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凡 王緒梅
摘要 文章結合目前通專融合的背景和要求,分析了當前通專融合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在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中進行通專融合教學改革實踐,提出“會思考、會學習、會溝通、會動手、會生活”的通識教育目標;以學生的收獲與成長為出發(fā)點,構建了“4P”探究式通專融合教學模式;以實際工程問題和主要生活現(xiàn)象為切入點,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開展“課前導學―課中互學―課后延學―課外實踐”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教學活動,同時制訂能力考核量表進行考核,方便師生清楚目標達成情況和進一步改進方向。
關鍵詞 通識教育;通專融合;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44
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通識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及社會責任感的人。專業(yè)教育以社會分工為前提,重視培養(yǎng)某一領域的專門技術人才。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培養(yǎng)制度”[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中強調“推動高校分類發(fā)展,引導各類高校發(fā)揮辦學優(yōu)勢,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建設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提高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質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边@些政策為應用型高校通專融合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分層分類培養(yǎng),推動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的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成長,有效引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2]。本文以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為例,介紹通專融合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1“通專融合”實施現(xiàn)狀問題
1.1通專融合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
當前許多高校推行通專融合,在課程模塊比例的分配上,采用壓縮專業(yè)課程總體學時、提高通識課程比例的做法,造成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學時分配不合理。在課程知識內容上,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相互獨立,缺乏有效融合。
1.2通專融合教學實施受眾不夠全面
小組活動是多數(shù)教師在實施通專融合時采用的方式,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表達能力[3]。但是在分組活動中,往往存在組長包攬一切,組員“事不關己”的情況,大部分同學沒有得到有效鍛煉。且不同課程的分組和課后任務不同,學生在不同的組中來回切換完成不同的任務,給學習帶來較重的負擔。
1.3通專融合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單一
在現(xiàn)行的教學中,以紙筆方式完成試卷或論文仍然是主要的考核方式,對學習過程中階段性能力培養(yǎng)成效缺乏有效的跟蹤,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課程的考核結果只能作為教師下一階段教學改革的參考,不能為當期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發(fā)展和改進方向提供建議。
2頂層設計明確通識教育目標
作為應用型高校,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設立通識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以“健全學生人格”為中心,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社會素養(yǎng)、自然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組織協(xié)調與團隊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與批判性思辨能力、終身探究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會思考、會學習、會溝通、會動手、會生活(簡稱“五會”)。學校明確要求各專業(y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實際,將“五會”能力培養(yǎng)融入課程教學目標,加強課程教學設計,實施課程思政,注重育人載體、案例的開發(fā)與設計,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此舉從全局的角度,為有效實施通專融合指引了明確的方向。
“傳感與檢測技術”是該校首批進行通專融合教學改革試點的課程,涉及數(shù)學、物理、電子信息等多門學科,主要研究信號檢測過程中傳感器結構類型、測量系統(tǒng)和誤差處理等,在相關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4]。圍繞學校通識教育“五會”目標,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3通專融合教學改革實施舉措
3.1創(chuàng)建“4P”探究式通專融合教學模式
課程從學生的收獲與成長為出發(fā)點,研究適合于課程教學的“道法術器”,探索并實踐了“4P”探究式教學模式,即“Problem―Performer―Partner―Point”(圖1)。
Problem(問題):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實際生活或工程中的問題為“道”,激發(fā)好奇心,啟發(fā)學生思考,探尋解決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會思考、會學習的能力。
Performer(角色):仿照工程實際,以角色分工落實解決問題的“法”,將組員角色劃分為組長、分享員、監(jiān)督員、評論員等,其中如組長負責項目策劃組織,分享員負責資料整理與輸出,監(jiān)督員負責考勤、流程監(jiān)管,評論員負責審查點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會溝通、會動手的能力。
Partner(伙伴):以朋伴學習為“術”,開展多樣化的小組活動,如1人主講、2人結對、4人討論、組間競爭等方式,同時開展組內和組間自評與互評,促進組內及組外成員間溝通交流,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
