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譯者由于受到歷史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翻譯實踐活動中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譯的損失,進而影響到譯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因此,譯者需要采用相應的補償策略,將原語與目的語的語言形態(tài)差異處理得當,從而減少翻譯的損失。本文基于《孔雀東南飛》許淵沖英譯文,探究該詩在語言學層面的翻譯補償策略,以求為古籍翻譯學者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孔雀東南飛》;語言學層面;翻譯損失;補償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26-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35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譯作能夠傳遞原作中心思想的同時,還可以再現(xiàn)原著的文本內(nèi)容和語言風格。然而,“翻譯補償”的提出揭露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導致?lián)p失的必然性。夏廷德于2006年出版的《翻譯補償研究》中指出翻譯補償是十分必要的,翻譯補償可以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化,也盡可能全方面再現(xiàn)原文。因此,譯者需要通過靈活變通來有效彌補在翻譯過程中造成的種種損失。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敘事長詩,與《木蘭辭》齊名,被后世譽為“樂府雙璧”。該詩主要敘述了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故事,這對夫婦有情而無法終成眷屬,最終雙雙殉情。該詩是對古代封建制度殘酷的無情批判,也是對焦、劉二人忠于愛情和大膽沖破封建禮教的熱情贊美。中國翻譯家許淵沖首次將這首詩翻譯成英文,該譯文語言朗朗上口,韻律和諧;意境描繪優(yōu)美,生動形象;結(jié)構(gòu)對仗工整,以詩譯詩。本研究基于《孔雀東南飛》的許淵沖英譯本,淺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彌補或降低損失所采取的補償策略,以期為文學作品翻譯學者提供參考。
一、《孔雀東南飛》譯介現(xiàn)狀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也是最長的一首敘事詩,作為漢樂府發(fā)展史上的巔峰之作,它在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孔雀東南飛》受到古今中外諸多學者的關(guān)注。該詩在英語國家的譯介始于20世紀中期,至今為止已經(jīng)有十多種英譯本出版于世。
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寫作風格各異,讀者可以從中窺探到當朝當代的文化特色。再者,中國文學作品是西方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所以歷來受到西方學者所重視。自16世紀起,以傳教士為代表的西方人來華之后,中國書籍的西方譯介便開始出現(xiàn)。作為漢樂府發(fā)展史的巔峰之作,《孔雀東南飛》被西方學者多次翻譯成英文。在眾多翻譯版本中,第一位將該詩翻譯為英文的學者是英國的漢學家阿瑟·韋利,該譯本收錄于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的《中國詩選》一書中。
《孔雀東南飛》同樣受到國內(nèi)翻譯學者的重視,其譯介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犊兹笘|南飛》的譯介不單單局限于專著。汪榕培院長將其編撰為學術(shù)文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刊登在《外語與外語教學》第五期。許淵沖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八十余年,也是亞洲首位獲得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許淵沖的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在20世紀末期,他將《孔雀東南飛》翻譯成英文,該譯本首次收錄在由許淵沖編撰的《中詩英韻探勝》一書中,之后該譯本被多次重新整理、收錄以及出版。許淵沖的譯本對后來的楊憲益與戴乃迭、黃福海以及李正栓等諸多譯本都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許淵沖在翻譯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譯者主動性,極大地降低了翻譯過程中的損失,完美地再現(xiàn)了原文。該譯本特色鮮明,語言朗朗上口,韻律和諧。例如,在“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譯文中,譯文中使用“Light”和“write”押尾韻,讓譯語讀者閱讀時有語調(diào)輕松、韻律協(xié)調(diào)之感,同時描繪出劉蘭芝在十五歲時彈奏樂器、識文斷字的美好場面。其次,譯文描寫意境優(yōu)美,生動形象?!敖Y(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一句中的“枕席”和“黃泉”是中國特有的詞匯,并且在我國文化中代表著特定的含義。這兩個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和古代詩歌中,“枕席”通常是指夫妻感情長久;“黃泉”通常是指人去世后的葬身之地。譯者在此采取意譯法刻畫出了焦仲卿對愛情的忠貞。最后,結(jié)構(gòu)對仗工整,以詩譯詩。“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迸c譯文行數(shù)、字數(shù)一一對應,使原文中描繪戀人分別時的戀戀不舍和內(nèi)心痛苦的畫面躍然紙上。
二、翻譯補償?shù)拇嬖谝约胺g補償?shù)念愋?/p>
翻譯是一個跨文化溝通的活動,需要作者、譯者、讀者等多個活躍主體的參與。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種種約束。在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會不可避免地將譯作與原作完完全全對等作為終極目標。然而,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翻譯過程中由于多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必然會造成一些損失,因此譯者需要按照不同的翻譯標準來對損失做出相應的補償。
