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治 許淑芬
肺癌是一種肺部惡性腫瘤,流行病學報道,隨著年齡增加,肺癌發(fā)病率不斷提高,男性發(fā)病率顯著高于女性,但女性肺癌發(fā)生率增長趨勢顯著,該病存在不同病理特征,鱗癌和腺癌是男性患者常見的病理類型,腺癌是女性患者常見的病理類型[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肺癌,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廣泛應用于肺癌患者治療中,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等優(yōu)勢,但術后容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增加血栓形成風險,不利于患者術后盡早恢復,回歸社會[2]。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主要通過康復訓練和術后活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以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但患者配合性與積極性較低,干預效果并不顯著[3]。下肢氣壓治療儀是一種物理干預儀器,利用氣壓對下肢近心端和遠心端進行有序的充、放氣,提供機械性按摩,可減輕護理負擔,也能促進患者術后下肢血液循環(huán),改善靜脈淤血和肢體腫脹情況。潘燕等[4]表示,下肢氣壓治療儀對剖宮產(chǎn)術后下肢微循環(huán)改善和血栓預防具有積極作用。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將下肢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圍手術期護理應用于單孔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中,探究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22 年3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78 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文獻[5]《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1 版)》中肺癌診斷標準;經(jīng)組織活檢確診肺癌;符合單孔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指征;遵醫(yī)行為良好。排除標準:合并心臟病、腎病、肝?。患毙阅X梗死;認知障礙或精神疾?。恢型就顺鲅芯炕蛲瑫r參與其他臨床研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參照組(n=39)與研究組(n=39)。本研究各項操作均符合醫(yī)學倫理標準,已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已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
參照組實施圍手術期護理。(1)術前護理。術前告知患者手術流程、配合事項及并發(fā)癥,并給予鼓勵和安撫,耐心講解手術的安全性和作用,幫助其建立手術治療信心。指導其均衡飲食,多食用雞蛋、牛奶、魚肉、胡蘿卜、西紅柿等富含蛋白質(zhì)與維生素的食物,提高營養(yǎng)水平。主動與其交流溝通,耐心解釋肺癌發(fā)病原因、手術必要性、并發(fā)癥發(fā)生原因、功能康復訓練重要性,指導其掌握肺功能訓練、咳嗽及排痰技能,并解答其提出的問題。肺功能鍛煉方法:緩慢、深度進行腹式呼吸??人苑椒ǎ荷钗鼩夂笃翚? s,咳嗽,再呼氣,反復多次練習。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給予針對性疏導。協(xié)助其做好各項術前檢查,告知術前2 h 禁水、禁食。(2)術中護理。將室溫調(diào)至26 ℃,濕度調(diào)至50%,并將手術所需的藥液放置保溫箱加熱,在手術臺上放置軟墊和加溫毯,加溫毯溫度調(diào)至38 ℃。將患者推進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保持靜脈通道通暢。協(xié)助麻醉醫(yī)師完成麻醉,并幫助患者擺放好手術體位,便于術中雙肺分段通氣。護士熟悉手術操作流程,準確傳遞或取回手術器械、物品。術中注意保護鏡頭,用碘伏擦拭鏡頭,確保鏡頭干凈透亮。隨時提醒手術醫(yī)師注意無菌、無瘤操作。監(jiān)測和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和液體出入量??p合手術切口前,對胸腔采用溫無菌蒸餾水反復沖洗,再次檢查無漏氣、出血情況,常規(guī)在進鏡口放置胸腔引流管,回收手術器械及物品。(3)術后護理。術后24 h 心電監(jiān)護,注意患者是否出現(xiàn)心律失常,監(jiān)測血壓與血氧飽和度。意識恢復后,鼓勵其做深呼吸運動,咳嗽排痰。術后第1 天,開展肺功能鍛煉,包括深呼吸、吹氣球等。對于排痰困難者,給予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站在其術側,叩背,指導其咳嗽,用手按壓兩側胸廓,盡量減少胸壁震動以緩解傷口疼痛。妥善固定引流管,檢查引流是否通暢,指導患者取半臥位,每隔20 min 擠壓引流管,避免引流管血凝塊流入胸腔或引流管堵塞而引起胸腔積血,記錄引流液顏色、性質(zhì)、量,如引流量超過200 mL/h,及時上報醫(yī)生。術后第2 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睡前熱水泡腳,早晚按摩下肢,30 min/次,持續(xù)干預至出院。
研究組在圍手術期護理基礎上采用下肢氣壓治療儀(普門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61773,型號:AIRPRO-6000)干預,于患者術后6 h 開始干預。干預前,告知患者下肢氣壓治療儀方法、目的、作用,以取得其積極配合。干預時,指導其取仰臥位,除去褲襪,將氣管插頭連接主機氣管插座,連接治療儀電源,將空氣壓力套筒套在雙下肢上,套筒拉鏈從足部拉至大腿處,扣好;按氣管長短順序連接好套筒,打開電源開關,依次擠壓足部、小腿、膝關節(jié)、大腿,壓力為24~30 mmHg,每加壓充氣1 min,休息11 s,20 min/次,2 次/d,持續(xù)干預至出院。干預期間,密切觀察其下肢是否出現(xiàn)腫脹、疼痛等癥狀,如出現(xiàn)以上癥狀,提示下肢深靜脈血栓,及時告知醫(yī)師。
(1)下肢腫脹評分:于術后1、5 d,通過肉眼和標尺法評估患者下肢腫脹程度,將下肢腫脹程度分為4 個級別,雙下肢無腫脹情況,評為0 分;僅一側出現(xiàn)皮紋、腫脹,腫脹下肢較術前下肢周徑增加0.5~1.5 cm,評為1 分;雙下肢均出現(xiàn)皮紋、腫脹,周徑增加1.6~4.0 cm,評為2 分;雙下肢出現(xiàn)皮紋、腫脹,周徑增加4.0 cm 以上,評為3 分。(2)下肢血流動力學:采用江蘇新瑪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KRR-C8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患者護理前、護理后1 周下肢股深靜脈血流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內(nèi)徑,并計算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3.14×(血管內(nèi)徑/2)2。(3)生活質(zhì)量:采用肺癌患者生存質(zhì)量測定量表(FACT-L)評估患者護理前、護理后1 周的生活質(zhì)量,該量表包含生理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等,共36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總分0~144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高[6]。(4)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和對比兩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以率(%)表示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以(±s)表示下肢血流動力學、生活質(zhì)量評分等計量資料,并分別行χ2、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組年齡54~76 歲,平均(66.82±5.77)歲;男25 例,女14 例;臨床分期:Ⅰ期15 例,Ⅱ期24 例。研究組年齡50~78 歲,平均(67.24±6.41)歲;男27 例,女12 例;臨床分期:Ⅰ期17 例,Ⅱ期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后1、5 d,研究組肢體腫脹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肢體腫脹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術后肢體腫脹評分比較[分,(±s)]
