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士尚志”與《史記》士人傳記的書寫

        2023-09-05 05:05:08劉書剛
        唐都學(xué)刊 2023年3期
        關(guān)鍵詞:士人傳記司馬遷

        劉書剛

        (山東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濟南 250100)

        《史記》在傳記書寫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常被推為中國古代傳記文學(xué)成立的標志(1)參見趙生群《〈史記〉紀傳體與傳記文學(xué)》,收入《太史公書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96頁;張新科《〈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收入《〈史記〉與中國文學(xué)》,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1頁;安平秋等《史記通論》第五章“創(chuàng)立傳記文學(xué)”,華文出版社2005年版;傅剛《〈史記〉與傳記文學(xué)傳統(tǒng)的確立》,載于《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5期。。《史記》中涉及的人物品類繁多,客觀來說,最出色的傳記作品傳主大多屬士人群體。司馬氏父子對此認知十分明確。司馬談臨終時說:“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1]4001“忠臣死義之士”與“明主賢君”并舉,自孔子以后的四百余年間,士人們頗具壯采、令人欽慕的生命,是其著重關(guān)注的目標?!胺隽x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盵1]4027渴慕名聲而積極作為、秉持節(jié)義而磊落昂藏,這也主要是士人的性格特征(2)參見韓兆琦《司馬遷與先秦士風(fēng)之終結(jié)》,收入《史記通論》,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159頁。。士階層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登上歷史舞臺,隨后無論在社會政治的演變中,還是在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造上,都展現(xiàn)出充沛的能量,并且,士人有著相當?shù)纳杂X,具有反思、審視生命的意識,在思考個人命運時,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常見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士階層的發(fā)展,既是促使以人之一生為對象,詳敘其始終本末、曲盡其轉(zhuǎn)捩關(guān)節(jié)的傳記體式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也為司馬遷書寫士人生命提供了可以參考借鑒的范式。本文即嘗試以士人“尚志”的特質(zhì)為切入點,以孔子、屈原等士人中的典范人物為代表,闡述士階層的發(fā)展與《史記》士人傳記書寫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

        一、“各言爾志”:孔子對士人生命的關(guān)注

        列傳描寫一人一生之行跡,是中國古代傳記文學(xué)最重要的體式之一,其出現(xiàn)需要一些條件。傳記的寫成,意味著人的一生經(jīng)歷,已經(jīng)成為一個富有價值的審視和書寫對象,且一生之中林林總總的諸多事件,在剪裁挑選之后,可以整合進一個首尾完具、一脈貫穿的敘述結(jié)構(gòu)之中。因此,個人介于生死兩端之間的作為與遭遇,足以使人們產(chǎn)生好奇,引起注意、觀察、琢磨,進而載之于書,這是傳記這種文學(xué)體式出現(xiàn)的前提;在繁雜事件中找到可以串聯(lián)起一生大概、隱伏在命運的起承轉(zhuǎn)合之中的線索,則關(guān)系到傳記書寫能否完整而精彩。簡言之,傳記寫作并不是簡單地按時日巨細無遺地羅列個人經(jīng)歷,需要賦予人的一生以某種特定的整體性。

        士階層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出現(xiàn),強化了這種為人之一生賦形的意識。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置身于秩序由崩潰到重建的歷史時期,無論對社會還是對自我的未來,士人們都有諸多的期許;未成一統(tǒng)的天下局勢、尚未閉合成型的政治機體,客觀上也使他們有多樣的安置生命的方式。當被問及“士何事”之時,孟子斷言曰:“尚志”。趙岐注:“尚,上也。士當貴上于用志也?!盵2]926以尚志為事意味著如何設(shè)計自己的生命并努力使之成為現(xiàn)實,如何在諸多人生的關(guān)口做出恰當?shù)倪x擇,讓短暫易逝的一生具有深沉闊大、甚至垂之不朽的意義,士人們需要仔細考量、謹慎安排。士人們有著充分的生命自覺,擇善而固執(zhí)之,而他們清醒的人生選擇、執(zhí)著的理想追求,以及個體命運在歷史情境之間的變幻沉浮,使其一生事跡,圍繞著“志”的抉擇與確定、實現(xiàn)與頓挫,可以被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對于傳記書寫的發(fā)展無疑意義重大。

