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玲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作為全球范圍內傳染性病變,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流行范圍廣、傳染性強等特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主要誘因,若控制不當不但會極大地損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還會導致病毒傳播,危害社會公共安全[1-2]。高病毒載量與肝臟炎癥持續(xù)進展、肝硬化以及肝細胞癌均存在密切關聯(lián),高HBV DNA載量同時也是肝硬化和癌細胞癌的重要危險因素[3]??共《局委熆捎行б种艸BV相關性肝細胞癌發(fā)病風險,維護患者生命安全?,F(xiàn)階段,臨床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手段為主,α-干擾素、核苷類藥物等均屬于常用藥物,恩替卡韋及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均屬于臨床常用核苷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活性,同時還具有高耐藥基因屏障,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臨床療效均較高。本次研究對象為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患者在本院治療時間為2021年3月—2022年2月,觀察并對比患者接受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將82例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病例數(shù)均為41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24~77歲,年齡平均(46.01±3.27)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25±0.57)年,肝功能分級:A級33例、B級8例,有慢性乙型肝炎家族史者20例、無家族史者21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23~75歲,年齡平均(48.14±3.22)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37±0.52)年,肝功能分級:A級32例、B級9例,有慢性乙型肝炎家族史者18例、無家族史者23例。兩組肝功能分級及慢性乙型肝炎家族史占比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醫(yī)學倫理委員通過此次研究方案。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4]中診斷標準;②高病毒載量(基線HBV DNA>7 1og10 IU/mL);③患者精神、意識、思維以及溝通交流能力均正常;④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近期內(入院前1周)應用過干擾素或免疫抑制劑者;②合并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感染病者;③伴發(fā)其他肝臟病變者;④治療期間存在間斷用藥、短期停藥或者自行減量等現(xiàn)象者;⑤備孕者;⑥伴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⑦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者。
對照組接受恩替卡韋(中美上海施貴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2237, 0.5mg*7片),1片,口服,1次/d,連續(xù)用藥48周。
觀察組所用治療藥物為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杭州蘇泊爾南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499,規(guī)格:300mg),1片,口服,1次/d,連續(xù)治療48周。
(1)對比治療前、治療后(包括治療后4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血清HBV-DNA水平,應用Roche lightcycle480儀及熒光定量PCR法進行HBV-DNA檢測,HBV-DNA正常范圍:<100 IU/mL。
(2)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谷丙轉氨酶(ALT)改善情況,所用檢測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日立7600),ALT正常范圍:0~40U/L。
(3)對比治療前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變化情況,采用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TNF-α正常范圍:0.74~1.54ng/mL。
(4)對比治療后HBV DNA轉陰率及ALT復常率,由于治療4周后患者HBV DNA轉陰率及ALT復常率均較低,故對比兩組治療12周后、治療24周后、治療36周后、治療48周后HBV DNA轉陰率及ALT復常率。
治療前及治療36周后、治療48周后兩組HBV-DNA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4周后、治療12周后及治療24周后觀察組血清HBV-DNA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血清HBV-DNA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ALT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4周后、治療12周后、治療24周后及治療36周后、治療48周)觀察組患者AL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血清ALT水平改善情況
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兩組TNF-α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12周后、治療24周后、治療36周后及治療48周后觀察組TNF-α水平均更低(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血清TNF-α改善情況
治療12周后及治療24周后觀察組患者HBV DNA轉陰率及ALT復常率均高于對照組,治療36周后及治療48周后上述指標組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比較治療后HBV DNA轉陰率、ALT復常率(n,%)
高病毒載量可導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癌發(fā)病風險顯著升高,同時也是病毒學應答的負性預測因子,因此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措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5]。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目的在于使HBV DNA得到迅速且有效的抑制,但是現(xiàn)階段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普遍存在HBV DNA轉陰率低以及耐藥風險不斷增加等特點,治療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現(xiàn)耐藥率升高及遠期應答不佳等現(xiàn)象,因此,尋求高效且安全的治療手段至關重要[6]。
恩替卡韋對阻斷HBV DNA復制,屬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指南》推薦的一線治療藥物,可使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獲得有效緩解,短期治療無法取得理想的療效,病毒學應答效果與治療時間呈正比[7]。作為臨床常用NAs類逆轉錄酶抑制劑,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為具有耐藥率低與抗病毒能力強等特點,在細胞內可被磷酸激酶激活化為替諾福韋二磷酸,能夠與HBV-DNA進行競爭性結合,能夠有效抑制病毒復制,控制肝組織炎性壞死進程[8]。
此次研究中,兩組對比,觀察組治療4周后、治療12周后及治療24周后觀察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更低,治療不同時間觀察組患者ALT水平均更低,治療12周后、治療24周后、治療36周后及治療48周后觀察組TNF-α水平均更低,治療12周后及治療24周后觀察組患者HBV DNA轉陰率及ALT復常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HBV-DNA能夠使病毒復制與增殖情況獲得充分反映,通過此次研究結果可知替諾福韋二吡呋酯能夠加快患者HBV-DNA轉陰,具有更好的病毒應答效果,能夠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兩種藥物長期用藥效果差異不明顯。ALT為臨床判斷肝功能的重要血清學指標,而且其水平與肝臟損傷程度呈正相關,ALT水平下降表明肝功能獲得改善。通過比較可知,兩種藥物均能夠取得抗病毒效果,在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中均能夠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可持續(xù)促進患者肝功能改善,而且還能夠有效調節(jié)炎性細胞因子。與恩替卡韋相比,替諾福韋二吡呋酯起效時間更短,有助于加快肝功能恢復,對肝組織炎性反應調節(jié)效果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二吡呋酯治療均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替諾福韋二吡呋酯起效更早,而且炎性反應輕,可縮短患者肝功能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