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芹
臨床中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誘發(fā)冠狀動脈動力學受阻的情況稱之為冠心病, 患者在進行體力活動或精神應激時, 動脈血流難以滿足心肌需求, 導致心肌功能障礙。心絞痛則屬于冠心病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之一, 若不及時采取治療, 則可能誘發(fā)不良心血管事件, 包括心肌梗死, 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受我國老年化問題日益嚴重的影響, 冠心病發(fā)生率持續(xù)上升, 對患者身體健康產(chǎn)生了嚴重威脅[2]。在當代臨床實踐中, 10%~30%的冠心病患者有心絞痛癥狀[3]。心絞痛是指胸骨后胸痛、壓力或不適, 通常因用力和(或)情緒壓力而加劇,持續(xù)時間超過30~60 s, 并通過休息和硝酸甘油緩解。美國約有1000 萬例心絞痛患者, 每年診斷的病例超過50 萬例[4]。心絞痛表現(xiàn)為胸痛或不適, 是醫(yī)院和診所患者的常見主訴, 胸痛雖然有多種病因, 但通常被認為與心臟原因有關(guān)時最致命[5]。在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實施治療時, 以降脂類與硝酸酯類藥物為主, 從而改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但是遠期治療效果較差[6]。中醫(yī)治療因為具備多途徑和多層次等多種優(yōu)勢, 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得到了臨床的一致肯定, 但是有關(guān)研究仍然較少[7]?;诖? 此次研究選取8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探究了健脾降濁護心湯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3 月~2022 年10 月本院接收的8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 女18 例;年齡最小41 歲, 最大86 歲, 平均年齡(62.16±7.97)歲;病程3~12 年, 平均病程(8.96±2.02)年。觀察組中男23 例, 女17 例;年齡最小42 歲,最大86 歲, 平均年齡(61.88±8.04)歲;病程4~12 年,平均病程(8.88±2.15)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且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冠心病心絞痛有關(guān)診斷標準[8];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正常;③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 具備良好的治療配合度;④患者近1 個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2 次。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②合并心力衰竭;③并發(fā)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并發(fā)智力障礙;⑤合并惡性腫瘤疾??;⑥患者臨床資料缺失;⑦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內(nèi)科綜合治療, 口服阿托伐他汀, 1 次/d, 20 mg/次, 實施抗脂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 1 次/d, 100 mg/次, 實施抗血小板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應用健脾降濁護心湯治療,藥方組成包括:炙甘草3 g、紅花6 g、清半夏6 g、茯苓10 g、瓜蔞10 g、白術(shù)10 g、桃仁10 g、黨參10 g。用水煎制, 1 劑/d, 分2 次服用。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治療8 周后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顯效:癥狀得到控制, 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有效:癥狀顯著改善, 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無效:不滿足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9]。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 應用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8 周后評估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 包括心悸氣短、胸悶、胸痛3 項,評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10]。
1.4.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p-PLA2[11]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8 周后檢測血清Lp-PLA2, 抽取靜脈空腹血3 ml, 以3500 r/min 的速度離心處理10 min, 取血清, 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進行測定。
1.4.4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 應用羅威生產(chǎn)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E9 型)[12]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3 個月后評價左心室功能指標, 包括LVEF、LVEDD、LVESD。
1.4.5 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8 周后檢測兩組患者血脂水平, 血脂評價指標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32/40),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38/4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 P=0.043<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悸氣短、胸悶、胸痛積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心悸氣短、胸悶、胸痛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心悸氣短 胸悶 胸痛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對照組 40 4.09±0.98 2.25±0.63a 4.53±1.20 2.61±0.74a 4.47±1.23 2.53±0.93a觀察組 40 4.15±0.96 1.03±0.47ab 4.38±1.23 1.15±0.32ab 4.53±1.18 