        在士階層分化而出的歷史進程中,孔子及其弟子的出現(xiàn)有著標志性意義??鬃印笆恐居诘馈币徽Z,成為此后士人們理所當然的自我定位?!暗馈敝辉~內(nèi)涵廣闊,在學(xué)道、行道、守道的總綱目之下,士人可依據(jù)自己的興趣、境遇、遇合等因素,分殊出不同的人生選擇,各立其志??组T對于立志一事十分慎重,也樂于相互切磋琢磨,“各言爾志”,成為一種未經(jīng)刻意安排、卻時有發(fā)生的交流活動?!墩撜Z》中載錄二例,其一如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3]204-205

        更著名的一次“言志”活動載于《論語·先進》篇,發(fā)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時。這類活動往往事出即興,弟子們的回答最能顯現(xiàn)其心中對于人生念茲在茲的謀劃與期待,由于性情、識見、才能等因素的作用,每個人的志向亦各具特色?!捌堉居谌室?無惡也”[3]141,在仁義之道的許可范圍之內(nèi),孔子對弟子之志的差異十分包容,對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乏鼓勵;他樂于引導(dǎo)、主持并參與這樣的活動,很有可能是因為弟子們各有不同的志向里所包含的積極、活潑的生命意識,能夠給他以心靈的欣慰與愉悅。放大些說,他此時看到的,是嶄露頭角的士階層無比豐富的可能性,是他們飽滿的活力和可期的未來(3)有學(xué)者指出,孔門的言志活動在形式上承繼了春秋時期宴饗時的“賦詩言志”,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趙孟令鄭國諸臣賦詩觀志之類。不過,正如朱自清在其名作《詩言志辨》中所指出:“獻詩時代雖是作詩陳一己的志,卻非關(guān)一己的事。賦詩時代更只以借詩言一國之志為主”,至戰(zhàn)國時,屈原、荀卿等人作詩,方才“雖也歌詠一己之志,卻以一己的窮通出處為主。”見《朱自清古典文學(xué)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220頁。這意味著,“志”一詞雖然早就為人們使用,但其內(nèi)涵則隨時世而變化,約在孔子之時及戰(zhàn)國時代,方才與個人的人生選擇、命運的窮達通塞關(guān)聯(lián)更密,而這種內(nèi)涵顯與士階層的出現(xiàn)有關(guān)。。

        所選之志如何,可以為個人的立身行事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向往之、奔赴之,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影響一生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盡管不要求遵循某一特定的人生路徑,孔子還是更欣賞自覺而篤定的人生態(tài)度?!昂V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盵3]30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盵3]354能夠立志不移、黽勉從事,不僅是有所成就的關(guān)鍵,而且本身就是一種值得稱道的德行。相反,對生命殊無自主,渾噩懵懂而隨波逐流者,每為孔子所不屑。不因墮怠而喪志、不因窮約而改節(jié)并不容易,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克有其終者鮮得一見,需要強大的自控、堅定的意志,才能保證平生之志的達成。為此,士人需警醒于時間的平白浪費,更需對志業(yè)之難有著充分的認知?!安辉弧缰巍?、‘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盵3]627“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盵3]664缺乏必要的憂患意識,不能求學(xué)以自拔,勢必陷溺于無所作為的庸碌之中。

        篤行其志、渴望有所作為并傳名聲于后世的士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迫促,孔子因此十分敏感于年歲上的一些重要節(jié)點?!八氖?、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3]352“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3]709到達一定的年齡,卻無與之相應(yīng)的名望、聲譽,即使不算是人生的徹底失敗,也已經(jīng)浪費了偌許的時間。由此,孔子時時檢省生命的進展,以求日益精進,以免有所偏失,對于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和處世風(fēng)格,逐漸形成一些總結(jié)性的話語。“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3]270正是因為自信于自己的本初之志,才能學(xué)道勤勉而不倦,歷經(jīng)困厄而不憂,“不知老之將至”,恰恰意味著過往時日的充實。晚年之時,他歷數(shù)自己一生之遞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3]43

