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丹
我國各地區(qū)都在嘗試推進探究性小課題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指導小學生開展小課題探究活動”的資料比較少,教師不知道如何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小課題,學生也不知道怎樣選擇課題問題,制定的研究方案沒有系統性等。因此,在課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給予學生必要的協助,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探究性問題,為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保駕護航。
一、課題的選擇要具有地域性、生活性、趣味性、開放性、價值性
驅動性問題是保證小課題探究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是探究活動的起點,驅動性問題的確定要遵循地域性、生活性、趣味性、開放性、價值性原則。
小課題研究雖沒有現成的資源庫,但可探究的內容廣,可學習的資源多。小課題選題應整合地方的資源,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充分挖掘校本及地方特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真實的生活世界入手,立足生活、社會熱點,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捕捉生活中可探究的問題,確立研究主題。
二、方案的制定要具有可實施性、可調節(jié)性和完整性
小學生課題方案的制定不能脫離現實,要具有可實施性和完整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查閱、搜集、調查相關的信息,為小課題制定一份完整的、具體可行的實施計劃,明確每一階段的探究目標。學生根據驅動性問題確定研究目標,將研究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具體可操作的探究活動。課題方案包括制定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時間安排、研究方法、探究步驟等內容,并預測以何種形式作為研究成果。初始方案制定好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論證研討,使方案優(yōu)化完善。小學生進行分工合作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任務要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按特長分工到人,制訂具體的崗位細則。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敢挑戰(zhàn),點燃學生心中的創(chuàng)新火花。
三、研究方法要具有科學性、靈活性、多樣性
教師要對小學生的研究方法進行指導,如怎樣進行調查、開展訪問活動,怎樣有效記錄,怎樣科學、嚴謹地整理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小學生課題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學性、靈活性、多樣性。在課題活動中教師要隨時監(jiān)控并引導學生優(yōu)化探究策略。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種。一是觀察法。觀察法首先要確定好對象,按一定程序循序漸進,由表及里,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二是實驗法,主要運用控制單一變量法,即對比實驗。三是調查法。在整個小課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負責對學生探究方法的引導和監(jiān)控,了解和掌握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及時發(fā)現研究過程中發(fā)生的偏差和問題,引導小學生調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并提供指導和幫助。
四、探究過程要具有實踐性、體驗性、合作性、嚴謹性
在小課題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探究與研討,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片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問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活動計劃,不斷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學生通過嘗試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將所學應用服務于生活甚至社會生產。通過觀察、描述自然事物,建構模型,遷移應用,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找出繁雜現象間的關聯,形成對自然界的有序理解。
五、成果展示與評價反思要具有條理性、規(guī)范性、豐富性、有效性、多元性
在小課題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結題答辯會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首先,學生撰寫結題報告,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地對獲取的活動資料進行梳理、歸納、總結。撰寫結題報告時要文字精練,內容全面,思路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形式立意新穎。結題報告可以是撰寫實踐報告或小論文。接著,舉辦結題答辯會,由師生代表共同組成課題答辯小組。學生的成果展示形式可有經驗介紹、心得體會、評價反思,內容可以有研究活動的照片和視頻等資料、課題實踐報告和小論文等。小課題成果鑒定后,舉行隆重的成果發(fā)布會,向全校師生、社區(qū)居民等展示研究成果。最后,教師可推薦學生撰寫的科技實踐報告和小論文等優(yōu)秀課程項目成果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通過榮譽激勵更多的小學生參與到小課題探究活動中來,為學生搭建成長的腳手架。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