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我們一定不會忘記詩圣杜甫的那句詩:“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蔽覀円欢ㄒ灿浀谩翱鬃拥菛|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樣豪邁的句子。自然,我們一定也忘不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引了這么多古詩文,目的就一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個站在最高處的人,放眼望去,天地萬物盡收眼底。那種把俯瞰群山、傲視一切的豪邁感,一定是激勵我們不畏艱辛攀上最高處的直接動力吧。
但是中年之后,我慢慢開始明白,非得要爬到最高處的那種想法,有時有點強迫癥的味道。寒假與女兒爬鄂州西山,西山頂上有武昌樓,雄峙江邊。與女兒往上爬,樓極高,共五層,爬到第四層,我們停下了,沒有繼續(xù)登頂。有點近乎半途而廢,但站在圍欄邊,大江蜿蜒如龍蛇,沙洲上白沙如雪,美不勝收。
下來后,小妹問我們,登頂了嗎?我說沒有。小妹有點吃驚,我看出來了,但沒有過多解釋。說自己斗志消沉了也好,說自己圓熟了些也罷,不登頂,其實也照樣看風(fēng)景呀!
杜甫寫那句詩的時候,正是少年氣盛。但困守長安十載之后,加之“安史之亂”的折磨,杜甫心里終于明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那個宏大的理想,不過像白日煙花一樣,轟地一下迸散了,甚至連光芒都看不見。晚年再登岳陽樓,境界還是開闊的,但他的心性已經(jīng)沒有少年時那么頭角崢嶸了?!叭竹R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心態(tài)是蒼涼多于豪壯的呀!
人是慢慢長大的。有的時候,長大恰恰意味著,你不將登頂作為人生的唯一選擇了。如果一定要賭氣似的非登頂不可,那就有點小家子氣了。明白這一點之后,一個人的心態(tài)會慢慢成熟起來,他可以這樣對自己說:“半山中看風(fēng)景,也一樣美好!”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像尼采這樣一個鼓吹“超人”哲學(xué)的人,居然也有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這個醉心“酒神精神”的人,他怎么也能像中國的大儒孔子一樣,倡導(dǎo)中庸之道呢?但事實上,的確如此,看他寫的這首《處世之道》:“既不爬上山頂,也不站在山腳,在半高處欣賞,這世界最美好?!?/p>
尼采的這首詩,有一種很強烈的震撼力。我立時想到儒家的人格理想:極高明而道中庸。看來,中西方文化,暗合之處,實在是太多了。尼采發(fā)了瘋,只是因為他沒有貫徹好他的這首詩中倡導(dǎo)的“中道”罷了??鬃友孕幸恢?,所以孔子能安享晚年。
承認半山中也能看到美好的風(fēng)景,也就是承認我不與人爭勝。爭是一種人生,不爭也是一種人生,兩不相干。你可以賭那口氣,爬上極頂一覽眾山小,我也可以停在半山腰,找一處清凈的所在悠然自得地顧盼神飛。不登頂,有時的確是沒有實力,有時卻是不屑。
對登頂?shù)娜吮3忠环菥匆?,對不登頂?shù)娜?,同樣保持一份敬意,這就是一種圓熟的人生。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若以自己的登頂,來歧視那些不登頂?shù)娜?,甚至以為自己的登頂,是勝人一籌,這樣的觀感,的確是有點狂妄自大,是老子所鄙視的“自矜者”。而老子說:“自矜者不長。”
我終于懂得了,在半山中看風(fēng)景,不顯山不露水,一個人享受獨得之樂,是多么好的一種人生狀態(tài)。尼采提倡這種人生狀態(tài),真的是與我的想法相吻合。我其實可以不做他人眼中的風(fēng)景,像卞之琳先生詩歌里寫的那樣。而張岱《西湖七月半》中,“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實在是自戀得可以。
離塵俗遠一點兒,再遠一點兒,但又消泯那一種目下無塵的孤傲,像《石頭記》中的林姑娘那樣的,就站在半山腰,以一種布衣的平和心態(tài),婉轉(zhuǎn)地看著風(fēng)景,也在風(fēng)景中婉轉(zhuǎn)著自己的人生,多么愜意!
(源自《人民周刊》,潘光賢薦稿)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