20世紀80年代后期,西方學者對補償存在系統(tǒng)的認識。彼得·紐馬克認為,根據(jù)文本類型及其主要功能的不同,譯者需要采取相應的補償手段;哈蒂姆和梅森則將翻譯看作是一種交際行為。大多數(shù)西方學者認為,補償是一種翻譯技巧,譯者需要在不同層面上進行補償來達到譯文與原文在某種效果上的對等。西方學者在翻譯補償上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譯語交際功能,而國內(nèi)學者對翻譯補償研究大多局限于語義學和文學文本中文化層面的補償,側(cè)重于補償策略及其應用方面。王大來從翻譯的文化功能出發(fā),指出讓譯語讀者得到文化探索的享受是文化缺省補償?shù)脑瓌t。屠國元認為語言中的文化個性決定譯文成功與否,所以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需要面對文化選擇做出妥協(xié)與補償策略。夏廷德是我國首位系統(tǒng)而全面地研究翻譯補償?shù)膶W者,他出版的《翻譯補償研究》是中國首部探討翻譯補償問題的專著。夏廷德重新界定了補償?shù)母拍?,指出補償是對翻譯過程中所有損失進行修復或彌補,并且這一過程取決于翻譯文本的類型以及譯者的目的。
翻譯研究注重讀者在語言學層面和文化層面上的接受度,研究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探索文化的機會以及審美上的享受。在此基礎上,劉艷紅將翻譯補償劃分為三個層面:語言學層面、文化層面以及審美層面。
原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會成為譯語讀者理解原文的障礙,所以,譯者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補償。譯者可以向讀者解釋原語詳細的文化信息,或者使用譯語中類似的文化表達,這就是文化層面的翻譯補償。審美層面的翻譯補償是指譯者需要對原文的形式或者聯(lián)想意義的喪失進行補償,讓目的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獲得與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時同樣的審美愉悅。
然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某些特定的語言形式進行直譯會導致語言意義層面的損失,這些損失會影響譯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需要在譯文中做出相應的補償,達到在語言層面上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對等的效果,這就是語言學層面翻譯補償?shù)囊x。
鑒于《孔雀東南飛》許淵沖英譯本的語言特點以及該詩的篇幅,本研究決定從語言學層面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實例淺析該譯本中所使用的翻譯補償策略。
三、《孔雀東南飛》許淵沖譯本的翻譯補償策略
(一)融合補償法
中文語句對仗工整,常常使用含有重復意義的詞語來進行修飾。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將原文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相近的詞語或者邏輯相同的語義表達融合在一起進行闡述,從而使譯文行文簡潔凝練,但又不失原文的主旨意義。例如:“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北环g為“When maidens hold their festive day,Do not forget me while you play.”“初七”指農(nóng)歷七月七日;“初九”指每月的十九日,這兩個節(jié)日在當時也是女子出門游玩、歡聚一起的日子。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焦妹出去游玩的時候,劉蘭芝讓焦妹不要忘記自己。譯者如果按照字面直譯“初七”和“下九”,不僅會破壞譯文的韻律,而且閱讀起來冗長拖沓,所以譯者在此采取融合補償法,將這兩個詞語融合為“festive day”,達到翻譯補償?shù)哪康摹?/p>
又如原文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翻譯為“The lofty rock steadfast appears;It will sta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方”和“厚”在此都用來形容“磐石”,在原文中“磐石”指的是焦仲卿本人,“方”和“厚”一起用來體現(xiàn)焦仲卿對劉蘭芝死心塌地和至死不渝的決心。在譯文中融合翻譯為“steadfast”,再現(xiàn)了原文中焦仲卿對愛情的忠心,同時讓譯文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
蘭芝再婚當天,場景描寫中“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北蛔g為“They painted with bird designs the boat.And with dragons the flag afloat.”原文中的“青雀”和“白鵠”是兩種鳥名,在當時年代寄托了對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譯者在此處若采取直譯,會破壞譯文的韻律和結(jié)構(gòu),而且也會影響目的語讀者的理解,所以譯者將這兩個詞融合翻譯為“bird”,使譯文簡潔明了。
(二)意譯補償法
譯語和原語社會文化存在種種差異,因此譯者需要讓譯文符合原文的表達內(nèi)容或與原文語言功能相似來減少這些差異,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就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思進行補償。例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弊g成“She put on an embroidered gown, And checked it over,up and down.”“四五通”是指劉蘭芝被焦母逼迫回家之前精心梳妝打扮,每件事物都反復檢查,才算妥當。譯者將其意譯為“checked it over, up and down”,形象再現(xiàn)了原文中劉蘭芝仔仔細細地檢查自己的妝容儀表的畫面,不僅體現(xiàn)出劉蘭芝面對婚姻變故的冷靜,而且體現(xiàn)了劉蘭芝容貌美麗,反襯出焦仲卿之母的無端生事以及對劉蘭芝的不珍惜。
