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春
跳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屬于必修選學田徑類運動系列內容。在田徑運動系列模塊設計中,教師創(chuàng)新性構建以“跳”為大概念的系列模塊,圍繞“跳”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以“跳”為主線貫穿各個運動項目中的跳,形成結構化的模塊內容體系。教師構建模塊內容時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跳的運用,從過去的知識技能目標轉向素養(yǎng)目標。
一、“跳”的模塊體系構建思路和方法
根據(jù)《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每個運動項目可以設計10個模塊,即從高一到高三學年,依次為3、4、3個模塊。在以“跳”為大概念設計系列模塊時,要從課程角度設置,統(tǒng)籌規(guī)劃,打破孤立模塊或少數(shù)幾個模塊的內容構建方式,根據(jù)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段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構建學段和學年運動系列模塊,合理安排內容、制訂實施計劃,形成完整的課程內容結構體系。各個模塊之間呈遞進關系,即下一個模塊是上一個模塊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它們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銜接上升和逐漸拓展的關系,體現(xiàn)連續(xù)性和遞進性。
在“跳”的大概念下,基于“夯實基礎、注重應用、發(fā)展專長、形成素養(yǎng)”設計思路,模塊1和模塊2側重于基本知識技能及一般性應用,模塊3至模塊10側重專項運動技能,由一般到專項,難度逐級提升。值得強調的是,模塊1為起始模塊,在整個模塊體系中較為關鍵,需要考慮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情況,既要做到學段銜接,又要為后續(xù)各個模塊確立起點、打好基礎。因此,該模塊主要安排一些“跳的基本技能”“發(fā)展跳的能力”和“跳”的基本理論及預防傷害等方面的常識性知識,內容難度要依據(jù)學生已有的基礎而定。模塊2在模塊1的基礎上,內容側重于提升學生在不同運動情境中跳的應用能力(類似球類項目的運動賽季),突破項目限制,各種跳與相應的運動或生活情境相結合(如爭搶籃板球、排球起球扣球、羽毛球側身起跳等),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和比賽的情境和形式,不斷提高“跳”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同時也鞏固和提升了模塊1的學習成效。另外,還要安排一些跳的體能練習,為后續(xù)模塊學習儲備體能。模塊3至模塊10為“跳”的專項技能學習,諸如跳遠、三級跳遠、跳高等運動項目的學習,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從中選擇1~3個項目學習,如果學習3個項目,建議采取跳遠、三級跳遠、跳高的學習順序。學生經(jīng)過系統(tǒng)學習“跳”的運動專項,能夠較為全面了解和體驗該項目,發(fā)展“跳”的專項技能,形成跳的專長。
二、“跳”的模塊體系目標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模塊目標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從核心素養(yǎng)的3個方面,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構建模塊學習目標。
從運動能力維度可設置為明白跳的運動原理;了解各種跳的動作方法、特點等理論知識;掌握跳的基本技術、專項運動技術;發(fā)展跳的能力;知道包括跳遠、三級跳遠、跳高等運動項目的比賽規(guī)則和裁判方法,懂得欣賞并給予評判;當處在與跳有關的運動或生活情境中時能選用正確的跳法。
從健康行為維度可設置為重視體育鍛煉,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通過“跳”提升技術水平的練習手段(如練習跳繩發(fā)展肌肉力量等);知道如何預防跳中的傷害事故(如前腳掌著地積極緩沖等),掌握處理運動事故的方法,能指導學生合理鍛煉,給予合理的建議。
從體育品德維度可設置為培養(yǎng)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形成遵守規(guī)則、公平競爭的良好體育道德;養(yǎng)成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相互合作的體育品格。
三、“跳”的模塊體系內容