        暮年晚景,回顧一生循序漸進,每一階段都有適宜之造詣,終至于從容中道,無過不及,而這一切始自“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爸竞醮?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盵4]“志于學(xué)”實際總括孔子一生,此后若拾級而上的一再進益,都可以算是學(xué)而不厭的結(jié)果。“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譜也。自敘進學(xué)次第,絕口不及官閥履歷、事業(yè)刪述,可見圣人一生所重,惟在于學(xué)?!盵5]這樣以立志為學(xué)為主線,孔子為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一個有次第、有邏輯的敘述,為此也省略了生命的其它一些面向。雖然簡略似年譜,但這樣的自我總結(jié),表明人的生命已經(jīng)可以成為一個有趣味、有意義的觀察對象,而這正是傳記書寫的必備條件。

        不僅時常反躬自省,孔子也樂于打量他人的生命。他自許能知人,這自然需要觀察他人的生命歷程,忖度其心靈心境,而在孔子用以觀人的諸多標準中,立志如何是極為關(guān)鍵的一點。很多歷史人物也進入到他的觀照視野,特別是在人生選擇上給予他啟發(fā)的一些先賢?!安唤灯渲?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薄坝葜?、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盵3]728是高尚其志、潔凈其身,還是在現(xiàn)實處境里稍稍自我貶損,抑或隱避其身、放絕其言,在議論他們時,孔子著重辨析的正是在志向與境遇有所齟齬之時,這些人各有不同的應(yīng)對方式;而他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借鑒,獲得更通脫、更豁達的處世態(tài)度,“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盵3]729在孔子評價之后,伯夷、柳下惠等人,一直是儒者處理進退出處等問題時的參照,換言之,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實際影響了儒者志向的確立(4)孟子在《孟子·萬章下》討論出處去就問題時,同樣引伯夷、柳下惠等人為例,并總結(jié)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

        立志并持之以恒固然重要,但人的命運實由諸多力量一并決定,有時即使多方探求,仍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在焉,由此,“天命”成為孔子思考人的命運莫測時常常需要假借的一個因素?!疤焐掠谟?桓魋其如予何?”[3]273“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3]592“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3]593以弘道自任,以斯文之傳為職責(zé),自己立身行事合乎天道,對此孔子深信不疑??鬃幼苑Q“五十而知天命”,錢穆云:“志愈進,行愈前,所遇困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進則須能知天命?!盵6]推知天命,是行其夙志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的環(huán)節(jié),經(jīng)此境界之后,方能從容應(yīng)對諸般困厄。然而,盡管自信所立之志合乎道義,德行與遭遇之間的反差所折射的天命與人事之間的幽微關(guān)系,還是成為儒者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

        春秋以前的貴族社會中,血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身份、地位,卿士大夫們在人生選擇上享有的自由有限,而隨著禮壞樂崩出現(xiàn)的士階層,則需要仔細謀劃自己的生活,“尚志”的觀念由此產(chǎn)生。作為士人的先導(dǎo)和榜樣,孔子贊賞清醒、自覺的人生態(tài)度,并格外關(guān)注立志一事,他不斷省察、總結(jié)自身閱歷,也自信于知人識人,這表明人的生命可以成為一個值得審視,甚至有審美意義的對象。并且,以“志”的選擇和踐行為線索,士人的一生就可以被納入到一個完整的敘事中,而孔子自往圣前賢中尋找榜樣以確立、支撐其志,自天命幽微處,扣問命運的莫測多變,則將生命置于古今、天人的交互之中。這些不僅是傳記這種文學(xué)體式成長的基礎(chǔ),且為如何鋪陳傳主的命運提供了可貴的啟示,可以說,敘述士人生命的基本范式,在孔子這里已見雛形。

        二、壹志難徙:屈原詩歌的自傳性

        盡管在孔子這里士人生命已經(jīng)成為觀察的對象,但隨后的戰(zhàn)國士人并未在傳記書寫上花費太多心力,士人對自我生命的文學(xué)呈現(xiàn)并不充分。屈原的詩作就顯得彌足珍貴。他更多地面對個人的生命經(jīng)驗、情感郁結(jié),并付諸繁復(fù)的修辭、深湛的比興,詩歌這種主于抒情的表達體式,因此具有了濃郁的自傳色彩;特別是《離騷》《九章》諸篇,因情而寄辭,隨事而成吟,與屈原之生命相始終。探究傳記文學(xué)的發(fā)展,屈原詩作應(yīng)是需要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5)《史通·序傳》中已注意到屈原詩歌的自傳性質(zhì),并認為屈原與司馬相如一道,啟發(fā)了司馬遷自傳的寫作:“蓋作者自敘,其流出于中古乎?案屈原《離騷經(jīng)》,其首章上陳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顯名字。自敘發(fā)跡,實基于此?!?。

