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五中學 張 煒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讓學習滲透到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中學生處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時期,他們思想敏銳,好奇心強,對于國際國內熱點問題比較關注,而這些熱點問題往往涉及地理背景知識。因此,應用時事熱點豐富課堂內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是打造靈活有效的地理課堂的有效途徑。初中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基本的地理思維能力,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地理知識分析時事熱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時事熱點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在地理課堂融入時事熱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滲透自然地理環(huán)境知識。
烏克蘭地處東歐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qū)之一,土壤肥沃,平原廣闊,氣候較溫暖,糧食高產,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在歐洲自然地圖上,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土壤、河流等方面具體分析,讓學生了解烏克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具體的熱點區(qū)域,就會事半功倍。
2.利用時事熱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使舉國歡騰,國內國外掀起了冰雪運動的高潮。而對于北京和張家口聯合舉辦冬奧會的原因是什么,各有什么特色,相互怎樣補充,學生則一無所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北京和張家口的地形、氣候及城市建設進行比較。北京位于華北平原上,地勢平坦,奧運場館多,交通便利,適合開展冰上運動,而張家口山區(qū)面積大,冬季氣溫低,降雪豐富,適合開展高山滑雪等運動,而且兩地距離較近,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既相互補充,又相得益彰。在比較中,學生綜合地了解到兩地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多種因素,形成綜合思維,也有利于養(yǎng)成對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進行綜合分析的思維習慣。
地理學科本就與生活息息相關。訓練學生提取地理要素,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如我國在巴基斯坦投資興建瓜達爾港。這一新聞中包含哪些地理要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世界地圖上找出瓜達爾港的位置,再進一步思考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渠道,以及從波斯灣進口石油面臨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可以思考修建中巴經濟走廊在地形、氣候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這樣可以進一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那么,怎樣提升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呢?考試是根“指揮棒”,考試對于教學的指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近年來,中考高考命題越來越傾向于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試題中設置時事熱點,可以作為背景材料,也可以作為題干直接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時事。例如,以北京冬奧會為例,設置這樣一個問題:
2022年第24屆冬奧會將由北京與張家口聯合舉辦。目前,北京是世界上唯一的“雙奧之城”。結合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宣傳語(如右圖),完成問題。
北京和張家口聯合舉辦冬奧會的優(yōu)勢有( )
A.張家口地形以山地為主,適合開展冰上運動
B.北京積雪時間長,適合開展滑雪運動
C.北京場館眾多,基礎設施完善
D.張家口交通便利,服務水平高。
這道題目就在材料中滲透了大量地理信息。學生只有正確提取信息,才能順利找到選項。
“處處留心皆學問”,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面前,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明辨事理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冷靜的頭腦,知曉利害,不被輿論“牽著鼻子走”,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撰寫小論文,對時事熱點問題從地理角度進行分析,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地理綜合思維,又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時事,不做死讀書的“書呆子”,一舉多得。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具備綜合素養(yǎng),具備廣闊視野的綜合型人才,地理教學因其綜合性特征,在培養(yǎng)學生緊密聯系生活、緊密關注時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教師在平時如果養(yǎng)成關注時事的習慣,在教學中就會信手拈來,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