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寧
“做一個眼里有光、臉上有笑的老師”,這是于老師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她在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鮮明形象。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時常被她身上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所感染。因為她的平易近人、誠懇熱情,學生愿意和她親近,喜歡和她交流,這也讓我不斷學習和思考,希望成為像她一樣的老師。
“老師,孩子在家太不懂事了,時常發(fā)脾氣,我們當父母的,要賺錢養(yǎng)家,實在顧不上他。孩子奶奶年齡大了,喜歡嘮叨,兩個人吵架是家常便飯,有時這個不成器的熊孩子還會摔東西,我們根本無法安心工作。麻煩老師平時多教育他,是否學習不重要,只要別給我們惹事就行?!?/p>
“晨晨媽媽,我理解你的心情。晨晨現在正處于青春期,有情緒行為,其實是因為他覺得你們不理解他,平時你們要多抽時間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果你們理解他,孩子也會慢慢理解你們的。”偶然地,我聽到了班主任于老師和家長的對話。
初入職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鄉(xiāng)鎮(zhèn)學校,就此認識了“其貌不揚”的于老師。中等個子,身材微胖,不喜打扮的她,待人誠懇、熱情,每天都樂呵呵的。我曾經問過她:“于老師,看你每天心情都很好,你就沒有煩心事嗎?”
“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我們要做一個眼里有光、臉上有笑的人!”于老師說了一句每個人都明白,但有時就是很難做到的話。
于老師雖然已近知天命的年齡,卻還當著班主任,由于她的“好脾氣”,學生喜歡和她聊天,家長愛和她拉家常,由此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聽說她還喜歡寫文章,每接一個班,她都會給每個孩子寫一篇文章,大多也都發(fā)表了,有那調皮活潑的孩子,她還會多寫幾篇。
學校安排工作的時候,我非常幸運和于老師一個級部,因而能更多地了解她。于老師告訴我,這一路走來,她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剛參加工作時,她也曾郁悶,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
年輕的時候,學歷進修占據了她更多的時間。從??频阶詫W本科。那幾年,白天在單位和學生摸爬滾打,半夜看書學習,精神高度緊張。遇到學生的問題,只能憑僅有的那點知識和經驗去處理,時常手忙腳亂。各種糾結,各種麻煩,有時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會幫她管理班里的學生,弄得她渾身不自在。
就在她迷茫糾結之際,偶然地,通過博客發(fā)現了一個學習共同體,她毅然加入,在共同體里,她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就好像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外,原來世界可以這么美好!
從此她開啟了閱讀之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林語堂《蘇東坡傳》、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等等。雖然沒跟上共同體的節(jié)奏寫反思,但是也會按自己的思路時常書寫幾篇,在讀寫中,讓她找到了解決孩子之間問題的方法,有時還會給家長合理化的建議,這些行動都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支持。
自從愛上閱讀和寫作,于老師的心境發(fā)生了改變,生活變得充實了,遇到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而且有時還能幫家長出主意;給剛參加工作的同事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傾聽同事的心聲。她成了家長眼中的好老師,同事眼中的“能人”——因為發(fā)表文章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難的事,但她每年可以發(fā)好多篇,由此也帶動了身邊的年輕人。
我曾經咨詢她在學校那么忙,哪里有時間看書寫作?于老師說:“作為教師,要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方向,自主自覺地去努力,爭取一種自我的成長。讀書和反思就是自我成長最好的選擇?!?/p>
通過看書,教師能夠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能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之間的問題,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不會急躁,凡事多問為什么。作為教師,尊重、信任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不吝稱贊和鼓勵的話語,會拉近和學生之間距離,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體,于老師所帶的班級曾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班集體。
于老師給我講了晨晨的案例:晨晨在學校表現很乖,但在家里就像一個小魔王,鬧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家人黔驢技窮的時候,甚至產生了要把他送“精神病院”的想法。于老師耐心給家長解釋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問題之所在,讓他們理解孩子的行為,學會有效地和孩子交流,避免大喊大叫,多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和積極面,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在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先讓自己冷靜,等自己平靜的時候再處理孩子的問題。
經過于老師和家長的多次溝通,攜手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辦法。一段時間后,晨晨有了較大的轉變,在家里發(fā)脾氣的次數慢慢減少。看著孩子的轉變,家長感謝的話不知說了多少回,也更加信任于老師。
用于老師的話說,她什么也不圖,只是盡了一個做老師的本分。于老師時常和我們說,教育方法沒有一勞永逸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進步。同樣的日子,因為選擇不同,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同樣的教育,因為堅持不同,便有了不同的結果。于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和尊重,也感染著身邊的人,時刻激勵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