以“跳”為系列模塊大概念,構建結構化內容體系,與跑、投等其他運動方式進行組合。著眼跳的本質和在不同運動項目的具體應用,避免為了跳而跳,提升學生在不同運動情境中跳的能力,解決運動中跳的問題,形成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與運動情境相結合的結構化體系。模塊內容體系結合《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前2個模塊應主要包含“跳”的知識與技能、應用、相關體能、展示與比賽4個方面的內容,在第3~10個模塊中,除了之前所述內容,還包括規(guī)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總共6個方面的內容。
(一)“跳”的知識與技能
1.理論知識
結合所學物理學科知識,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力的合成、拋物線原理、沖量定理等,讓學生深刻理解跳的基本運動原理;結合運動生理學讓學生了解跳的爆發(fā)用力、無氧供能等生理特點。如,起跳速度,用力的大小、方向、角度等。通過跳的理論學習,知道不同運動項目中“跳”的動作結構和方法。如,在跳高項目中腳跟著地滾動式起跳、支撐跳躍踏跳中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羽毛球運動中側身起跳、籃球的跨步起跳等。懂得“跳”的專項運動項目(如急行跳遠、跳高等)的規(guī)則和裁判法;清楚各種跳對身體相應部位的損傷,學會預防和處理發(fā)生在跳的過程中的損傷等。
2.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分為基本技能和專項技能。基本技能主要是日常生活和運動中常見的“跳”的技術。如,不同方向跳和各種方向跳的組合,各種方向跳又可分為單腳跳和雙腳跳,在此基礎上分為原地跳和助跑跳。借助器材跳可分為跳繩、支撐跳等。專項技能包括跳遠、三級跳遠和跳高等專項技術。
(二)“跳”的技能應用
聯(lián)系所學跳的技術,創(chuàng)設或模擬各種運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應用場景中練習、比賽或游戲等。如,“跳山羊”接力賽、助跑單腳起跳過跳皮筋挑戰(zhàn)賽等。學生通過在應用練習中反復體驗和不斷反思,最終做出適合即時運動情境下的起跳動作,以此提升技能應用能力,達到發(fā)展運動素養(yǎng)水平的目標。此外,在練習中還可以嘗試加入跑跳、跳投組合類練習(如籃球行進間投籃、跳投,羽毛球跳殺銜接上網(wǎng)步伐等)有助于形成結構化的應用體系,也更具實用性。
(三)“跳”的體能練習
利用“跳”的專門性練習(如跨跳、連續(xù)單腳跳、蛙跳、收腿跳等)發(fā)展爆發(fā)力和力量耐力練習;利用各種靜態(tài)、動態(tài)拉伸等發(fā)展柔韌性練習;利用單腿站立、燕式平衡、原地跳起單腳落地等發(fā)展平衡性練習;利用跳繩、繩梯等發(fā)展協(xié)調性練習。
(四)展示與比賽
個人或小組展示課上所學的跳的動作及組合,或之前已經(jīng)掌握的動作技能,也可根據(jù)教師的要求,自主創(chuàng)編一些跳的組合練習,說出一些跳的練習方法。鼓勵學生參加多種競爭性的跳的游戲或比賽,完成挑戰(zhàn)性的小組學習任務。
(五)規(guī)則與裁判法
學習“跳”的專項運動(如急行跳遠、三級跳遠、跳高等)比賽規(guī)則和裁判方法,讓學生學會組織“跳”的比賽,并在比賽中能夠執(zhí)裁。
(六)欣賞與評價
觀看高水平“跳”的比賽,并能對運動員的動作進行點評。不同的模塊參照上述內容提示,教師根據(jù)模塊設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做到目標引領內容。
四、模塊教學策略
以模塊2:側重跳的一般性應用為例,在教學中讓學生練習已掌握的“跳”的技術動作,將各種跳的技術串聯(lián)組合應用,形成結構化的“跳”的技能鏈,體現(xiàn)結構化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方式上,創(chuàng)新教法,重視學法,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練習的主動積極性,創(chuàng)設不同的運動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遷移應用到實際運動情境中,提升學生“跳”的能力。評價貫穿在學習的全過程中,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通過客觀評價,發(fā)展學生體育素養(yǎng)水平,在實際教學中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將“學、練、賽、評”貫穿課堂始終
