型播種機。
4.3.1 播前滅鼠 用0.5%溴敵隆水劑,按1∶100濃度拌大米、玉米粒、小麥粒等餌料并適量加入食鹽、菜油等。稻田、旱地耕作區(qū),投餌實行少量多堆的原則,每5m 1堆,每堆5g,投餌量200g/667m2。也可選用毒餌站滅鼠技術,即選用第二代抗凝血殺鼠劑0.5%溴敵隆水劑10g,加清水100g和適量食鹽配置成藥液,倒入1000g糧食中拌均勻后,晾曬干毒餌表面水分(約2h)即成毒餌;地芬·硫酸鋇等其他殺鼠劑按照標簽說明配置成毒餌。竹筒毒餌站采用口徑為5~6cm的竹子制成,農田毒餌站竹筒長度45cm左右,并在竹筒兩端制作5cm左右的遮雨帽。將制作好的毒餌站安置在老鼠活動路徑的田邊或溝邊,鐵絲插入地下,地面與竹筒預留3cm左右的距離,以免田間積水灌入。
4.3.2 科學施肥 遵循“重底肥早追肥,增施有機肥”的原則?;室粤追省⑩浄?、70.0%氮肥(可加入農家肥2000~3000kg)作底肥,于整地前一次性施用,翻耕入土。30.0%氮肥作拔節(jié)期追肥。12月下旬至1月上旬針對脫肥弱苗,追施尿素5~7kg/667m2。1月下旬至2月上旬,施3~5kg/667m2尿素作為拔節(jié)肥。對于播種偏早或播量過大而造成的旺長麥田,實施鎮(zhèn)壓或噴施生長延緩劑如矮壯素,以延緩生育進程,控制徒長,取消苗期追肥,盡量不灌溉。或冬前進行深、中耕,在小麥行間深鋤5~7cm,切斷部分根系,控制麥苗旺長。
4.3.3 病蟲防治 小麥條銹病對小麥生產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大流行年份可導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小麥赤霉病發(fā)病后產生真菌毒素污染麥粒,嚴重影響小麥質量安全,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小麥白粉病發(fā)病快,傳播強,危害大,一旦爆發(fā),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小麥整個生育期內重點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防治。除了優(yōu)選抗病品種外,一是在小麥拔節(jié)孕穗期,視病蟲害是否達到防治標準來決定是否噴藥防治。二是在抽穗至開花初期(條銹病、白粉病和蚜蟲發(fā)生危害的高峰期),開展小麥“一噴多防”綜合防治病蟲害。將殺蟲劑+殺菌劑+磷酸二氫鉀+蕓苔素內酯合并施用[5-6],達到防蟲、防病、防衰老的效果。防治條銹病可選擇丙環(huán)唑,防治白粉病可選擇三唑酮,赤霉病可選擇氰烯菌酯、甲基硫菌靈等,蚜蟲可選擇吡蟲啉、噻蟲嗪等。葉面肥可用磷酸二氫鉀100~200g/667m2延緩葉片衰老。植物內源甾體類生理活性物質用0.0075%蕓苔素內酯AS 1500倍液50L/667m2,幾種藥劑混合葉面噴施。
4.3.4 田間除草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小麥增產增收和除草劑減量控害為目標,采取以農業(yè)措施為基礎,化學措施為重要手段,實現(xiàn)農田雜草綠色可持續(xù)防治的目標。非化學防控上,一是精選種子。通過小麥種子調入或調出時檢疫,檢查其中是否夾帶雜草種子,特別是毒麥、節(jié)節(jié)麥、野燕麥等外來入侵雜草;通過檢疫措施,結合播種前的麥種清選,有效減少雜草的遠距離傳播。二是農業(yè)措施。實行麥油、麥菜輪作種植,可有效減輕伴生雜草的危害。三是物理措施。小麥播種前通過翻耕或旋耕整地滅除田間已經出苗的雜草,也可以通過秸稈覆蓋抑制雜草出苗?;瘜W除草上,一是水旱輪作麥田。雜草基數大、持續(xù)發(fā)生,危害較重,雜草防控可采取“封殺結合”策略。小麥播種后出芽前,可使用吡氟酰草胺或者異丙隆藥劑對水,對土壤表面噴霧,在地表形成一層藥膜,使雜草發(fā)芽出土時,胚芽接觸到藥膜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無法正常出土。小麥幼苗期(小麥分蘗):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靈防治;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氯氟吡氧乙酸、滅草松、苯磺隆、氟氯吡啶酯·雙氟磺草胺及其混劑防除。二是旱地輪作麥田:土壤封閉處理除草效果較差,雜草防控采用“殺補結合”策略。小麥苗后早期(秋季),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選用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防治。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選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滅草松、雙唑草酮及其混劑防除。翌年春季可根據雜草發(fā)生情況,補施2,4-D異辛脂、氯氟吡氧乙酸、滅草松、唑草酮、雙唑草酮及其混劑防除。
小麥蠟熟末期是小麥收獲的最佳時期,在最佳期收獲可保證種子質量和商品品質?!皟塞?66”人工收割建議以臘熟中期為宜,該時期小麥植株下部葉片干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較為堅硬,色澤和形狀已接近本品種固有特征,含水量為25%~30%[7]。機械收割建議以蠟熟后期為宜,該時期小麥莖稈、葉片和麥穗均轉為黃色,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堅硬有光澤,含水量約為 22%[8]。在坡度小于30°的情況下,中小型地塊適宜選用JLW4L-0.6型收獲機等。大型地塊可采用新一代水旱谷物聯(lián)合收獲機,如4L-0.9A谷物聯(lián)合收獲機、農家旺4LZ-0.4型收獲機、南田4LZ-0.6型收獲機和久保田等。種子含水量低于12.5%進倉儲藏,預防霉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