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益航許偉東曾麗蘭劉小英張游南劉加建蔡向偉
(1.福建省莆田市生物工程研究所,福建 莆田 351100;2.福建省莆田市農業(yè)農村局,福建 莆田 351100;3.福建省莆田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建 莆田 351100;4.福建省莆田市宏耕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福建 莆田 351100)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為雙子葉植物薔薇科枇杷屬常綠果樹[1],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營養(yǎng)豐富,被譽為“果中之皇”。枇杷的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均可入藥,具有清熱、止咳、潤肺、利尿、健胃等功效,而且對肝膽疾病和減肥也有一定的療效,是不可多得的保健果品[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高檔果品的需求有增無減,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和良好的保健價值的枇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而整串售賣的“精品”枇杷,更是呈現(xiàn)量增價揚的走勢[3]。而且,由于枇杷在國際水果市場上所占份額較小,中國又是主要生產國,因此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2]。
枇杷栽培是一項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枇杷樹較易成花,一般成年枇杷樹結果枝可占全樹總枝數的80%~90%;枇杷不但花穗多、每穗花朵也多,而且生理落果較少,每個花穗可著生70~80朵花,生產上只需要10%的花量即可滿足豐產的要求,若不疏花疏果,則結果量多,易造成大小年結果,而且每穗著生的20粒左右的果實,大小參差不齊,商品性差,此外,枇杷花期較長,一般從10—12月,長達3個月,花蜜多,坐果率高,養(yǎng)分消耗大,通過疏花疏果調節(jié)營養(yǎng)生長與結果的關系,減少養(yǎng)分消耗,提高產量品質和商品價值,是取得枇杷豐產、穩(wěn)產、高效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5]。因此,在枇杷栽培上,疏花疏果是一項重要的程序[4,5],枇杷疏花、疏果、施肥、噴藥和修剪、套袋、采收等人工費用是構成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特別是疏花、疏果、套袋和采果需要大量的人力[4],陳劍波[6]以盛產期“早鐘6號”枇杷每667m2植33株測算勞動時間,667m2共需疏花疏果112h,采收出售96h,土壤管理88h,施肥除蟲80h,定芽修剪56h,其他16h,共448h,其中疏花疏果需要的勞動時間最多,占25%,此外,成年枇杷樹植株高大,人工疏花疏果難度大,且容易造成摔傷等安全事故,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優(yōu)質勞動力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探索一種高效節(jié)本的枇杷疏花疏果技術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傳統(tǒng)上枇杷樹疏花疏果主要以品種、樹勢、樹齡、葉果比為依據,先估算產量,再確定保留花穗的數量,并疏去多余的花蕾或花序,待幼果長度約1cm時再疏果定果后套袋。
1.2.1 疏花穗
以福建省為例,枇杷疏花時間一般為10—12月部分花穗的花蕾露白而未開放時進行,也有的在花穗小花梗開始分離時進行,疏后結果枝與營養(yǎng)枝比為1∶1~1∶2[7]。疏花主要采用“去副留主,去上留下,去外留內”的“三去三留”方法,疏去花量的1/2,即副穗多疏剪,主穗多保留;樹冠上部多剪除,樹冠下部多保留;樹冠內膛多保留,外圍多剪除[8]。操作上,先疏除樹冠上部骨干枝上長梢或弱枝上的花穗,以及葉片少、發(fā)育差、枝條嫩,或者有病蟲害的花穗[4,9],通常母枝上有2~3個穗,應疏去1個穗,有4~5個穗的疏去2~3個穗,一般多疏去樹冠頂上的花穗,僅留1/3的花穗,樹冠下部留2/3的花穗,對衰老樹、衰弱樹、老年樹的花序宜多疏,使其通過疏穗后,萌發(fā)強壯的枝梢,恢復樹勢[10]。
1.2.2 疏花蕾
由于枇杷花穗著生位置不同,花梗粗細不一樣,其上著生的花朵大小不一,結出的果實大小也不同,一般花穗頂部花蕾小和花朵均小,長成的果實也較小,其品質、外觀均達不到優(yōu)質商品果標準,經濟效益差,因些疏花蕾時一般從花穗頂部往花穗基部5~15cm段均須摘除,再視花穗各部位花梗的粗細疏去多余的花蕾,凡是花梗細弱的花蕾均應疏除[11]。此外,疏花蕾還要考慮套袋便利性,生產上,一般先摘去花穗的上半部,再摘除基部的1~2個支軸,每穗花序僅保留中上部3~5個健壯小支軸,也有的采取單邊疏蕾的方法,疏去花穗一邊所有的支軸,再按上面方法疏去基部較長的支軸,以便于套袋,一個花穗保留花朵的數量,視樹齡、樹勢及花量而定,但無論采取哪種方法疏花蕾,均需要較多的勞動力,花費較多的時間。
1.2.3 疏果
