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十二
如同英國人對莎士比亞的癡迷,法國人對莫里哀的景仰也是刻進了DNA里,幾乎所有的光輝時刻,他們都想與莫里哀共享:法國最古老的國家劇院別稱“莫里哀之家”;戲劇界最權威的榮譽叫做“莫里哀之夜”;500法郎紙幣的兩面都印上了莫里哀肖像;法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被視為“莫里哀的語言”……而巴黎瑪黑區(qū)的莫里哀拱廊街,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才會被冠以“莫里哀”之名?
莫里哀拱廊街位于蓬皮杜藝術中心附近,全長46米。一個簡易的鐵藝門,一塊灰底黃字的招牌“Passage Molière”,構筑起一個無形的屏障,街道外是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但只要將腦袋伸過去,就能聽見古典主義時期和十九世紀浪漫華麗的回響。
1666年,此時的莫里哀已經榮光加身,路易十四的庇護、國王特撥的國王劇院、《太太學堂》《偽君子》《唐璜》的接連成功,更激發(fā)出他內心的熱情。上流社會的丑態(tài)源源不斷地供養(yǎng)著他的創(chuàng)作欲,飛舞的筆尖流淌出發(fā)自內心的戲謔篇章,于是又一部諷刺喜劇——《恨世者》問世,莫里哀達到了藝術成就的最高峰。
當時的莫里哀拱廊街,只是一條默默無聞的小巷,直到1791年,莫里哀劇院在這里建立,并以《恨世者》打響劇院的名聲。自此,戲劇、文學、藝術在此駐扎,小巷沐浴著莫里哀的榮光。
十九世紀,巴黎迅速邁向現代化,伴隨消費文化興起的還有拱廊——一種精致體面的商業(yè)文化空間,以街道集市形式出現。拱廊頂上鑲嵌了擋風擋雨又能取光的玻璃,營造出一種溫暖明亮的愉悅氛圍。咖啡館、理發(fā)店、沙龍、餐館、劇院……在透亮的光線下,高雅的店鋪如同一個個精雕細琢的奢侈品。莫里哀拱廊街也濃妝艷抹起來,托起了小布爾喬亞的巴黎夢。
1995年,詩歌之家入駐莫里哀劇院,拱廊街被“移交”給詩歌;2017年,巴黎市政府啟動莫里哀拱廊街翻新工程,將其改造成更貼合現代的文藝街區(qū)。如今漫步在莫里哀拱廊街上,玻璃頂已經消失,兩側商鋪刷上了彩漆,色彩豐富且配色大膽,平添了一絲現代藝術的張揚。
為了保留拱廊街的文化氣息,巴黎市政府對于入駐商家也有著嚴格的篩選:專門經營詩歌書籍的EXC書店、專營藝術和前衛(wèi)珠寶的Maison Sapir珠寶店、來自日本的紙藝創(chuàng)意工坊……值得一提的是詩歌之家,它用20余年的時間,致力于打造一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人們在這里舉辦閱讀會、文學座談會、音樂會,繼續(xù)上演文化的盛宴。或許在某個被觸動的瞬間,他們抬起雙眼,會在藝術的光暈里與莫里哀隔空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