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教會、勤練、常賽”,將“學、練、賽、評”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如,在助跑起跳摸高的教學中,先通過教師講解示范或學生觀看動作視頻,互相討論如何才能跳得高,然后開始自我體驗性練習,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重復練習,促使學生掌握技術動作。通過練習,再進行個人和小組的挑戰(zhàn)賽,決出跳得最高的學生或小組(助跑摸高成績減去身高為比賽成績),最后通過課前設計自評和互評表,師生共同做出評價,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在評價內容方面,主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3個方面,即運動能力方面重點評價起跳動作的正確性、協(xié)調性,以及助跑起跳銜接順暢程度、體能狀況;健康行為重點評價學生是否重視熱身活動,當出現(xiàn)意外傷害情況時能否采取應對措施,在練習過程中自我情緒的調控等;體育品德重點評價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學習的努力程度、對待比賽的結果等方面的表現(xiàn)。此外,在學生的學練中也應注重教師的及時反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達到“學、練、賽、評”一體化的目的。
(二)設計“跳”的組合性練習活動,發(fā)展跳的綜合能力,體現(xiàn)結構化教學
運動項目中常用到多種方式的跳或組合跳,組合性跳的練習能提高動作的靈活性。因此,在教學中多安排跳的組合練習,學生通過應用結構化的跳完成練習任務,從而形成結構化的技能,能夠適應運動場上瞬息萬變的情境。如,學生在跑動中單腳起跳越過前面的小墊子、雙腳跳過小欄架,跑至小墊子前,上步并步起跳在小墊上完成魚躍前滾翻(或側手翻)動作,之后轉體90°,單腳或雙腳側跳過小方格,再轉身沖刺至終點。通過完成活動情境中各項動作,發(fā)展學生組合性動作技能的應用水平,將結構化的運動技能進一步運用到學生的體育鍛煉以及各類運動比賽中,滿足運動和生活的需求。
(三)練習方法豐富多樣,創(chuàng)設真實的運動情境,將“跳”置身于相應的情境中
由于“跳”的練習強度較大,單一練習較為枯燥,學生容易出現(xiàn)疲勞狀態(tài)。所以,在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練習手段,多應用游戲、比賽等手段。設置不同難度跳的內容,為基礎不同的學生提供選擇性練習,或對學生進行分層,因材施教。在練習中,以問題為導向,通過任務驅動,引領學生主動積極練習,在練習中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跳”嵌入在運動項目中,并非單純性的體能練習,只有結合相應的運動項目,讓“跳”發(fā)揮其應有的特性,實現(xiàn)“跳”的應用價值。如,起跳動作多與球類運動情境相結合,雙腳或單腳起跳籃球打板接龍、起跳搶籃板球,助跑上步單腳或雙腳起跳扣排球,助跑踏跳支撐跳躍山羊(跳箱)等活動,在運動情境中不斷提升跳的應用水平。在實踐教學中,無論是從練習形式的設計,還是從練習條件的創(chuàng)設,都要考慮其應用的場境,多創(chuàng)設運動情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應用到教學中
充分運用和發(fā)揮信息技術講解“跳”的技術,如,在講解“跳”的動作技術結構及運動原理時,可借助flash動畫等形式演示,更加直觀和形象地呈現(xiàn)技術動作,有助于學生形成動作表象;在練習中,可通過運動手環(huán)監(jiān)測和調控學生的運動強度,也可運用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強化學生“跳”的節(jié)奏感;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可將人臉識別和智能評價等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跳”的學練中,指導學生自主練習。
五、模塊學習效果評價
設置客觀的評價內容指標,制訂合理的評價方式,豐富評價內容,優(yōu)化評價方法,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理論部分可采用提問或筆答的方式,“跳”的技能可采取定量(遠度高度成績)和定性(技評)的方式,技能應用與體育品德方面可采用表現(xiàn)性評價的方式,即在具體的活動任務情境中進行評價。評價中,也可采用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的主體方式,在每節(jié)課和學習的不同階段都要及時做出評價,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二者兼顧。
構建以“跳”為大概念的模塊體系,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模塊體系目標,圍繞“跳”的大概念確定模塊內容,將與“跳”密切關聯(lián)的知識內容統(tǒng)籌安排,對教材中的“跳”的知識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將核心素養(yǎng)有效切入到具體知識中,從而形成以“跳”大概念為核心的完整內容體系。在模塊體系教學中應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性、體現(xiàn)結構化的理念、創(chuàng)設不同的運用情境,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做到“學、練、賽、評”一體化,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