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雅娟
新學期入園第一天,我園“棒棒糖”班迎來了一批新生。記得那天上午八點半,一位老人領著一名孩子來園。這名孩子咧著嘴巴,不停地流著口水,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旁的老人告訴我們,孩子叫選選,一生下來就和別的孩子不同。直到現(xiàn)在,你問他話,他都不會回答;平時,只會回答一兩個字。更讓人心疼的是,選選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工作,對孩子的情況不聞不問。老人心酸地說著這些情況。
在幼兒教育中,家長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園有效合作,能夠共同分擔教育責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粗矍斑@名“留守兒童”,我和其他教師都表示:“我們要給選選完整的愛,特別的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悉心照料選選,每一頓飯都親自喂他。在“學會吃飯”主題活動月中,“家長助教”萌萌媽媽帶來了繪本《漏嘴巴的故事》,給孩子們講述吃飯的禮儀;萌萌還做起“小老師”,示范吃飯前怎么放椅子,吃完飯怎樣擦嘴巴……選選知道了吃飯的禮儀,明白了吃飯的注意點。漸漸地,他主動嘗試自己吃飯,一勺又一勺地練習。終于,選選學會了吃飯。
我們經常通過微信、QQ 等,和選選媽媽取得聯(lián)系。剛開始,選選媽媽態(tài)度比較冷淡,常常說不上幾句話就下線了,對孩子的情況漠不關心?!昂汀蹦艹墒?,“敬”能安人。我們耐心、虛心、誠心地與家長交流,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氛圍。隨著溝通頻率的增加,我們逐漸了解到,家長對這樣與眾不同的孩子漠不關心。盡管我們理解家長的想法,但是這樣的孩子更加需要家長的關愛。
每月一次的家長學校開課了。我們特意邀請萱萱爸爸、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給大家作講座,和家長交流育兒心得。在座位上,選選媽媽邊聽邊記錄,頻頻點頭;講座過后的互動交流,更讓選選媽媽感觸頗深。不久,選選奶奶告訴我們,選選媽媽雖然離開家了,但是會常常打電話,與孩子聊天、講故事,孩子非常開心。有時,選選接到媽媽的電話后,還會一搖一擺地走來告訴我們。看著孩子純真的笑容,聽著孩子興奮的話語,我們心里喜滋滋的。
這一學期即將結束??墒牵鞍舭籼恰卑嘈∮暝谧罱@段時間,好像不喜歡說話了,有時還坐著發(fā)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天離園時,我們和小雨奶奶進行了溝通。當談到這個情況時,小雨奶奶激動地說:“老師,小雨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她媽媽已經回老家了,再也不管孩子了!”父母離婚,孩子的教育怎么辦?老人一邊抹眼淚一邊說:“老師,以后又要你費心了?!闭f完,小雨奶奶無助地離開了。
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媽媽離開后,孩子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作為教師,我們要讓這種傷害降至最低。于是,我們立刻與小雨媽媽聯(lián)系。小雨媽媽也敞開心扉,聊了很多,如家庭矛盾、生活不易等。我們因勢利導,告訴她孩子的現(xiàn)狀,引導她理解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媽媽的關愛。小雨媽媽表示:“我不會忘了孩子,我會承擔起媽媽的責任?!蔽覀冞€引導小雨媽媽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在我們的提醒下,小雨媽媽開始關注“棒棒糖”班QQ 群、班級網站,通過家園合力,助推孩子成長。漸漸地,小雨的臉上又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在一年一度的閱讀節(jié)上,小雨牽著媽媽的手來到現(xiàn)場。這是小雨媽媽給小雨的驚喜。小雨媽媽特意請了假,從外地趕來陪同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喂鴿子、做游戲……小雨幸福地拉著媽媽的手,笑得像一朵花。
瑞吉歐教育主張:“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在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家庭、幼兒園只有積極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可能帶給兒童最好的經驗,才有利于兒童更好地發(fā)展。
悅悅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圍著她一個人轉。但是,她的生活習慣極其糟糕,不喜歡吃飯,不喜歡午睡,當然更不會自己穿衣了。這該怎么辦?“棒棒糖”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不能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懶蟲”。為此,我們利用晨誦時間誦讀兒歌,幫助大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把“做最棒的自己”班級理念融入一日活動的點點滴滴。
悅悅媽媽非常關心孩子。她每兩天就會打來電話,詢問孩子進餐、午睡等情況,了解孩子在園的一舉一動。每一次,我們都耐心地與她交談,提出教育建議。但是,悅悅的進餐、午睡等行為,似乎沒有任何改變。我們發(fā)現(xiàn),悅悅媽媽只是想了解孩子的狀況,并不愿意用行動改變悅悅的現(xiàn)狀。于是,我們利用一次通話機會,委婉地提醒她:“孩子在逐漸長大,作為家長,該放手時就放手。同時,要積極配合老師,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焙髞恚瑦倫倠寢屢庾R到自己的問題,表示會用心培養(yǎng)孩子。日子在悄悄地流逝,家園合作越來越默契。悅悅的進步越來越大了,能夠自己吃飯、獨立午睡,甚至還可以穿衣服、疊被子。在“小鬼當家”系列活動中,悅悅還獲了獎。
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痹诩覉@共育中,我們努力搭建“走心橋梁”,家園溝通越來越順暢,家園合作越來越默契。一個個孩子如無數(shù)不同的種子,穿越課程與歲月,一天天豐盈著、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