        《橘頌》常被認為作于屈原早年,其一生命運在詩中也有著讖語一般的預(yù)示?!昂蠡始螛?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盵7]153橘外有文章之絢爛,內(nèi)蘊甘美之實質(zhì),恰似君子之表里如一,如此嘉樹,生于南國、不得移植,正好比屈原年少即有非常之志,并將自身命運緊緊拴系在楚國土地上。他意識到自己志向與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合,也覺察到將遭遇難耐的坎坷,但志節(jié)既立,自無變改之義?!班禒栍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盵7]154保持其特立獨行需要對抗流俗,也必然因此付出慘痛代價,屈原似乎意識到如此執(zhí)著的持志立身,很大程度上會讓其命運難以順遂。此后的詩作中,屈原不斷強調(diào)其本志初心自立定就再也不得變更。他營造出一個復(fù)雜、龐大的意象體系來象征這點,如以衣著裝束的盛飾華美,來隱喻自己內(nèi)在的美好?!坝嘤缀么似娣?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盵7]128“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盵7]17無論以長鋏俄冠、珠玉珍奇裝點,還是以芳草眾卉制作衣裳,都顯示出屈原的不合于俗。以“奇服”自飾,即以“異志”自矯,幼年即已如此,至老毫無衰歇,早就確立并堅定不移的志向,既是他人生之路的起點,也是在遭遇憂患時會重新回歸的據(jù)點;它指示的道路,必然走向與俗世的沖突,但又能撫慰碰壁而帶回來的創(chuàng)痛,屈原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種奔赴與折返中反復(fù)。

        屈原越是鋪陳自己“奇服”“初服”的盛大華麗,在愚昧不明的俗人眼中,他就愈發(fā)顯得滿是怪癖而難以理解。無意的誤讀與質(zhì)疑,有心的曲解與讒構(gòu),面對這些,屈原知道守護志向的難度,外在的壓力或同化,內(nèi)心屈抑孤獨的摧折,很容易讓人與世俯仰、不復(fù)當初。他反復(fù)訴說對于志向的堅守:“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7]127“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盵7]142“欲變節(jié)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獨歷年而離愍兮,羌憑心猶未化。寧隱閔而壽考兮,何變易之可為!”[7]147不浸染于流俗,即使困頓傾覆也不變易其心之所善,這種表達出現(xiàn)得如此頻繁,除了以詩句昭示內(nèi)心之外,也像是一種自我訓(xùn)誡、自我鼓勵。

        志不得申的低徊沉郁、不為人知的黯淡寂寞,這些情緒在戰(zhàn)國士人中十分普遍,但正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2]193,既然不懷疑自己秉持的規(guī)矩原則,他們也常表現(xiàn)出人所不及的強韌與勇決。一些詩篇里,他就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困境,與親友或假想的巫者、神靈討論。如《惜誦》中,厲神告之曰:“懲于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7]125遵循前路必若登天之難,鑒于此前之車覆馬顛,為何不改變原本之志行?《離騷》里,女媭的建議大致相近(6)《卜居》《漁父》兩篇作者尚有爭議,但屈原與太卜鄭詹尹、漁父討論自處之道的基本情節(jié)架構(gòu),與此處所引段落十分類似,可以反映士人在人生選擇上的心理糾結(jié)。:“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7]19但每一次他人的勸導(dǎo),最終的結(jié)局都是他更加堅定地執(zhí)守“幼志”“初服”。他的專心一志、深固難徙,也將自己圍堵進了“有路可走,卒歸于無路可走”[8]的境地。概言之,“志”之持守,實為屈原生命軌跡中的一條至關(guān)重要的線索。

