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荷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學中,我們更加關注“素質教育”,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性,更加注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情感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達有關情感態(tài)度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情感價值觀,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情感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切實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
一、初中歷史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生的特殊性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非常大,渴望有屬于自己的空間。他們興趣愛好日益廣泛,獨立意識逐步覺醒,智力水平不斷提高,所以抓住這個階段去培養(yǎng)初中生的人格很有必要。目前在初中生人格培養(yǎng)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加強價值觀教育。
(二)歷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老師除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善良的人。教學中,實現(xiàn)人格教育是現(xiàn)代歷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歷史課程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歷史本來就是充滿人性和生活氣息的教育。
二、初中歷史進行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是德育的信念,原則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倍踔袣v史教學內容恰恰包含有著大量的情感因素。學生可以從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中找到道德典范,也可以在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中得到理智,從歷史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斗爭中體會到美或丑。所以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得到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因素道德、理智、審美。[1]
情感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的歷史教育,無不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而我國的歷史教育一向重視愛國主義。從新中國成立到現(xiàn)在,不管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怎么修改,都會有關于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內容。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學科肯定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現(xiàn)行歷史課本,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各個方面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這為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在初一的學習中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我國遼闊領土各個區(qū)域的生產特色。在初二學生深入學習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經歷漢唐盛世,宋元科技領先于世界其它文明,出現(xiàn)了一些讓人敬仰的人物。在近代面對落后挨打的局面,各個階層的人民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承擔起了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重任。農民階級發(fā)動了金田起義,地主階級開展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進行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少愛國志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些內容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發(fā)揚愛國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良好契機。
三、歷史教學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情感教育的研究最早應該追溯到美國現(xiàn)代教育家布魯姆,他的理論指出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發(fā)揮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潛能,全面完整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這種潛移默化的德育作用呢?
首先,老師應具備高尚品德與人格魅力。毛主席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痹趯W校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學生很多都會因為喜歡某位教師而以他為榜樣、為目標、為楷模,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老師的言行舉止的影響。所以,老師要注重自身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的塑造,以良好的外在形象、高尚的品德與人格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以生活與工作的點點滴滴來影響學生。做到尊重信任學生,關心愛護學生,理解寬容學生。同時老師還要應不斷總結科學的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群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平時要認真研究教材,全面把握教材,除此之外還要廣泛地吸收其他各個方面的知識,因為歷史學科涉及的范疇是很大的,只有這樣,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各樣的提問時,才能夠自如應對,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這樣才可以根據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情感教育。[2]
其次,讓學生在歷史課堂里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學生對歷史事件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比如我現(xiàn)在任教的班級有位學生在學習上一直表現(xiàn)不佳,但當講到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我發(fā)現(xiàn)他說起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了解和看法都比別的同學說得多并且說得好,給老師和同學帶來許多驚奇和驚喜。而在這個過程我能感覺到這位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提升和他內心由于分享而感受到的快樂。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不應當忽視學生的想法、看法,而是應該給予充分的表達或者說探討的機會,這樣可以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學會與人分享,學會謙虛。
再次,可以將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進行整合。歷史學科包羅萬象,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外交等一些學科內容,也涉及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各個方面。而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環(huán)境打破了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格局,用各種相關資源來擴充知識量,豐富教學資源,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去正確分析與看待一些以前與當下的歷史事件。老師可以精選一些視頻資料、自制動畫、文物圖片等去營造歷史情境,從而達到情境體驗的目的。比如在教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的內容時,在課堂結束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個圖片加音樂的文件,圖片是關于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伴奏音樂流露著淡淡的憂傷,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眼里閃著淚花,一些學生有不忍去多看的眼神,他們都深刻體會到了戰(zhàn)爭的傷害與和平的珍貴。[3]
最后,老師還可以挖掘鄉(xiāng)土教材豐富的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教育。這些內容一般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感受與接受。充分利用鄉(xiāng)土內容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讓他們感受到作為家鄉(xiāng)兒女的驕傲和自豪,并將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升華到熱愛祖國。
四、結束語
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是相對的概念,均屬于完整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重視歷史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將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斷地將情感教育有機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著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李占營.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J].考試周刊,2020(24).
[2]韓學東.用情境教學法演繹歷史新教材[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20 年(2).
[3]張強.構建農村學校歷史與社會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