劉蘭芝母親拒絕太守五郎的說媒之后,劉兄心中惱怒便脫口而出“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此句被譯為“If you refuse this honour great,I know not what will be your fate.”“義郎體”在原文中指的是“太守五郎”,譯者將其意譯為“this honour great”,該譯文可以看出劉兄看重的是太守五郎這一身份可以為劉家?guī)淼耐琅c榮耀,與原文中刻畫的趨炎附勢的劉兄形象相呼應。
最終,焦仲卿和劉蘭芝雙雙殉情,兩家將二人合葬,來往行人看到“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此句被翻譯為“A pair of peacocks fly above;They are well known as birds of love.”“鴛鴦”是一種小型游禽,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恩愛夫妻,但是在譯語文化中沒有此類含義,所以譯者將其意譯為“birds of love”。焦、劉二人沖破封建世俗的約束,去世后化為人人羨慕的鴛鴦鳥。在悲傷的結(jié)局中營造出一個美好的愛情,寄托了當時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三)增詞補償法
漢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趨向于意合,而非強求語言的形式,而英文與之相反,追求結(jié)構(gòu)上的嚴謹。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在不破壞原文思想的基礎上增加文中暗含但沒有明確說明的內(nèi)容。增詞的原則是增加內(nèi)容但是不增加其他的意思,從而再現(xiàn)原文的藝術(shù)效果或?qū)崿F(xiàn)詩歌的韻律來達到翻譯的補償。例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弊g成“If as the rock your love is strong,Then mine as creeping vine is long.”原文使用比喻修辭手法,將“君”和“妾”分別喻為“磐石”和“蒲葦”,暗指兩人的感情堅固,但是譯文中“the rock”和“creeping vine”所具有的文化意象有一定的缺失,因此譯者在譯文中需要做出相應的補償。原文中兩句在字面上沒有使用任何的關(guān)聯(lián)詞。然而,英文是注重形合的語言,連詞在語句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譯者增加了“if”和“then”兩個連詞進行翻譯補償,將隱性轉(zhuǎn)為顯性,邏輯更加清晰。
在另一個例子中,“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被翻譯為“This neigh is familiar to her ears;She comes out before
he appears.”原文中即使沒有連接動作先后的詞語,讀者也可以體會到劉蘭芝內(nèi)心的迫不及待。劉蘭芝再婚當天,焦仲卿聽聞變故便立刻趕往劉家,劉蘭芝聽到馬兒悲鳴,踏著鞋急忙出去相迎焦仲卿。在譯文中增添“before”一詞,將劉蘭芝的內(nèi)心焦急化為顯性,同時,從側(cè)面突出劉蘭芝再嫁是迫于無奈之舉,而非本意,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在語言上對等的效果。
文中,焦母在勸阻焦仲卿殉情時說道:“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譯為“I have wooed her to be your spouse;Soon the reply will come to our house.”中文語境中的時態(tài)需要結(jié)合與時間相關(guān)的詞語,或者根據(jù)句意以及上下文推測而得知。英文語境下的時態(tài)則體現(xiàn)在語法層面上。例如,動詞的形式會根據(jù)時態(tài)發(fā)生變化。閱讀原文可以得知前半句是過去時態(tài),后半句則是將來時態(tài)。在譯文中增加了“have”和“will”此類虛詞來體現(xiàn)句子的時態(tài)變化,從而達到翻譯補償?shù)男Ч?/p>
四、總結(jié)
通過以上具體實例分析,語言學層面的翻譯補償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同樣有重要的意義以及研究價值。語言學層面的翻譯補償可以使用融合補償法、意譯補償法和增詞補償法等其他補償策略來彌補兩種語言間的詞匯無法一一對等導致的局部損失,也可以解決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因語法范疇的差異或空缺而造成的損失。
總之,譯者只有處理好翻譯實踐過程中原語與目的語的語言形態(tài)差異,主動對損失采取相應的補償策略,才能呈現(xiàn)出兩種語言之間的完美轉(zhuǎn)換。
參考文獻:
[1]Hervey,Sndor and Higgins,Ian.Thinking Translation: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 English[M].London:Routledge,1992.
[2]黃麗萍.“三美”理論視域下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探析——以《孔雀東南飛》的英譯為例[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2):108-110.
[3]柯平.加注和增益——談變通和補償手段[J].中國翻譯,1991,(01):23-26.
[4]劉艷紅.翻譯補償研究現(xiàn)狀分析及不同層面的翻譯補償[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05): 391-393.
[5]屠國元.翻譯中的文化移植——妥協(xié)與補償[J].中國翻譯,1996,(02):10-13.
[6]夏廷德.善譯必由之路:論典籍翻譯的補償[J].外語學刊,2009,(02):96-100.
[7]曾祥宏,習海宇.翻譯補償層面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226-228.
[8]周滿平,黃娟.語言學層面的翻譯補償策略研究——以莫言小說《檀香刑》英譯本為例[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3,30(06):79-81.
作者簡介:
王璽涵,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武漢工程大學,英語筆譯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