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在眾多的教材選文中,學生對小說顯示出明顯的偏愛。從自身情況來看,許多學生僅停留在興趣層面,將小說當作故事去讀,對其文化底蘊關注不夠。本文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和對比目前小說鑒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討論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最優(yōu)審美路徑,從而提升學生的小說鑒賞水平。
一、審美教育概念內涵
審美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人類積累的美和審美經驗變成當代人心靈的財富,使他們善于發(fā)現美、感受美、理解美、珍惜美和創(chuàng)造美,使自己變得更美好,并從內心產生極大的情感動力,去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高中語文小說鑒賞,也擔負著極為重要的審美教育任務。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習興趣,加強審美感悟力,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當前高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的誤區(qū)分析
(一)學生對小說的審美理解趨向僵化的模式
小說閱讀,應該先做到基本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個性化的審美創(chuàng)造。正所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異彩紛呈,正是我們追求的審美效果。小說審美教學絕對不可以忽略學生的個體區(qū)別差異性,把對作品的理解唯一化、固定化,產生僵化的模式導向。
(二)學生出現閱讀困境,小說理解與現實生活相分離
語文的外延其實也是生活的外延,語文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說的人設、情節(jié)、場景都是從現實世界中觀察臨摹而來的,它的主題源于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那么讀者應該帶著什么樣的動機去閱讀小說,是思考還是看熱鬧。很多學生出現“淺閱讀”的情況,很難理解小說的人文歷史和主旨感悟。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時,需要有的放矢,適時地鋪墊引領。尤其是對閱讀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適當給予幫助和鼓勵。
(三)過分依賴多媒體,掩蓋了來自小說本身的文字之美
語文教材中很多著名的小說篇目,都已經被改編拍攝成了影視作品。教師不能只局限于選取與課文相關的一段在課堂上播放。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卻對文本內容一知半解。學生僅限于情節(jié)的一般了解,而忽略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小說審美鑒賞的要求。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有著極為負面的影響。
三、高中小說文本審美教學策略探究
(一)品味小說語言,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小說閱讀,其實也可以作為一種理解和審美活動。這要求學生在欣賞小說的過程中,關注文本的語言特征。例如:在特殊語境中含義深刻的重要詞句,帶有明顯表現手法的典型語句,具有形式美和音韻美的語言編排等具有鮮明特色的語言表達。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指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對小說進行審美理解,使其審美能力逐步提升。
(二)抓住小說要素,提高審美理解力
1.人物形象。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小說為我們展示了很多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例如:精神勝利的阿Q、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頑固保守的別里科夫等。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征,給學生帶來審美的激蕩和時代的啟示。
與此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對反面人物以及中間人物的分析中認識到小說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做到辯證性地感悟人物形象的美學特色。這是因為“丑與美不僅可以互轉,而且可以由反襯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边@種全方位的引領和分析,同樣是一條審美渠道,能夠幫助學生多角度提高審美理解力。
2.小說情節(jié)。
事件的發(fā)展和矛盾沖突,其實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設置推進的。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分析體會小說情節(jié)自帶的波瀾起伏之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產生審美期待,主動剖析人物性格的成因,促進學生小說閱讀的延續(xù)性發(fā)展。
3.環(huán)境描寫。
無論是以景物描寫為主的自然環(huán)境,還是以歷史時代特點、地理風俗人情等為主的社會環(huán)境鋪設,都應該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小說審美鑒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小說的人物性格往往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逐步彰顯。例如:高中語文魯迅的小說《祝福》,開頭和結尾各有一段環(huán)境描寫,都寫了魯鎮(zhèn)過年的氣象,但是寫法內容不相同。前一段作者用了“灰白色”“鈍響”“震耳”等詞語,表明了“我”不大喜歡魯鎮(zhèn)過年時的這種氛圍,也為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了社會環(huán)境的鋪墊。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導致了祥林嫂在過年的時候不能正常參與“祝?!?,最終被逼入絕境。結尾的一段環(huán)境描寫,作者則用“聯綿不斷”“擁抱了全市鎮(zhèn)”等詞句,暗示了魯鎮(zhèn)人的麻木。這兩段環(huán)境描寫的精彩之處在于,它做到了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巧妙重疊,既寫出了魯鎮(zhèn)的風俗,又交代了當時社會的封建愚昧和民眾的麻木,這樣就為祥林嫂性格和命運的發(fā)展提供了現實基礎。
(三)引領結合指導,提高審美想象力
合情合理的想象是小說鑒賞中必不可少的先驅條件。因為小說文本自身的“抽象筆觸”和“具象表達”的辨證特征,讀者需要通過想象力先將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然后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還原的形象進行補充和創(chuàng)造。在這一過程中,想象能力架起了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之間的橋梁。
1.積極拓展期待視野。
所謂“期待視野”,主要指由接受主體或主體間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創(chuàng)造的預期結構。學生在進行小說閱讀之前,基于自身的閱讀水平,以及對作者和背景的信息把握,已經對小說呈現的方式、意義、結構等作出了預測和期待。教師應致力于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在不斷強化的期待體驗中,使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實現積極的共鳴和內化,獲得自身特有的藝術審美感受。
2.多元解讀小說主題。
不同的讀者對同一小說作品常常有著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讀者的前后兩次閱讀也有可能產生變化。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一本《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也就是說,對于文章主題的理解不能追求絕對的統(tǒng)一。教師不應該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審美指向,一旦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教師或參考書發(fā)生偏離,就不予鼓勵甚至糾正壓制。這樣,會使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坐等教師的“標準答案”,毫無創(chuàng)新精神。
3.與隱含讀者相融合。
就語文教學而言,所謂的“隱含讀者”可以理解為與小說相關的注釋和資料,以及一些專業(yè)學者的解讀和分析。學生注重這方面的積累和融合,有助于拓展閱讀視野,提升解讀的境界,拓展賞析的空間,從而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形成個性化的解讀效果。
(四)傳承經典,關注現代,學會中外比較鑒賞閱讀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古典小說非常具有代表性,包括《水滸傳》和《紅樓夢》。無論是節(jié)選篇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閱讀鑒賞,還是《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這樣的安排都符合高中生的閱讀水平和認知積累。教師可以以此為學習契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目標。
現當代小說選篇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相對較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可以適當地添加鑒賞期待,引領學生自由地探究小說特點,充分表達個性化的審美見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時空變化中感受小說作品的藝術魅力。
教材的小說選文還涉及外國小說經典選篇。通過這些篇目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拓展閱讀視野,對中外小說文本進行比較性的辨證閱讀,體會人生百態(tài),激發(fā)自主閱讀的愿望。
可以說,小說選文的多樣化,也實現了題材的多樣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古今中外多個角度鑒賞小說,體會小說的文化底蘊,掌握小說的閱讀技巧,明確小說的人文價值取向,實現審美鑒賞的理性化深刻化發(fā)展。
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要依據小說的文本特點,獨特的審美特性和高中生對小說的審美心理期待,充分發(fā)揮小說的題材優(yōu)勢,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聯系生活,關注生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