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媛
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是西方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無數(shù),在鋼琴、交響樂以及聲樂等方面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其中鋼琴作品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門德爾松既是一位酷愛自然的詩人,也是繼莫扎特之后最出色的曲式大師,被譽為“最完美的風格曲式大師”。門德爾松的《e 小調隨想回旋曲》被公認為最具獨創(chuàng)性、最著名的鋼琴作品之一。自該作品問世以來,先后有不少專業(yè)人士對其進行演奏、探究與分析,撰寫了有關此作品風格特點、演奏技巧的文章,并發(fā)表了諸多有價值的參考文獻。因此,對這首作品進行研究、探討便顯得尤為重要。
十九世紀初期,德國音樂迎來了史上最輝煌、成果最豐碩的時期。作為德國猶太裔作曲家、鋼琴家、樂隊指揮家,門德爾松可謂德國近代浪漫樂派頗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音樂作品典雅、瑰麗、精致,被后世譽為杰出的浪漫主義“抒情風景畫大師”。
門德爾松的童年與其他作曲家不同,優(yōu)裕的家庭條件使他從小便接受了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接觸大量的古典音樂作品,尤其熱愛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作曲家的作品。長期經受高雅藝術的熏陶,使門德爾松音樂創(chuàng)作的天賦早早地展露出來。也正是由于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年輕時的他便擁有了一個私人管弦樂團,門德爾松不僅能從樂團的演奏者身上及時得到專業(yè)指導,還能使他不受其他因素限制,隨時隨地聽到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作品,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門德爾松開始在鋼琴上展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門德爾松的作品與貝多芬等人明顯不同,他既尊重古典主義的傳統(tǒng)又豐富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巧妙地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兩者的特點融合在一起,使音樂風格既具有浪漫主義的志趣又不乏古典主義的傳統(tǒng)。
回旋曲式起源于歐洲民間,是一種以循環(huán)原則為結構的輪舞歌曲,該曲式以一個主要主題(即主部主題)進行多次循環(huán)呈示,在每次循環(huán)中插入不同的對比內容(即插部),主部至少出現(xiàn)三次,且至少有兩次不同插部的出現(xiàn),主部與插部分別形成對比。因具有熱情洋溢的特性與貴族優(yōu)雅的風格,回旋曲適合表現(xiàn)歡愉的氣氛,多用于渲染舞曲。《隨想回旋曲》是15 歲的門德爾松人生中進行的第一次創(chuàng)造性探索。他在原有的古典主義基礎上,對音樂的題材形式與內容進行了浪漫主義元素的擴充。15 歲少年眼中的世界清純干凈、天真無邪、帶著對這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并將他的憧憬、好奇及喜愛通過音樂統(tǒng)統(tǒng)表達出來,呈現(xiàn)給世人。這首曲子的前身是1828 年出版的《練習曲》,1830 年被修改并命名為《隨想回旋曲》并沿用至今。
《隨想回旋曲》整首音樂作品個性化極強,協(xié)調卻不失流暢之感,極具表現(xiàn)力。通過行板的序奏與急板的回旋形式,采用既華麗又豐富的技巧展現(xiàn)出來。全曲輕快明亮,仿佛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讓人沉醉其中。曲調中大量的連音演奏,好似山間的泉水靜靜流淌,綿綿不絕,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部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門德爾松卓越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嫻熟的演奏技巧,他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元素融入自己早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生動地展現(xiàn)了藝術家獨有的才華。
