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蕊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醫(yī)院 順昌 353200)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由于早期多無特異性癥狀表現(xiàn),在確診時多已至病情的中晚期。目前,臨床針對胃癌的治療多選擇手術(shù)以及放化療,雖具有一定療效,但晚期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仍處于較低水平。為最大程度上提高手術(shù)治療的效果,臨床主要采用新輔助化療對患者進行干預[1]。新輔助化療是近年來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新興方式,主要以減少腫瘤細胞數(shù)量、消除腫瘤為目標[2]。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3],新輔助化療可有效提高腫瘤的清除率,消除殘留微轉(zhuǎn)移病灶,但目前臨床仍無法有效預測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因此,尋找有效的療效預測指標對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和糖類抗原125(CA125)是臨床常用的腫瘤標志物,在胃癌、結(jié)直腸癌等多種癌癥的診斷中具有較高價值[4~5]。鑒于此,本研究分析CEA、CA19-9、AFP、CA125 在胃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療效評估中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醫(yī)院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月收治的80 例接受胃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化療后療效判定標準分為有效組與無效組。有效組44 例,男27 例,女17 例;年齡52~75 歲,平均(60.83±10.26)歲;病程1~3年,平均(1.76±0.21)年;TNM 分期:Ⅲb 期24 例,Ⅳ期20 例;病理類型:腺癌24 例,腺鱗癌11 例,印戒細胞癌4 例,髓樣癌3 例,未分化細胞癌2 例。無效組36 例,男23 例,女13 例;年齡50~76 歲,平均(61.24±10.37)歲;病程1~3 年,平均(1.70±0.24)年;TNM 分期:Ⅲb 期16 例,Ⅳ期20 例;病理類型:腺癌17 例,腺鱗癌10 例,印戒細胞癌5 例,髓樣癌3 例,未分化細胞癌1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TNM 分期、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倫審2022000714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胃癌診斷標準[6],且經(jīng)臨床病理檢查確診;(2)行新輔助化療后行手術(shù)治療;(3)新輔助化療治療>2 個周期;(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之前已接受介入、放療等治療者;(2)已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者;(3)合并多臟器功能障礙者;(4)合并其他惡性腫瘤;(5)預計生存期<3 個月。
1.3 治療方法 于術(shù)前進行2 個周期的新輔助化療:注射用奧沙利鉑(注冊證號J20150117)于第1天靜脈注射,130 mg/m2;替吉奧膠囊(國藥準字H20100135)口服,40~60 mg/次,2 次/d。連續(xù)口服28 d 休息14 d。
1.4 療效標準 參照《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RECIST》[7]中相關標準評估療程后療效。完全緩解(CR),腫瘤病灶完全消失,且維持≥4 周;部分緩解(PR),病灶(最長徑總和)縮小≥30%,且維持4 周;疾病穩(wěn)定(SD),未達到PR 或疾病進展(PD)標準;PD,病灶增加擴大≥20%,且在病灶增加前非CR/PR/PD。有效為CR 與PR 例數(shù)之和,無效為SD與PD 例數(shù)之和。
1.5 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檢測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轉(zhuǎn)速離心10 min 后置于4℃的冰箱中保存待檢。采用羅氏Cobas e601 電化學發(fā)光全自動免疫分析系統(tǒng)檢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和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所有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完成。
1.6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新輔助化療前后CEA、CA19-9、AFP、CA125 水平, 分析血清 CEA、CA19-9、AFP、CA125 水平與療效的相關性,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及聯(lián)合對療效的評估價值。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與療效的相關性采用點二列相關性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80 例患者中經(jīng)評估為CR 的有15 例(18.75%),PR 29 例(36.25%),SD 24 例(30.00%),PD 12 例(15.00%)。有效組共44 例(55.00%),無效組共36 例(45.00%)。
2.2 兩組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EA、CA19-9、AFP、CA125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無效組較有效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比較()
?