1.07±0.49ab t 0.277 9.817 0.552 11.453 0.223 8.784 P 0.783 0.000 0.583 0.000 0.824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p-PLA2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p-PLA2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Lp-PLA2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Lp-PLA2(20.76±3.93)μg/L 低于對照組的(36.34±4.42)μ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p-PLA2 水平比較( ±s, μ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p-PLA2 水平比較( ±s, μ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Lp-PLA2 t P治療前 治療8 周后對照組 40 62.80±7.22 36.34±4.42a 19.768 0.000觀察組 40 62.39±8.41 20.76±3.93ab 28.363 0.000 t 0.234 16.660 P 0.816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LVEF、LVEDD、LVESD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 兩組患者LVEF 較治療前升高, LVEDD、LVESD 均較治療前減小, 且觀察組患者LVEF 高于對照組, LVEDD、LVESD 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3 個月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LVEF(%) LVEDD(mm) LVESD(mm)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對照組 40 42.09±3.68 46.26±3.22a 62.98±5.82 56.28±3.78a 45.91±3.23 39.72±3.30a觀察組 40 42.38±3.41 49.89±3.07ab 63.19±5.61 51.83±3.66ab 45.63±3.72 35.87±3.41ab t 0.366 5.160 0.164 5.349 0.359 5.131 P 0.716 0.000 0.870 0.000 0.720 0.000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s, mmol/L)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s, 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對照組 40 6.58±1.21 6.09±0.93a 2.52±0.28 2.24±0.23a 4.90±1.47 4.23±1.07a 0.90±0.07 0.99±0.05a觀察組 40 6.56±1.78 5.22±1.04ab 2.51±0.27 1.57±0.08ab 4.89±1.46 3.02±1.46ab 0.89±0.06 1.40±0.29ab t 0.059 3.944 0.163 17.401 0.031 4.228 0.686 8.812 P 0.953 0.000 0.871 0.000 0.976 0.000 0.495 0.000
臨床內(nèi), 冠心病屬于常見的慢性疾病, 主要原因為冠狀動脈硬化致使血管腔狹窄, 繼而導致心肌缺氧缺血, 最終形成壞死。冠心病是心腦血管中較為常見的疾病, 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 并且多存在于老年群體中。冠心病主要表現(xiàn)為胸悶、胸痛等癥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 人口老齡化的現(xiàn)象也在加劇, 患冠心病的群體也越來越龐大, 人們對冠心病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 同時也意識到采取正確的護理與治療是同樣重要的, 是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的。心絞痛屬于冠心病的臨床癥狀之一。在管腔發(fā)生硬化并受阻, 動脈供給不足的情況下, 則會導致心肌缺血的情況發(fā)生[14]。冠心病心絞痛的發(fā)生率較高, 病情發(fā)展速度較快, 所以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guān)注[15]。西醫(yī)治療可改善臨床癥狀, 提升生命質(zhì)量, 但是遠期治療效果欠佳。
中醫(yī)學認為, 冠心病屬于“胸痹”和“真心痛”的范疇, 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癥, 誘發(fā)原因主要為氣虛[16]。此次研究結(jié)果提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38/40), 高于對照組的80.00%(32/4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 P=0.043<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心悸氣短、胸悶、胸痛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Lp-PLA2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Lp-PLA2(20.76±3.93)μg/L低于對照組的(36.34±4.42)μ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 兩組患者LVEF 較治療前升高, LVEDD、LVESD 均較治療前減小, 且觀察組患者LVEF(49.89±3.07)%高于對照組的(46.26±3.22)%,LVEDD(51.83±3.66)mm、LVESD(35.87±3.41)mm 均 小于對照組的(56.28±3.78)、(39.72±3.30)m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 應用健脾降濁護心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斑塊穩(wěn)定性指標、心功能, 同時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分析原因:健脾降濁護心湯中, 黨參具備補中益氣的作用;白術(shù)具備補氣健脾的作用;茯苓具備利水消腫的作用;清半夏具備燥濕化痰和消痞散結(jié)的作用;瓜蔞具備散結(jié)消癰的作用[17-20];桃仁具備活血化瘀和暢氣血的作用;紅花具備活血通經(jīng)和散瘀止痛的作用;炙甘草能夠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可發(fā)揮益氣健脾和散瘀降濁的價值[21,22]。
綜上所述, 應用健脾降濁護心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斑塊穩(wěn)定性指標、心功能, 同時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建議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