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雅
“咦,你連這個都不會?”
“你真是個蠢貨,可真笨?!?/p>
我回頭一瞧,幾個學生圍著正在抓耳撓腮思考的小C 指指點點,不時起哄。
這個場面著實讓我吃了一驚,班里有幾個學習上總是聽不懂、跟不上的學生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語言風暴”。
傳統(tǒng)家庭的父母極少鼓勵孩子,更多的是指出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希望孩子能夠揚長避短,做得更好。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影響下,學生們只會看到別人的短處。
我們經(jīng)??梢月牭綄W生這樣為自己辯解:“某某也沒有做好啊。”或者去否定做得不如自己的人,以證明自己并不差。
這種否定式思維破壞了友情,給很多學生帶來不小的傷害,使他們滋生“我就是做不好”“我就是很差勁”的自我否定情緒。
長此以往,這些學生更加不愿意嘗試,惰性由此增長,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和鼓勵,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我組織召開了一堂班會課。
在課堂上,我播放了提前錄制的學生嘲諷他人的話語,請每個學生仔細聽后談談感受,再把自己觀察到的事例具體講一講。
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和情境教育,很多學生都表示自己很難過、很受傷。
在營造了良好的溝通氣氛后,我通過模擬盛飯、還書、請教作業(yè)等多個場景,大家共同構建并合理使用日常語言,一致明確,只有言行熱情有禮,才能給予他人尊重,充分理解他人。
班會課后,我們還開展了“尊重星”“鼓勵星”爭章活動。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引領者的耐心。在新的制度施行之初,磕絆與反復是不可避免的。
當學生們無意識地發(fā)出噓聲時,過于嚴厲的批評無形中又會變成一次否定式打擊。學生行為有向師性,思想傾向向教師靠攏。當教師不恰當?shù)馗缮?、發(fā)火時,學生們又一次地進入否定式的語言環(huán)境,這與我們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教師可以篩選學生的幾個閃光點加以肯定,慢慢地進行引導。在高漲的爭章氛圍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試行,學生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噓聲、嘲笑聲越來越少。如果有人遇到困惑,學生會選擇討論來幫助其解決。
不僅僅在日常交流中,就連做作業(yè)、閱讀時,學生也能自覺、安靜地思考。
“班級無小事”看似簡單,意義卻不可估量。當“小事”發(fā)生時,教師不能一味責怪學生,而要站在學生角度,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不易察覺的“小問題”,一點一點滋養(yǎng)出真善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