Point(積分):以線上線下工具為“器”,通過線上搶答、投票、討論、線下舉手答題、點評、蓋章等獲得學習積分,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獲得學習成就感。
3.2以問題為導向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是學習的對象,要考慮讓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掌握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技能。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從家國情懷、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三種維度構建思政元素體系,以實際工程問題和主要生活現(xiàn)象為切入點,在專業(yè)教育中融入通識教育,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如體重秤如何測量體重、安檢儀如何檢測金屬、兒童玩具一拍就亮的原理是什么等,將專業(yè)知識和實際問題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探尋科技發(fā)展對國計民生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3課內外不斷線教學活動設計
課程開展“課前導學―課中互學―課后延學―課外實踐”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教學活動,增加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感,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讓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進一步擴大了課程教學的受眾面。
課前導學。根據(jù)授課學生思維活躍度、學習能力情況等劃分小組,在不同周期內(通常1個周期為1―2個教學周),組員輪流擔任不同角色分工,如組長、分享員、評論員、督查員等,根據(jù)周期主題查閱、整理資料,引入傳感器最新進展、科技故事、參數(shù)分析、知識點小結等專題案例,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完成課前導學活動。
課中互學。采用“每課一問”,以問題為導向,各小組對整理的資料進行整理輸出,按照“全員翻轉+小老師”交替方式進行,“全員翻轉”即全班各小組按角色分工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組內討論,“小老師”即由一個小組為代表向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分享,實現(xiàn)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消化;在明確當節(jié)課教學目標后進行課堂前測,了解學生學習興趣和先備知識;采用小組競爭、印章獎勵等多種互動方式開展參與式學習,結合傳感器的實際應用案例、科學家故事、科學的邏輯和思維方法輔助講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強化語言表達和溝通協(xié)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
課后延學。以解決傳感器在生活中實際的和關聯(lián)的問題為切入點,設計線上線下測試題、筆記、話題討論等作業(yè),進行思維訓練和學習方法引導,督促學生及時消化、鞏固課堂所學,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明白學有所用。
課外實踐。結合專業(yè)知識,加強課外學科競賽和產學研項目指導,如指導學生參加“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電子設計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同時將教師參與的產學研項目引入教學,吸納學生加入產學研工作室進行項目學習,了解專業(yè)技術前沿,開闊學生視野,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4多元化考核促進教學持續(xù)改進
課程學業(yè)成績上采用終結性考核和過程考核兩種方式,過程性考核包含課堂表現(xiàn)、測驗、作業(yè)、小組討論、實驗等內容的完成情況,其中作業(yè)、小組討論和實驗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終結性考試采用試卷或課程論文的方式,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做好復習總結,從而形成良好的重教重學氛圍。
此外,課程針對通識教育“五會”能力制訂考核量表,師生根據(jù)量表內容在日常學習和教學中,分別從個人角度、合作者角度、競爭對手角度、教師角度等進行打分,最終為每位學生生成能力雷達圖,直觀展現(xiàn)學生能力養(yǎng)成情況。在開課初期、教學中及學期末開展階段性問卷調查和考核,了解教學實施的前情、過程和效果,并進行適時總結,有利于觀察能力成長路徑,讓師生清楚目標達成情況和進一步改進方向。
4結語
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5]。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近幾年積極推行通專融合教學改革,倡導教師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多種舉措培養(yǎng)學生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具備健全人格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皞鞲信c檢測技術”課程在課程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創(chuàng)新,有效促進了通專融合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信息學科三融合雙閉環(huán)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2020754);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教學研究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教學模式實踐研究”(2211);武漢華夏理工學院通專融合教學改革試點立項課程“傳感與檢測技術”。
參考文獻
[1]柏蓉,巴志新.應用型本科高校通專融合的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 2021,7(30):46-49.
[2]李均,吳秋怡.大學通專融合:緣起、模式與策略[J].江蘇高教, 2022,259(9):41-48.
[3]劉美鳳,劉文輝.能力分組教學何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35(1):37-48.
[4]鄭春嬌.基于OBE理念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22,387(11):88-90.
[5]章昊,邱百爽,張穎等.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yè)通專融合路徑探索研究[J].科教導刊,2022(2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