2.3 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與療效的相關性分析 經(jīng)點二列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CEA、CA19-9、AFP、CA125 與治療有效呈負相關(r>0,P<0.05)。見表2。
表2 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與療效的相關性分析
2.4 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對療效的評估價值分析 將CEA、CA19-9、AFP、CA125 水平作為檢驗變量,將治療后療效作為狀態(tài)變量(1=無效,0=有效),繪制ROC 曲線(圖1)。結(jié)果顯示,血清CEA、CA19-9、AFP、CA125 及聯(lián)合評估療效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18(0.600~0.836)、0.715(0.603~0.826)、0.735(0.622~0.847)、0.769(0.663~0.876)、0.898(0.821~0.974),具有一定預測價值。見表3、圖1。
圖1 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對療效的預測價值分析
表3 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對療效的評估價值分析
胃癌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由于大部分患者早期多無特異癥狀表現(xiàn),導致在確診時多已至病情的中晚期,耽誤最佳治療時機。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新輔助化療降低臨床TNM 分期,提高治療有效率,延長生存期。但受到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仍有部分患者的療效一般,預后較差[8]。因此,若可以有效評估胃癌新輔助化療療效,對于調(diào)整治療方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意義重大。血清腫瘤標志物具有操作簡單、可重復性強等優(yōu)勢,其生物學改變可反映正常細胞的生長、增殖與代謝功能,在細胞癌變的過程中可出現(xiàn)腫瘤表面糖類抗原升高、基因被激活等。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與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密切相關[9]。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無效組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均較有效組高,點二列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與治療療效呈負相關。提示CEA、CA19-9、AFP、CA125水平與胃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的療效有關,在治療后呈降低趨勢,但有效組低于無效組。分析原因可能:(1)CEA。CEA 是癌細胞膜上表達的一種生物蛋白,最早在結(jié)腸癌與胚胎組織中提取獲得,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在細胞漿中形成,可通過細胞膜分泌至細胞外,然后進入周圍體液。臨床已有大量文獻證實,CEA 不僅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發(fā)生異常升高,還在肺癌、乳腺癌及其他惡性腫瘤中呈高表達,故CEA 屬于廣譜腫瘤標志物,無法作為某種惡性腫瘤的特異性指標,但在良惡性腫瘤鑒別、病情監(jiān)測以及療效評價中具有重要的價值[10]。(2)CA19-9。CA19-9 由腺癌細胞產(chǎn)生,經(jīng)胸導管引流至血液循環(huán)中,可引起CA19-9 水平的異常表達,在結(jié)腸癌、胃癌、肝膽系統(tǒng)等惡性腫瘤中均可呈陽性表達[11]。馮曉玲等[12]對110 例胃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CA19-9、CEA 等指標在胃癌患者中均具有異常表達,且與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TNM 分期具有相關性,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對胃癌患者診斷及對預后的預測價值。(3)AFP。AFP 屬于白蛋白家族,由胎兒肝細胞、卵黃囊合成,具有作為生長調(diào)節(jié)因子的雙向調(diào)節(jié)功能、免疫抑制、誘導T 淋巴細胞凋亡等多種生理功能。陳港心等[13]對手術(shù)前后198 例胃癌根治術(shù)患者血清ALB、AFP 水平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AFP 水平在術(shù)后降低,在患者預后的判斷中具有一定價值,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近似。(4)CA125。CA125 來源于胚胎發(fā)育期體腔上皮,在生理情況下可通過形成富含聚糖的屏障,對上皮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從而避免受到病原體的侵害;而在病理情況下,CA125 可對自然殺傷細胞起到抑制作用,保護癌細胞免受免疫監(jiān)視,異常升高下可對腫瘤的轉(zhuǎn)移起到促進作用,通過抑制鈣黏附蛋白E 的表達以及增加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誘導腫瘤細胞的運動;另外CA125 還可與間皮素結(jié)合提高腫瘤細胞的入侵能力[14~15]。
經(jīng)過進一步繪制ROC 曲線,結(jié)果顯示,血清CEA、CA19-9、AFP、CA125 水平對療效的AUC 分別為0.718(0.600~0.836)、0.715(0.603~0.826)、0.735(0.622~0.847)、0.769(0.663~0.876)、0.898(0.821~0.974),具有一定預測價值。結(jié)果提示通過聯(lián)合檢測血清CEA、CA19-9、AFP、CA125 可提高胃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CEA、CA19-9、AFP、CA125 與胃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的療效有關,聯(lián)合檢測上述指標可提高胃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