這首曲子創(chuàng)作于浪漫主義時期,樂曲由兩部分構成(隨想和回旋),整首作品既具有浪漫派抒情隨性的風格,同時也吸納了古典主義嚴謹?shù)那L。在這首作品中,門德爾松通過回旋曲式的結構,結合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呈現(xiàn)出少年內心美好純真的情感,這首回旋曲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清爽、明朗曲風以及作曲家本人輕快、靈巧的技法對后世許多作曲家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隨想回旋曲》是一首大型回旋曲式作品,節(jié)奏較為自由,樂曲情感起伏較大。其“幻想”的主題摒棄了固有的呆板曲式與繁復的創(chuàng)作手法,由隨想和回旋(A+B+A+C+A)兩部分構成。
隨想部分(即引子)是以隨想性的自由風格所呈現(xiàn),行板、E 大調、四四拍,具有三部性的結構特點,是一個抒情自由的樂段、帶有甜美遐想。樂段開始用很輕的力度演奏柱式和弦,由遠及近地描繪出一幅安靜而優(yōu)雅的畫面,旋律在左手八度部分,低音線條流暢如水。與此同時,右手也有一條隱伏旋律線條,共同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a 部分由四個小節(jié)的平行樂句所構成,用柱式和弦做伴奏。b 部分作曲家采用了與前面部分不同的音樂素材,樂句在開始就采用了二度模進的手法,多次斷奏和節(jié)奏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不安定的元素,作曲家用更密集的音符增添了樂曲的流動性,推動了樂曲的發(fā)展,并進入c部分。c 部分首先在速度上做了漸慢處理,同時也選取了一些a 部分的音樂元素,經過一段優(yōu)美的節(jié)奏的變化和序曲部分之后,音樂在調式功能上結束,逐漸趨于平靜狀態(tài),從而為音樂的主部做鋪墊。
整首作品的精髓在于回旋曲的主部,調式調性為e 小調,采用急板的演奏方式,全曲共出現(xiàn)三次,每次循環(huán)均在色彩、情緒等方面做不同變化,急板的速度更能呈現(xiàn)出音樂的靈動性。第一次出現(xiàn)(即A 段)是一個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由弱起開始進入回旋曲主部,a 部分是作曲家用兩個平行材料創(chuàng)作而成,多用小連音以及跳音的創(chuàng)作手法,突出這一部分強烈的跳躍性,如同精靈一樣活潑可愛。b 部分屬于a 部分的引申,變化發(fā)展,緊隨其后的是快樂的基調。a 部分的再現(xiàn)屬于變化再現(xiàn),由主體動機發(fā)展而來。
B 部分的插部轉為e 小調的平行大調G大調,速度減緩,雙樂段結構形式,與主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樂段婉轉抒情,就像是對少女優(yōu)雅舞蹈的描述。在雙樂段的第二樂段當中,旋律由右手轉到了左手,低音部分的旋律顯得更加莊重,右手是快速的琶音,靈動輕巧。不時出現(xiàn)的突強的力度標記,凸顯出左手旋律線條中柱式和弦的色彩。緊接著是一段快速且力度稍強的左右手八度交替演奏,經過十小節(jié)的過渡連接,樂曲歸于寧靜,為主題的再現(xiàn)做準備。
插部C 轉至E 大調,黑白琴鍵上分解和弦不斷地快速交替進行,呈現(xiàn)出歡快熱烈的場景,作曲家將B 部分的音樂材料發(fā)展成樂曲最高潮部分。主部的最后一次再現(xiàn)是一個帶有擴充性的減縮再現(xiàn),結束于e 小調的主功能之上。B、C 兩個用相似音樂素材所引申出的不同音樂內容的插部凸顯了在《隨想回旋曲》這首作品中穿插迭部的重要性。
尾聲是全曲最壯麗、最輝煌、力度最強的部分,作曲家將B 段后半部分作為音樂素材,左右手交替進行的八度演奏使氣氛越來越緊張,好像是在映射舞會即將結束,在最后的樂段中舞者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準備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華麗的退場,音樂情緒不斷遞增,將舞蹈氣氛推至高潮,達到鼎沸之勢。最后以在fff 力度標記下的兩個主和弦使音樂在高潮中結束。
