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飛 李峰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 濮陽 457001)
作為目前全球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發(fā)病率較高。乳腺癌是指因乳腺上皮組織出現(xiàn)增殖失控而形成的惡性腫瘤[1]。乳腺癌患者早期通常無明顯體征及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乳房腫塊、疼痛、溢液及皮膚改變癥狀,并可累及肝腎等器官,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2]。目前,臨床對于早期乳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可有效切除腫瘤組織,療效確切[3]。保乳手術和根治性手術均是乳腺癌患者主流手術方式,雖然均可取得較好效果,但關于二者對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尚未形成統(tǒng)一結論[4~5]。本研究選取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 例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探討保乳手術、根治性手術治療乳腺癌的療效、美學效果及近期預后?,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0 例,年齡35~65 歲,平均(51.69±4.52)歲;TNM 分期:Ⅰ期39 例,Ⅱ期21 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15 例,浸潤性導管癌28 例,非浸潤性癌17 例;腫瘤直徑1.3~2.8 cm,平均(2.02±0.61)cm;體質量指數(shù)17~28 kg/m2,平均(20.51±1.84)kg/m2;腫瘤位置:左側32 例,右側28 例。研究組60 例,年齡34~62 歲,平均(51.21±5.02)歲;TNM 分期:Ⅰ期42 例,Ⅱ期18 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12 例,浸潤性導管癌30 例,非浸潤性癌18 例;腫瘤直徑1.1~2.9 cm,平均(1.98±0.63)cm;體質量指數(shù)16~27 kg/m2;平均(20.22±1.74)kg/m2;腫瘤位置:左側33 例,右側27 例。兩組年齡、TNM 分期、病理類型、腫瘤直徑、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倫理字202000385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6],且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年齡30~70 歲;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較好,能夠配合隨訪調查;TNM 分期為Ⅰ~Ⅱ期;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單發(fā)乳腺癌。(2)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腫瘤已經(jīng)發(fā)生轉移;有出血傾向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并發(fā)癥、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及其他惡性腫瘤;腫瘤直徑>3 cm。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根治性手術治療。全身麻醉,選擇平臥位,采用縱向或橫向梭形切口,且切口距離腫瘤邊緣超過30 mm。將包括乳頭在內的腫瘤周圍30 mm 以上的皮膚切除。完成乳房、胸大小肌間淋巴結的清掃,對鎖骨下血管進行解剖,完成腋窩淋巴結清掃,保留胸大小肌功能。沖洗手術創(chuàng)面,吸凈沖洗液后于胸壁、腋下位置各留置引流管1 根。縫合皮膚,加壓包扎,引流管采用負壓吸引,術后3 d將引流管拔除。研究組給予保乳手術治療。全身麻醉,選擇平臥位,根據(jù)病灶位置選擇弧形或放射狀切口,且切口距離腫瘤邊緣20 mm。分離皮下組織至腫瘤部位,患側開展象限切除術,并將距離病灶20 mm 處胸大筋膜和正常組織切除。若病灶切緣檢測結果顯示陽性,則擴大切除范圍10 mm,保證病灶切緣檢測結果顯示陰性。采用皮內縫合術縫合切口,而對于殘留乳腺腺體及殘腔不進行縫合。于腋窩位置選擇平行于腋的位置作一切口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清掃過程中加強對胸長神經(jīng)和胸背神經(jīng)的保護,淋巴結清掃完成后,留置引流管,采用負壓吸引,術后3 d 將引流管拔除。兩組術后根據(jù)分期分型情況,給予相同的規(guī)范化治療,包含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等。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兩組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及術后引流量。(2)美學效果。根據(jù)乳房對稱性、形狀等進行評估。優(yōu),雙側乳房對稱,手感與健側無差異,無明顯后遺癥,乳頭自然挺立,且雙側水平相差<20 mm,皮膚正常;良,雙側乳房對稱,手感與健側有輕微差異,雙側乳頭水平相差<30 mm,患側乳腺有輕微色素沉著;可,雙側乳房不對稱,患側乳房形狀有輕微改變,手感與健側有較大差異,乳頭移位,患側乳腺有明顯色素沉著;差,雙側乳房不對稱,乳房回縮明顯,雙側乳頭水平相差>30 mm,手感較差,皮膚粗糙。優(yōu)良率為優(yōu)率與良率之和。(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隨訪比較兩組并發(fā)癥(上肢水腫、感染、皮下出血及皮下組織壞死等)發(fā)生情況。(4)復發(fā)及轉移情況。隨訪6 個月,比較兩組復發(fā)率及轉移率。(5)生活質量。分別于術前、術后6 個月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QLQ-C30)對兩組近期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軀體功能等4 項,每項滿分100 分,評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圍術期相關指標、QLQ-C30 各項評分等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美學效果,并發(fā)癥、復發(fā)及轉移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中失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
2.2 兩組美學效果比較 研究組美學效果優(yōu)良率(91.67%)較對照組(76.67%)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美學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LQ-C30 各項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生活質量QLQ-C30 各項評分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QLQ-C30 各項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QLQ-C30 各項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
2.5 兩組復發(fā)及轉移情況比較 隨訪6 個月,研究組復發(fā)率(1.67%)、轉移率(3.33%)均略低于對照組(6.67%、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復發(fā)及轉移情況比較[例(%)]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該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且逐漸向年輕化發(fā)展,給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7]。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乳腺癌篩查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可接受有效治療,降低病死率?,F(xiàn)階段,外科手術仍然是乳腺癌患者的臨床首選治療方式,根據(jù)患者臨床狀態(tài),手術方法不盡相同,但主要目標是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8~9]。保乳手術和根治性手術均是乳腺癌患者主流手術方式,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組織。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關注手術療效,也重視理想的美學效果[10~11]。因此,關于乳腺癌患者選擇保乳手術或根治性手術,仍存在一定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中失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較少;研究組美學效果優(yōu)良率(91.67%)較對照組(76.67%)高;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16.67%;術后6 個月,研究組生活質量QLQ-C30 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施麗娜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與根治性手術相比,采用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可獲得更好的美學效果,且近期預后較好,有助于提升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根治性手術是乳腺癌患者的常用手術方式,可將病灶及病灶周圍30 mm外的皮膚、乳腺周圍脂肪組織等進行切除,并可對胸大小肌、乳房等淋巴結進行清掃[13]。但大范圍的淋巴清掃和乳房切除,會造成乳房缺失,不僅影響美學效果,也會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保乳手術采用弧形或放射性切口,經(jīng)腋窩入路,可有效將腫瘤病灶切除,完成淋巴結清掃,并保持乳房完整性,保證美學效果[15]。同時,保乳手術的乳房切除范圍相對較小,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恢復[16~17]。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6 個月,研究組復發(fā)率(1.67%)、轉移率(3.33%)均略低于對照組(6.67%、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根治性手術相比,采用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術后近期復發(fā)率和轉移率。但本研究收集樣本數(shù)量不多,且來源單一,所得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且未對不同手術對乳腺癌患者遠期預后情況進行分析,期待未來開展大樣本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與根治性手術相比,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可獲得更好的美學效果,且近期預后較好,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