        志向不能有所枉曲,現(xiàn)實又無可奈何,屈原的生命就變成一種無望的拉鋸。生命的盡頭是死亡,對于常人來說,死亡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結(jié)局,是強加于人的,人在其面前總是處于被動;但對屈原以及一些戰(zhàn)國士人而言,死亡是自己的主動選擇,并且,這不是因不堪折辱而自尋短見,不是因心情沉郁而自求解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在必要的情形下,自殺是成就其志的手段。如果活著卻哀訴無告、勸言不聽,那么,以死為諫,有沒有可能警醒君主、震懾世人?“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7]146以死明志警世的念頭,閃現(xiàn)在屈原大部分的作品中,并越來越堅定。自沉不是自棄,反將升華其生命。這畢竟是種極端的方式,屈原也有些猶疑,死亡會不會帶來期許的效果,能不能在君主、世人的心中,搖蕩起一些漣漪。但在志向永無達成之日的境遇里,死亡卻成為唯一的可能,成為屈原不得不選擇的孤注一擲。以終結(jié)生命的方式來成就生命,死亡是一場關(guān)乎志向成敗的豪賭。

        與孔子一樣,屈原在立志、行志的過程中,每每取法古人,或者試圖從古人處勘悟命運之謎底?!堕夙灐分?“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7]155,是他年少時自勉的典范。在萌生自決之意后,介子推、申徒狄等有著類似行為的前賢,也常出現(xiàn)在其腦海,而最為他所倚重的則是彭咸?!板牢岱ǚ蚯靶拶?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離騷》)王逸云:“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7]13即便不能讓君主幡然醒悟,這些古人流傳身后的名聲,也許能給屈原一絲寬慰。他還在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總結(jié)經(jīng)驗,確認自己堅持的那些原則正確無誤,自己的本志并無偏曲,而更關(guān)乎心事的,則是與自己有類似經(jīng)歷的那些悲情人物?!敖虞涽帐踪?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7]131忠正賢良之人不必善終,自己并非被噩運恰巧砸中的唯一一個,屈原以此寬慰自己,但這恰恰反映了他由來已久的迷惑:為什么命運如此經(jīng)常地與德行、才能相悖謬?

        “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何故?”[7]144從君臣遇合這種十分具體的個體遭遇出發(fā),屈原的追問逐漸擴大至往古來今,《天問》之作,正由乎此。自遂古之初、上下未形,直至楚國混亂衰敗的當世,他有著太多的疑惑可以質(zhì)詢,詩篇思索的范圍貫徹古今、包囊遠近,稽查的對象窮極萬物、遍及人倫。然而,如洪興祖說:“天地變化,豈思慮智識之所能究哉?天固不可問,聊以寄吾之意耳。楚之興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國無人,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此《天問》所為作也?!盵7]85歷來國家興衰成敗之由,以及被裹挾在歷史之中的個人命運的升降起落,才是屈原格外用心的話題,也有很大可能是創(chuàng)作此詩的原動力。換言之,他好奇?zhèn)€人命運的形成,且將之置于宇宙時空之間、古今天人之際,這與孔子頗為一致,也將影響司馬遷的傳記寫作(7)可參考常森《屈原及楚辭學(xué)論考》第三章“屈作之歷史視野”和第四章“屈原天命觀及其解構(gòu)”,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

        詩歌以抒情言志為基本功能,情志產(chǎn)生于個人的經(jīng)歷和遭遇,更進一步說,產(chǎn)生于個體與自身所處的歷史境遇的碰觸,因此,抒情詩往往具有自傳性。屈原的創(chuàng)作與其政治上的失敗密切相關(guān),在他的詩篇中,這種失敗被敘述為自己早早確定的志向,與昏昧不明的君主、嫉妒諂佞的同僚、庸常惡濁的俗世之間的沖突,甚至他的自沉,也是其堅持“幼志”的必然選擇。這意味著,以“志”為核心語匯,屈原在詩歌中將自己的生命提煉成書寫的對象,并且,因為自己的不幸,他對命運有著眾多疑惑不解,又上溯古人,究極天人,追討個中原因。盡管使用的是詩歌這種體式,但實際上,在孔子那里已經(jīng)浮現(xiàn)的書寫士人生命的范式,被屈原進一步發(fā)展、充實,并為司馬遷的傳記寫作樹立了榜樣。

