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梨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帝御賜‘廣大圓滿匾額,今無存?!薄叭街g以溝壑相隔,上以石橋相通,形成嵯峨起伏之勢”……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不少博物館的講解器“說話”文縐縐,成年人尚且需要仔細分辨才能明白,年紀尚小的孩子自不消說。
(3 月8 日《北京日報》)
家長帶著孩子逛博物館、看展覽陳設、游動植物園,基本都是為了增長知識、擴充見聞、陶冶情操。可場館展陳往往有一定的專業(yè)門檻,如若缺乏合適指引,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地轉一圈,那多半只能看個稀奇、圖個熱鬧。于是乎,考慮到性價比和便利度,租一臺自動講解器聽點門道、學點知識,成了許多家庭的選擇??深愃粕鲜觥爸跽咭病钡闹v解詞,孩子聽來一頭霧水,參觀體驗顯然大打折扣。
在某種意義上,最大限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充分照顧各個群體多元文化需求,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
人性化服務并非多么遙不可及,而就蘊于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比如,故宮早就推出了“花式講解器”,不只有多種語言、方言可供選擇,還有專家版、故事版、對話版,甚至有鞠萍姐姐少兒版等,有些游客一種種換著租來聽;羅紅藝術館的展品說明“隱身”于展品右下角,當觀眾走到可視距離,離地1.3 米高的文字就會自動點亮,無論成人孩子皆可輕松閱讀。改進不分大小,貴在實用,有時只是為孩子設一個腳踏、為老人放一張座椅、為展柜找到更適合的位置,就能讓更多人在愉快參觀間感受到展覽傳達的善意,體會到城市的文明指數(shù)。
曾有人這樣描述參觀博物館的理想狀態(tài),“像一只小螞蟻一樣在畫中散步,找一個角落坐下,細細體味其中的色彩、形狀、光線和氣氛?!痹诩毠?jié)上極盡用心,營造可親可近的場景,打造豐富多元的體驗,才能讓更多人在靜默的文物陳設或神奇的一花一草面前,放飛思緒、任意馳騁,從一方館舍天地,窺見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