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震
歌曲《天邊》是一首由烏蘭托嘎作曲、吉爾格愣作詞的音樂作品,該作品質樸的歌詞以及悠揚的曲式均能夠代表蒙古族音樂的特色[1]。因此,人們通常將歌曲《天邊》作為研究蒙古族音樂的典型作品。該作品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將人物的內心情感與自然風景相結合,最終為大家呈現出一曲堅貞不渝的愛情頌歌。
為了能夠對《天邊》這一音樂作品進行細致分析,本研究主要從四個維度對該作品進行介紹。
通過對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進程進行研究后發(fā)現,音樂作品的組織元素能夠對歌曲最終呈現的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2]。例如,音樂作品的演唱速度、節(jié)拍快慢以及旋律風格等元素均是衡量一首歌曲是否成功的標準。一首能夠受到世人傳唱的音樂作品不僅需要具備抓人耳目的曲調節(jié)奏,更需要有引人深思的歌詞內容。因此,當我們對《天邊》這首歌曲進行分析時,首先就要對歌曲的組織元素進行整體分析:(1)《天邊》這首歌曲一共有三十五小節(jié)的主要旋律;(2)歌曲主要使用明亮爽朗的G大調式作為主旋律,其中并未使用轉調,作曲家使用2/4拍子的次序來體現節(jié)奏的一強一弱,這樣的作品其表現形式不僅能夠讓大家感受到歌曲抒情的一面,也能夠讓大家體會到作品人物堅定決絕的情感。例如,歌曲《天邊》在前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的旋律走勢為以弱起拍,為了讓大家體會到音樂作品柔和、細膩的情感,作曲家使用先上后下的波浪式旋律與長短組合式的順分型節(jié)奏相結合,通過這樣的表現手法可以將歌曲節(jié)奏與旋律進行統一規(guī)整。除此之外,再與2/4拍進行結合就能夠給人一種堅定有力的情感,最終為大家留下無限的遐想。
歌曲《天邊》作為一首近現代廣受歡迎的藝術作品,其不僅代表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更是為大家呈現了大草原般的遼闊氣息。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fā)現,《天邊》這首歌曲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了中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3],因此,該作品的曲目結構屬于規(guī)整對稱的形式,且是將G大調作為歌曲主要調性的并列單二部曲式。
相比于其他音樂作品,《天邊》的歌曲形式較為簡單,歌詞內容也十分質樸,但如果我們能夠繼續(xù)深挖作品背后蘊含的情感與理念,依然可以有很大的收獲。歌曲《天邊》的曲式結構沒有使用難度較高、變化較大的回旋曲式,也沒有用奏鳴曲式來進行表達,因此,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并不是華麗多彩的,但人們卻能夠在溫和質樸中感受到一種雅致,并列單二部的曲式結構能夠讓作品看似平凡卻不平庸[4]。正是由于《天邊》這種淡雅而不高高在上、質樸但不復雜華麗的創(chuàng)作手法才讓這首藝術歌曲更加獨特。
《天邊》的歌詞形式雖然簡單樸素,但是如果對歌詞內的情感表達進行細細分析后就能夠發(fā)現作者隱藏的強烈感情,這樣的歌詞內容對人物情感的刻畫入木三分,隱晦而高級。本研究認為,歌曲《天邊》主要包含了三部分歌詞,分別為:(1)主歌部分為“天邊有……雙星,……眼睛”,這一部分中作者為了更好地把大家代入人物情感,一般通過第一人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歌詞大量采用比喻的手法將大自然中優(yōu)美的景物與自己的情感相結合,例如,作者將天空中的星星比喻為自己愛人的眼睛,而將山中朦朧美妙的晨霧比喻為自己愛人的溫柔情感。由此可見,主歌部分主要利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手法來向大家展示主人公對自己愛人的情意表達。第一部分歌詞的副歌將整首歌曲推向了高潮[5]。歌詞雖未使用華麗的辭藻,但是文中細膩的表達更讓人感同身受。副歌中使用了大量動詞來體現主人公的濃烈情感,如:我要跨上、我要登上、我要追逐等,這展示了主人公對于愛人堅定的追求之心。(2)第二部分歌詞主要使用了由遠及近的表達形式,例如,創(chuàng)作者在描寫了天邊的景色后,轉而描寫大樹、樹蔭;描寫完遠方的風景后轉而描寫高山、胸襟。在這部分歌詞中,創(chuàng)作者為了與第一部分歌詞呼應,將自然景色中的大樹比喻為自己心中的綠蔭,將高山比喻為自己的胸襟,最終讓人感受到主人公對心愛之人的情感十分包容。在副歌中創(chuàng)作者寫到“采集、編織、追尋”等歌詞,這意味著心愛之人對主人公的表白進行了迫切回應,并對二人的未來生活進行了憧憬。(3)第三部分歌詞中創(chuàng)作者為了將感情升華,將二者的表白回應推向了頂峰,歌詞使用了“我愿”與前兩個歌詞部分中的“我要”呼應,體現出主人公對未來生活的真誠與希望。由此可見,第三部分歌詞呈現了更加豐富的層次感,并為聽眾帶來回味無窮的韻味之美。
歌曲《天邊》采用了先敘事后抒情的表現手法,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為大家展現了主人公的生動情感。然而該作品不僅具有節(jié)奏美、曲調美以及歌詞美,更反映了音樂本體的意境美。值得注意的是,一首成功的音樂藝術作品需要有豐富的意境美,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將客觀景物與人物的主觀感情相融合。歌曲《天邊》中作者成功地將自然景物與心中所想聯系在一起[6-8],最終給予聽眾極致的享受。在整個曲目中有一部分馬頭琴的獨奏片段,其獨特的音色將聽眾代入至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因此,馬頭琴能夠有效烘托出歌曲《天邊》的意境。