        三、“蕩然肆志”:《史記》士人傳記的書寫

        士階層分化而出、不斷發(fā)展,感慨于生命的不可重復(fù)和時間的難得易失,以“尚志”為特征的士人十分注重志向的選擇,而行志過程中有幸有不幸、當然而不然,諸多始料未及的挫折與錯愕,也促使他們思考造就命運的力量究竟為何。于是,圍繞著對生命的觀察和考索,孔子、屈原援古證今、推天及人,逐漸形成一種總結(jié)、敘述士人生命的基本范式,直接啟發(fā)了司馬遷的傳記書寫。

        司馬遷對孔子的崇敬無以復(fù)加?!霸娪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m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盵1]2356他無限景仰孔子,愛慕之意溢于言表。他對屈原則滿懷同情與悲憫,“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盵1]3034偉大的人格之外,孔子、屈原之所以為司馬遷所重視,也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著述詠歌為其樹立典范?!翱鬃有夼f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xué)者至今則之?!盵1]4001《史記》本就有取法《春秋》的意圖。屈原著作中,司馬遷于《天問》用力尤深,曾詮釋解說,“口論道之”(8)王逸曰:“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世相傳教,而莫能說《天問》,以其文義不次,又多奇怪之事。自太史公口論道之,多所不逮?!币姟冻o補注》,第118頁。,而這同樣是一部史詩性質(zhì)的作品。總之,司馬遷著史一事,孔子、屈原皆堪稱先導(dǎo)。

        司馬遷讀屈原詩歌而“悲其志”,這意味著“志”是他用以解讀屈原作品、理解屈原人生的關(guān)鍵詞。正是由于敏銳地察覺到“志”對于士人的重要,司馬遷寫作時對此特別關(guān)注,非僅屈原一傳,在很多篇目的“太史公曰”中,他都提及了“志”這一字眼:“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1]3079“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蕩然肆志,不詘于諸侯,談?wù)f于當世,折卿相之權(quán)?!盵1]3003屈原、刺客、魯連,這幾乎是史公傳記中最出色的篇章。刺客五人,或久居下位,或藏身市井,但自信于自身的能量,一直等待著一個時機,紓國之難,為知己死,試圖用非常的方式改變形勢的進展,甚至將自己的生命,在一個近乎慘烈的瞬間里絢爛燃燒。“立意較然,不欺其志”。為此,他們既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也隨時準備在某個恰當?shù)臅r機揮霍自己的生命。魯仲連則是戰(zhàn)國這個特殊時代里出現(xiàn)的極具個性的人物。他不乏政治才干和游說才華,幾次救人急難、為人消憂,卻功成身退,在他看來,政治世界雖能提供世俗的榮耀、經(jīng)濟的富足,但會禁錮個人之自由。他說:“吾與富貴而詘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盵1]2992正是因為其“志”在彼不在此,他的一生才顯得那么通達,那么傳奇?!笆幦凰林?不詘于諸侯”,這種傲視王侯、自足其志的風(fēng)骨,被司馬遷描繪得栩栩如生。

        后儒多有非議為刺客等人作傳者,但司馬遷所激賞的是,這些人雖然混跡于市井屠沽之中,卻能在確立其志、認定某種特定的行為準則之后,一以貫之、至死不渝,不會有任何的退讓、屈折,因此也制造了格外精彩的生命景觀。很大程度上,他是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察這些鮮活、熱烈的生命。人之篤行其志并不容易,現(xiàn)實因素的掣肘,意料不及的阻滯,都有可能導(dǎo)致“志”的夭亡,因此,司馬遷格外欣賞為成其志、隱忍以待時者。范雎、蔡澤初時貧賤不遇,屢遭折辱,“然士亦有偶合,賢者多如此二子,不得盡意,豈可勝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惡能激乎?”[1]2940對他們來說,困厄反而激發(fā)了更多的潛力,終于得以“盡意”?!拔崛缁搓?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淮陰侯列傳》)[1]3187正因為背負異志,韓信寄人衣食、受辱胯下才能不以為意,終成后日之大功。魏豹叛漢,虜于韓信,彭越謀反,囚于洛陽,“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盵1]3147二人德行不足觀,人格不足道,但不甘心一身智略再無施展之日,竟能忍垢受恥??畤@這些士人的忍辱負重,固然與司馬遷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但主要則是因為士階層以“尚志”為事,為求“志”之實現(xiàn),不辭恥辱、甚至不擇手段,已經(jīng)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xiàn)象。