組別 術后1 d 術后5 d參照組(n=39)2.56±0.24 1.42±0.23研究組(n=39)2.12±0.21 1.05±0.25 t 值 8.616 6.802 P 值 0.000 0.000
護理前,兩組下肢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下肢血流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護理前,平均血流量小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研究組下肢靜脈血流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參照組,平均血流量大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下肢血流動力學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下肢血流動力學比較(±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血流峰流速(cm/s)平均血流速度(cm/s)平均血流量(mL/min)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組(n=39)28.83±2.77 25.34±2.25* 18.76±2.37 15.56±2.38* 530.76±60.43 439.73±35.23*研究組(n=39)29.04±2.85 27.45±2.63* 18.82±2.64 16.75±2.51* 531.85±61.72 473.36±30.77*t 值 0.330 3.807 0.106 2.148 0.079 4.449 P 值 0.742 0.000 0.916 0.035 0.937 0.000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參照組(n=39)58.33±7.45 74.34±5.88 63.683 0.000研究組(n=39)58.64±7.82 78.48±5.27 48.589 0.000 t 值 0.179 3.274 P 值 0.858 0.002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χ2=5.571,P=0.018),見表4。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具有家族聚集性、遺傳易感性,該病患者表現(xiàn)為咳嗽、胸痛、喘鳴等癥狀,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中單孔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是該疾病患者治療常用的微創(chuàng)手術[7]。但單孔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氣腹壓力增加,損傷靜脈血管內(nèi)皮,使凝血功能異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較高,進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對此,臨床主要采用圍手術期護理預防手術并發(fā)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但圍手術期護理只能通過按摩下肢、指導康復訓練、下肢熱敷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而患者依從性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干預較為被動,干預效果不理想[8-10]。劉姍等[11]報道,通過采用物理治療儀可為患者提供持續(xù)的下肢按壓服務,無需患者配合,還能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有效協(xié)助臨床護理,提高護理質(zhì)量和護理效果。
下肢氣壓治療儀是一種新型的康復治療儀器,該儀器通過采用氣壓對下肢肌肉和靜脈加壓施力,可促進腿部血液循環(huán)、局部組織代謝,消除炎癥和致痛因子,可提高患者術后康復舒適度,加快康復速度,故廣泛應用于神經(jīng)內(nèi)科、骨科、胸腔外科、腹外科、康復科[12]。本研究對單孔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實施下肢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圍手術期護理,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肢體腫脹評分低于單一圍手術期護理患者。由此表明,下肢氣壓治療儀輔助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下肢腫脹情況。分析原因,圍手術期護理指導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定時按摩腿部肌肉,促進肌肉彈性和血管彈性恢復,可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流緩慢而聚集血管壁引起肢體腫脹。同時采用下肢氣壓治療儀以模仿骨骼肌波浪形泵血原理,反復加壓腿部肌肉和靜脈血管,使血液回流,從而糾正患者術后雙下肢腫脹[13-16]。在本研究中,護理后,研究組下肢靜脈血流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參照組,平均血流量大于參照組,表明下肢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加快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和增加血流量。分析原因,間歇式充氣壓力治療儀是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曲張的一種物理治療儀,可以反復加壓、卸壓,模擬肢體肌肉收縮狀態(tài),通過規(guī)律性按壓下肢,使下肢靜脈血排空、充盈,充氣擠壓能使靜脈血流出下肢,而放氣階段使靜脈血回流,進而加快血液流動[17-18]。本研究通過對單孔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聯(lián)合下肢氣壓治療儀,可有效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原因,通過采用圍手術期護理指導患者加強咳嗽、呼吸功能訓練,可預防肺不張發(fā)生,同時下肢氣壓治療儀可刺激下肢血管與淋巴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沖刷血管壁,避免凝血因子聚集而形成深靜脈血栓[19]。在本研究中,經(jīng)護理后,與參照組比較,研究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較高,表明圍手術期護理聯(lián)合下肢氣壓治療儀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分析原因,下肢氣壓治療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圍手術期護理給予心理疏導,并加強其肺功能訓練,積極配合醫(yī)師完成手術操作,做好相關健康指導工作,保證治療工作順利開展,進而促進手術療效,也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展,從而恢復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zhì)量[20-21]。
綜上所述,采用圍手術期護理聯(lián)合下肢氣壓治療儀可有效加快患者下肢血液流動,改善術后下肢腫脹程度,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促使生活質(zhì)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