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林
(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集團有限公司第一中學)
“趣味語用”欄目植根于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豐富的語言實踐,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獲得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達到符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本期欄目我們選擇了《執(zhí)著與固執(zhí)》這篇文章,通過富含哲理的生活感悟,實現(xiàn)了從課內到課外的拓展延伸。問題探究緊扣閱讀、寫作和語言知識積累,凸顯語言運用的實踐體驗。
本期欄目負責教師
劉福林: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集團有限公司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執(zhí)著與固執(zhí)
【閱讀提示】
讀罷文章,讓我想到一個成語——“過猶不及”?;蛟S用這個成語來概括本文的內容有些欠妥,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到,做同一件事,有兩種不同的結果,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人生。這就是中國哲學的智慧。閱讀此文,會給我們的生活以啟迪。
眾所周知,“執(zhí)著”是褒義詞,“固執(zhí)”是貶義詞,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區(qū)別?很多人都說不清楚,因為執(zhí)著和固執(zhí)都是堅持己見,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有人笑稱:如果最后你成功了,那你就是執(zhí)著;如果失敗了,那你就成了固執(zhí)。但兩者的本質差異到底在哪里呢?一位心理學家告訴我,“執(zhí)著的人,堅持的是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固執(zhí)的人,堅持的則是自己的情緒和做事的方法”。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我想起了一些朋友,他們是屬于執(zhí)著的人,因為他們心中有夢想,他們是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才不受他人的意見左右,堅持傾聽內心的聲音,走屬于自己的路。他們堅持自己的夢想,但并不死板僵化,他們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變的辦法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也會適當妥協(xié),為的是迂回前進。執(zhí)著的人,執(zhí)著的是目標,不是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他們遵循夢想的指引,而不是受情緒的控制。
固執(zhí)的人,則是受情緒左右,他們堅持的是自己的手段,而不是夢想。甚至,他們常常沒有夢想,也不會將眼光放得長遠,他們只是受當下情緒的控制,非要按照某種僵化的方法來做某事。
比如,有個人在野外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撞到拐角處的一堵墻上,這堵墻是個荒廢的宅子的墻。他大怒,想要把墻給拆了再離開。但是拆墻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這面墻特別結實。同伴勸他放棄,勸他繞路,勸他架梯子過去,他都不同意,他非要拆了墻再離開,這就叫固執(zhí)。另一個人也在拆墻,但他拆墻是因為他知道墻那邊的地下埋著很多金子,只要把墻拆了,就可以得到金子。他是有目標、有夢想的,他不會拘泥于拆墻這種辦法,只是他嘗試過架梯子,但墻太高;也嘗試過繞過去,但四面都是墻,都一樣堅固,他只好繼續(xù)拆墻。雖然一樣是拆墻,但這就是執(zhí)著。
又如,兩個人同時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樹上,從此,一個人開始守株待兔,另一個人則不拘泥于死等,而會同時采用挖陷阱、用網(wǎng)、弓箭等多種辦法來捉兔子。前者堅持的是捉兔子的手段,所以叫固執(zhí);后者堅持的是捉到兔子的目標,手段更靈活,所以叫執(zhí)著。
同一個人的同一種行為,在不同的時段也會有執(zhí)著和固執(zhí)之分。有個人曾經力排眾議,堅持要生產一種人人都能買得起的質優(yōu)價廉的汽車。即使多次失敗,他也不改初衷。后來,他終于成功了,他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就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汽車大王福特。這個階段的他無疑是執(zhí)著的。但十多年后,當汽車已經在美國普及,但這種質優(yōu)價廉而造型不夠豪華、舒適度不高、動力不夠強的汽車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品位追求了。親人們都勸他轉型升級,生產更適合人們生活的新款汽車時,福特卻拒絕了,還是堅持生產讓他成名的T型車。幾年后,福特公司的效益越來越差,被通用公司一舉超越。福特公司各地的工廠也一度關閉半年之久,直到幾年后推出的新車型才重整旗鼓。這個階段的福特,無疑屬于固執(zhí)。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也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習慣、觀點等都會有感情(特別是過去的經驗讓他成功過),當被別人否定時,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里,然后不自覺地就變得固執(zhí)了。
當你堅持己見卻遭遇眾人反對時,首先要想想:你是在堅持夢想,還是在被情緒所左右,而堅持某種手段?分清執(zhí)著和固執(zhí),才能有助于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摘編自《才智》2014年12期,作者:張宏濤)
【問題探究】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文中提到的相似情況,你能否找到這樣的一組詞語來闡明自己的思考?
參考答案:見P05
參考答案
《執(zhí)著與固執(zhí)》問題探究
【參考示例】謙虛與虛偽。
謙虛是人的一種美德,而虛偽卻是一種惡習。表面上二者涇渭分明,可現(xiàn)實往往并非如此。謙虛過度,就是虛偽。謙虛與虛偽不同,謙虛是內在的、真摯的,虛偽是外在的、口頭的。“謙虛”和“虛偽”的界限就是“真誠”,說一句稍微貶低自己的實話,是謙虛;為了強行貶低自己說一些違心的話,就是虛偽。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說話、做事要區(qū)分好真誠的謙虛與過分的謙虛的界限,否則就會從謙虛滑向虛偽。
【解析指導】本題考查語言運用能力,屬于核心素養(yǎng)考查。首先需明確選文中揭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是根據(jù)什么來揭示哲理的。通讀全文可知,選文是從做事與結果的關系來揭示生活哲理的。做事堅持到底并獲得成功就是執(zhí)著;而做事堅持到底即使次次失敗也不做出改變,那就是固執(zhí)。同理,生活中還有許多相似的情況,我們可以用一組詞語來揭示這種道理。比如,為人謙虛是美德,可過分謙虛就可能會走向虛偽。又如,自豪與傲慢,理想與妄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