        士人自覺于生命的價值,也就意味著對于死亡的意義他們也相當明確。承認死之必然則更加珍惜一次性的生命,垂名后世、功烈千古,無非就是抵制死亡抹消生命的意志。因此,忍辱以避死,不是出于畏懼,而是為了讓生命更加飽滿充實。季布功顯于楚,堪稱壯士,而甘心髡鉗以求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盵1]3311出于幾乎同樣的邏輯,在必要的時刻主動赴死以成就生命的壯彩,士人們也每每心甘情愿?!胺教A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睘榇?司馬遷總結(jié)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盵1]2971死亡終結(jié)生命,但若處之得當,也升華生命,司馬遷贊賞這些士人們在生死之際的自我安置,與欣賞他們立志之堅、行志之篤,實為一事之兩面。

        在以士人為書寫對象的傳記中,司馬遷重視傳主之“志”,分外關(guān)注士人為行其志而做出的種種倜儻非常之事。這種書寫范式的出現(xiàn),是士階層分化而出、不斷發(fā)展的結(jié)果,太史公也以濃重的筆墨,為這一時期士人們異彩紛呈的生命傳神寫照。需要強調(diào)的是,描寫士人的篇目在《史記》傳記中所占分量雖大,但并非全部;也不是所有士人立志、立身皆有可觀之處,太史公并非每篇傳記都以“志”為脈絡(luò)來設(shè)計結(jié)構(gòu)。但在最具聲色的傳記之中,司馬遷關(guān)注、強調(diào)傳主之“志”的篇目不在少數(shù),已經(jīng)足以說明,很大程度上,是那些秉持其志、奮不顧身的士人的作為,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欣賞、可書寫的價值。傳記一體的發(fā)生發(fā)展,從“士尚志”這一歷史現(xiàn)象中受益匪淺。

        如果說孔子、屈原對人之命運的思考,更多源自個人遭遇的激發(fā),那么,司馬遷對命運的好奇,就更能顯示出史家開闊的視野,在其行文設(shè)計、篇末論贊之中,他常常針對各類傳主的經(jīng)歷,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命運的肯綮。扭轉(zhuǎn)人生走向的,是個人的“計之生孰成敗”,還是“勢”之不可抵擋?(9)語出《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夫計之生孰成敗于人也深矣!”(第3203頁)《史記·楚世家》:“勢之于人也,可不慎與?”(第2092頁)是祖先的陰德余烈提供了福佑,還是行事的酷烈殘忍引發(fā)了禍報?人物不同,司馬遷提供的解釋也隨之而異。并且,“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9],他將個體命運置于古今、天人之間考察,這種意識較之孔子、屈原要更加明確。不妨以《項羽本紀》為例,分析司馬遷對人之命運的琢磨與解釋。楚漢之際,短短數(shù)年之間世局傾覆,亂局之下涌現(xiàn)出大批光彩奪目的人物,項羽少年得意,由籍籍無名而席卷天下,又迅速敗亡而首身分離,其命運轉(zhuǎn)折之劇烈,在當時無人能及。自負于勇力,項羽對自己的興也勃焉毫無疑慮,但忽然而亡的結(jié)局讓他深感不解。臨終之際,他總結(jié)一生,將“霸有天下”歸功于自己“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的戰(zhàn)斗力,敗亡則是“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1]423。但在此篇的“太史公曰”中,司馬遷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承認項羽的暴起確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奇觀,卻揣測“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1]428以生理特征上的近似之處,推斷項羽為舜之苗裔,但“舜目蓋重瞳子”本是無從確證的傳聞,在很多時候都事必征實的司馬遷卻采信此說,說明在他心目中,項羽“非有尺寸”,德行亦無可稱,其興起只能根源于祖先積累之功德;或者說,是“天”興之。至于敗亡,則是其一再舉措失當?shù)慕Y(jié)果,“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1]428,是這些具體的因素,最終導(dǎo)致了項羽霸業(yè)的覆滅。垂死之際試圖用“天亡我”一語抹消自己的過錯,只是英雄末路時的執(zhí)迷不悟,而此又是長期以來將其引向敗亡的重要原因。項王的命運確實是人事、天命兩相輻輳的結(jié)果,但興也在天、敗也由人,司馬遷的斷語與項羽的自評恰恰相反,犀利而準確。