除此之外,歌曲《天邊》的創(chuàng)作者在編制伴奏方面也十分別出心裁。實踐表明,良好的伴奏能夠推動聽眾更好地理解歌曲中傳達的情誼。因此,創(chuàng)作者在編制《天邊》的伴奏時,全曲以運用全分解的織體為主,通過這樣的表現形式將音樂從安靜的氣氛中穩(wěn)步發(fā)展起來,歌曲中還交替使用了不同類型的和弦,從而給樂句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在歌曲的抒情部分,作者還使用了七連音等音樂織體,從而為聽眾帶來節(jié)奏逐漸加快、力度逐漸增強的聽覺體驗,進而促進主人公感情的抒發(fā),并將整首歌曲推向了高潮。
歌曲《天邊》的節(jié)奏旋律十分動聽優(yōu)美,其音樂表現風格具有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天邊》屬于我國蒙古族歌曲,但是很多歌唱者采用了不同的演唱方式及表演形式?!短爝叀分胁粌H融合了流行、美聲等不同唱法,更是使用了器樂合奏以及小合唱的方式進行演繹,給予聽眾不同的享受。
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演唱技巧下的《天邊》作品,最終得出以下結論:不同的演唱技巧能夠給予聽眾不同的感受,在演唱中有著不一樣的側重點。當演唱者使用美聲唱法來演繹《天邊》這一作品時,其更加注重音響的呈現效果,因此,美聲唱法能夠讓聽眾感受到華麗的音色;當演唱者使用民族唱法來演繹《天邊》這一作品時,其更加注重向聽眾呈現歌曲的韻味,因此 演唱者需要對咬字、吐字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演唱者使用通俗唱法來演繹《天邊》這一作品時,其更加注重于向聽眾展示聲音的張力以及舞臺效果。
實際上,《天邊》始終屬于民族歌曲,因此,無論演唱者使用哪樣唱法,為聽眾展現怎樣的舞臺形式,均要保持民族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演唱者著重突出曲目中的音樂記號,且注重咬字清晰、吐字圓潤。相比于其他民族歌曲,《天邊》具有較長的前奏,這就要求演唱者在音樂響起后迅速進入狀態(tài)?!把劬κ切撵`的窗戶”,因此,歌唱者要做到眼睛里有內容,身體上有律動。不僅如此,《天邊》這首歌曲的節(jié)奏較慢、樂句較長,這就要求演唱者在樂句后做到節(jié)拍延長。為了能夠給聽眾帶來更好的聽覺體驗,演唱者需要將氣息均勻地分配到每一樂句中,并將歌曲中每一樂句唱得飽滿。在音色方面,歌曲的主歌與副歌部分也需要形成鮮明的對比,《天邊》的主歌部分主要描寫自然景物,因此,在演唱這部分時需要做到音色柔和。副歌部分主要描寫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在演唱這部分時需要使用厚重的音色,每句的音高大跳,咬字吐字方面需要多一些元音的時值。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將聲音與咬字完美結合,進而將歌詞中的每個字唱到飽滿?!短爝叀返慕Y尾部分向聽眾再一次展示了副歌的旋律,為了防止聽眾產生聽覺疲勞,演唱者在面對同一旋律時需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進而形成強烈對比。相比于副歌部分,結尾段演唱者的聲音需要更加寬廣豪邁,并將情感推向高潮。
歌曲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藝術,就是因為其能夠向聽眾傳遞情感價值。因此,《天邊》作為有聲的藝術作品,需要將情感作為歌曲的主線。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感受到不同類型的情感,但是歌曲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更加濃烈、純粹,進而給聽眾帶來情感升華,這就是欣賞音樂的意義?!短爝叀分袆?chuàng)作者通過語氣強弱的變化、歌曲速度的快慢來向大家展示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因此,演唱者需要使用高漲的熱情來為聽眾展現音樂作品,進而達到“歌曲—演唱者—聽眾”三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在《天邊》這首歌曲作品中,歌唱者的聲音與歌曲旋律都是作品的基礎,而歌曲中情感的流露是作品的核心,因此,歌唱者不僅要有優(yōu)質的音色展示作品,更要向聽眾展示精準的情感,進而把聽眾更好地代入創(chuàng)作者的情境中,最終產生情感共鳴。在《天邊》這首歌曲中,愛情始終貫穿主線,創(chuàng)作者使用大量的自然景象來比喻主人公的濃濃愛意,這些自然景象能夠讓聽眾產生強烈的畫面感,使事物盡入眼簾,最終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歌詞中作者將主人公對心愛之人的熱情表白與自然美景相聯系,并通過一問一答的句式烘托出主人公純粹的感情。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發(fā)現,歌曲《天邊》是當前時代下能夠體現我國蒙古音樂的一大典型音樂作品。本研究將《天邊》作為分析對象,從作品分析、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達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研究發(fā)現,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主要使用了東西方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方式,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蕩氣回腸的蒙古族故事。作品表達雖然簡單質樸,但卻蘊含著層次豐富的情感,能夠體現我國含蓄地表達情感的特點。在演唱過程中,我們需要始終懷著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去研究這一歌曲作品,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去感受蒙古音樂的特色,進而將蒙古族音樂的文化與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