《隨想回旋曲》浪漫抒情的旋律及對位式的和聲創(chuàng)作手法,是此曲最大的亮點之一。隨后“輕巧的急板”技巧凝練,節(jié)奏飽含生機與活力,左右手快速交替的八度樂段盡顯華麗輝煌。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尤為注重調性的對比和變化。此曲的調性布局為:引子為大調式,主部為小調式,采用行板轉入回旋曲的藝術手法,這也是日后門德爾松鋼琴音樂作品中的典型特征,類似這樣的調性布局在他后來的作品中被廣泛應用。作品中所運用的由慢到快的結合方式被人們認為是一首精簡的協(xié)奏曲。整首作品從隨想曲靜謐時的遐想轉至回旋時的激烈,整部作品活靈活現(xiàn),是門德爾松青少年時期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
1.歌唱性旋律的觸鍵
這首作品在隨想部和插部中均蘊含大量的歌唱性旋律。歌唱性旋律可以為樂曲演奏帶來安寧且平靜、抒情且隨性、柔美且和緩的音響效果,這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是相符合的。歌唱性旋律練習演奏時要注意分開練習旋律部分,同時要做到邊彈邊唱。在演奏練習時需要做到手指柔和的觸鍵,用指尖連接彈奏,手指貼著琴鍵落鍵,指腹用慢觸鍵的方式輕柔地推奏出旋律。演奏時,手臂的力度自然放松,將力量轉移到指尖,這樣便能更好地彈奏出非連奏法。
2.舞蹈性旋律的觸鍵
作品的主部主題運用活潑靈動且輕快明朗的舞曲型旋律與序曲及插部形成明顯的對照。例如主部中的雙音、跳音等音樂元素。在彈奏這種舞蹈性旋律的時候要注意把指尖立起來,縮小至最短觸鍵距離,指尖輕巧,抓鍵迅速,靈活地伸縮手指,這樣的處理方式能帶來有顆粒性、輕柔干凈的樂音。
3.復調式旋律觸鍵
由多個聲部構成,在彈奏時要分清主次聲部,并注意各聲部的差異性。樂曲中主旋律線條要演奏得清晰明顯,各個聲部在觸鍵上層次要分明;主部主題采用了聲部模仿的復調處理方式,同一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先后出現(xiàn),但前起后應。這便需要在演奏時雙手高度熟練,且要快速準確地抓鍵,及時離鍵,從而彈奏出干凈、有顆粒感的音色。
這首作品除了譜面上的強弱力度記號外,還要注意對主題再現(xiàn)或變化再現(xiàn)時力度的把握,在原有力度記號的基礎上,注意細節(jié)(每個小節(jié),每個音)的彈奏。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在力度的強弱處理方面尤為重要。另外,作品中的多次轉調也是曲子的亮點之一,在每次轉調以及回歸處更要注意彈奏時的力度問題,不要過多地突強突弱或漸強漸弱。
《隨想回旋曲》曲風輕快明朗,從最開始的緩緩舒適過渡到慢慢富有節(jié)奏感,最后在熱情澎湃中結束,給人以聽覺的美妙享受。在引子部分,右手旋律出現(xiàn)時,觸鍵要輕柔,這樣音色才能柔和,緩慢地推下去奏出旋律,并盡可能保持音符的時長,直至下一個音符的出現(xiàn)。這部分的彈奏可依據(jù)演奏者與樂曲的情感交匯適當進行伸縮處理,令音色充滿張力。而在回旋曲部分,音色處理要做到干凈、有顆粒感,要將指尖豎起來短距離接觸鍵面,輕巧且迅速地抓鍵,并及時離鍵?;匦鞑苛Χ容^弱,因此在演奏這一部分時,要控制指尖的力度,雙音要整齊地落鍵,否則聲音會變得混亂。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序奏是一個較為緩慢的行板,為了防止奏出的音色不能呈現(xiàn)出和聲的色彩與音響效果,所以演奏時要很好地控制右手的力度以及和弦的整齊落鍵,同時也不能忽視左手旋律聲部的進行與發(fā)展。
在《隨想回旋曲》中,門德爾松運用了大量的鋼琴演奏技法,比如非連、連音、跳音、雙音、和弦、快速跑動音階、半音階與琶音等。整首曲子音色變化豐富多樣,因而踏板的使用便顯得尤為緊要,在演奏時要格外注意踏板的使用。例如:在演奏引子部分的樂句時,延音踏板的使用可以起到幫助右手柱式和弦連接的作用,而在演奏回旋曲部分的主部或插部時,由于伴奏織體變化多樣,踏板不要踩得太滿,應根據(jù)和聲色彩的變化及時更換,否則容易導致和聲音效混沌,破壞作品本身的風格。
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之一,對后來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抒情隨性的音樂情感與炫技式的演奏技法相輔相成。整首曲調旋律極具舒暢性和歌唱性,體現(xiàn)了唯美靜謐的情感,時而急促、時而舒緩,情緒起伏變化較大,彈奏時應注意時刻保持與樂曲情感的發(fā)展相一致,借助樂感帶動自身情緒直至樂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