        并不是所有傳主的命運,史公都能有如此清晰、明確的判斷和解釋,他并不掩飾自己時常涌現(xiàn)的迷惑不解,這在《伯夷列傳》中顯露得最為充分??鬃印⑶葘Σ脑缇褪株P(guān)注,但他們主要是將其作為參照,來確立自己的一生之志,而在司馬遷這里,伯夷的德行與命運之間的反差,成為他拋出一系列疑問的一個契機?!盎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舨摹⑹妪R,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1]2585天道佑助善人,是否能在過往的歷史中得到印證?司馬遷歷數(shù)所見所聞,德行的善惡與命運的順遂或困厄,往往并不必然吻合。顏淵早夭,盜跖長壽,“操行不軌”者“終身逸樂”,“行不由徑”者禍災(zāi)不絕,“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1]2585然而,盡管困惑于天道的幽深渺茫,司馬遷還是認可這些命途不濟的圣賢對“志”的崇尚?!白釉弧啦煌幌酁橹\’,亦各從其志也?!e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1]2587各從其志、至死無悔,他們原本并不計較堅持的后果如何,天道的悠邈、命運的莫測,恰恰讓持志不移的士人們的生命自覺,顯得愈發(fā)難能可貴。

        作為史家,司馬遷很清楚,這些士人熱烈的生命、激切的行事,很有可能因為沒有得到恰當?shù)姆Q述而失落在歷史的縫隙里,再也無從知曉?!安摹⑹妪R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1]2588為這些淬礪志向、砥礪名節(jié)的人撰作傳記,就成為他當仁不讓的責(zé)任?!恫牧袀鳌窞榱袀髦?在體例上也別具一格,恰恰清晰交代了司馬遷傳記寫作的深刻用心,正是由于有為士人傳播聲聞的明確意識,他才在傳記寫作上傾注了那么多心力。

        綜上所述,一種文學(xué)體式的出現(xiàn)、成熟,往往由多種因素合力促成。《史記》傳記之中,傳主的身份、性情各有不同,傳記的結(jié)構(gòu)方式、寫作手法,相應(yīng)也有很大的歧異,不同類型的篇目在寫作時所能汲取的前代資源,自然未可一概而論。就本文所關(guān)注的士人傳記來說,司馬遷津津樂道的倜儻非常之事,往往與“志”的選擇和實踐相關(guān),他剖析人之命運時貫通古今、窮極天人,這種書寫范式的確立,無疑是在孔子、屈原等士林先賢探索的基礎(chǔ)上踵事增華,也是士階層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出現(xiàn)、不斷演變發(fā)展的結(jié)果。作為一個有著充沛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尚志”成為士人的一個鮮明特色,確立志向之后,為求其實現(xiàn),不少士人往往異常堅韌、分外決絕,其生命因此也具有炫目的光輝,人之一生日漸成為一個值得欣賞、書寫的對象;以“志”之確立、實現(xiàn)為線索,士人的一生行事,也便于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敘事?!妒酚洝分械氖咳藗饔?正是對士階層面貌聲色做出的一次精彩的文學(xué)總結(jié),在為士人作傳的同時,司馬遷也從這種寫作中汲取了很多立身處世的經(jīng)驗和精神力量。

        猜你喜歡
        士人傳記司馬遷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從后現(xiàn)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專家學(xué)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傳記必須回歸史學(xué)
        傳記書坊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人妻|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久久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色图| 大地资源高清在线视频播放|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亚洲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不卡|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小说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在线播放观看|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vr成人片在线播放网站| 狠狠亚洲超碰狼人久久老人|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视频|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99精品成人片免费毛片无码| 国产精品女同二区五区九区| 国产极品粉嫩福利姬萌白酱|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软件|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看A| 久久精品蜜桃亚洲av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热|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精品国产日产av在线|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在线观看|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在线| 日韩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国产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