枇杷疏果主要根據品種、樹勢、樹齡等而定,一般在幼果縱徑約1cm時進行,先疏去病蟲果、畸形果,再疏去同穗內過大或過小的幼果、過密果,使每果穗留3~4個大小均勻的幼果[12]。疏果要依從上到下的順序疏果,盡量減少因人為操作而碰斷幼果。
上述傳統(tǒng)的疏花方法及后續(xù)的疏果、套袋、采收等工作量較大,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工及套袋成本。許偉東等[5]發(fā)明了一種“以株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果”的枇杷樹疏花疏果新技術,該技術關鍵在于先確定株產量,再確定留穗量,最后確定留果數,后續(xù)套袋、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與常規(guī)相同。該方法可有效減少枇杷疏果和套袋的時間,并節(jié)省果袋的數量,還可提供較大量的枇杷花蕾及一次性采收的優(yōu)質美觀的枇杷果實,達到增收節(jié)支和豐富枇杷文化內涵的效果,促進枇杷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枇杷花穗已抽生、花蕾露白而未開放時估算株產量。先以傳統(tǒng)枇杷栽培上留穗數量占全株花穗量的50%~60%(取平均值55%)計,測算全株或半株的花穗量,再以每穗留3~4果、以單果重45~55g(取平均值50g),即每穗果重180~220g(取平均值200g)估算出全株產量,對樹勢強壯、處于盛產期的植株產量可多估算10%左右,反之則減少10%左右。也可以上年度的產量為基數估算當年度產量,再結合生長勢、氣候、市場行情等綜合估算產量。
以上述單株產量為基礎,將傳統(tǒng)單穗果重180~220g變?yōu)?50~500g(取平均值475g),重新確定留穗量及留穗比例,計算公式:
55%×200g÷475g=23%
式中,55%指傳統(tǒng)枇杷栽培留穗數量平均占全株花穗量的55%;200g指傳統(tǒng)栽培每穗果重平均200g;475g指新技術下平均單穗果重475g。按以上計算結果,新技術下可按平均23%(20%~25%)的比例保留花穗,即每4~5穗花穗留1~2穗,再按傳統(tǒng)方法疏去多余的花穗,但可適當多留10%左右較大的花穗,作為備用果穗。
待幼果開始緩慢膨大,即將進入迅速膨大期時進行疏果,主要疏去病蟲果、畸形果、密生果,每穗留果數為8~10粒,若每穗幼果數不足8粒時,可把該穗疏去,留備用的合適的果穗,以保證產量與傳統(tǒng)疏花疏果方法相當。疏果時盡量留方位朝下的果實,以減少果實日灼傷害[13]。
以傳統(tǒng)的“去副留主,去上留下,去外留內”的“三去三留”的疏花方法為主,不同的是按新方法疏花時,要留大穗疏小穗,而且,留下的花穗先不疏剪穗內小軸,以使留下的花穗有足夠多的果實;此外,疏花穗時,可適當多留一些果穗,以作為單穗幼果不足8粒的補充。
疏果時,除了疏去病蟲果和畸形果外,還須疏去密生果,如果幼果足夠多時,盡量疏去花穗頂端和較遠端支軸上的幼果,以便于套袋;對于有凍害危險的種植區(qū)域,可適當推遲疏果時間。
因疏花穗后留下的果穗較大,每穗均有8~10粒果實,套袋的尺寸須大于傳統(tǒng)栽培使用的套袋,而且,套袋扎口時不宜過緊,以免擠壓而導致果實畸形。
4.1.1 節(jié)約套袋時間和成本
該方法將傳統(tǒng)疏花后保留花穗的比例由55%改為23%,即由傳統(tǒng)的每2~3穗留1~2穗,改為每4~5穗留1~2穗,減少了花穗數量,雖然增加了人工疏折花穗的時間,但相應減少了后期疏果、套袋的數量和時間,而生產上枇杷套袋和疏果的時間和工作強度遠大于疏花穗的時間和強度。
4.1.2 節(jié)約疏果和采果的時間和成本
該方法不但減少了果穗數量,而且將傳統(tǒng)每穗留果數量由3~4粒改為8~10粒,減少疏果數量,同樣也減少了疏果的時間,降低疏果的勞動強度。此外,因枇杷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期長[14],該方法通過增加疏花穗數量,減少留樹花穗數量,集中營養(yǎng)供應花穗生長發(fā)育,可以做到一次性采收,減少了傳統(tǒng)枇杷采收過程中分次拆袋、采果和再次套袋的時間,節(jié)省了采果的勞動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該方法較傳統(tǒng)疏花疏果方法減少了植株花穗的數量,也相應減少了樹體營養(yǎng)損耗,集中供應幼果生長發(fā)育,提高果實商品性,吳萬興等[15]研究了疏花疏果與套袋對枇杷果實生長與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十三至十四年生的“田中”枇杷疏花疏果后,枇杷平均單果重和商品果率顯著增加,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枇杷生產國,枇杷花資源十分豐富。據報道,枇杷花含有綠原酸、類黃酮、胡蘿卜素、熊果酸、齊墩果酸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營養(yǎng)價值高[1],中醫(yī)認為,枇杷性平、味淡,歸肺經,有疏風止咳、通鼻竅、抗氧化、止咳、抗炎、抑菌、保肝護肝、抗腫瘤、抗高血糖、通便和降脂等多種功效,主治虛勞久咳、感冒咳嗽、鼻塞流涕、痰中帶血[16],可用于開發(fā)新型藥物、枇杷相關食品及其他保健品等[1]。我國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常以泡飲、燉菜、煲湯、熬粥等多種方式食用枇杷花[17]。2019年,國家衛(wèi)健委將枇杷花列入新食品原料名錄,推薦的食用量為干品≤8g·d-1[18]。雖然枇杷花營養(yǎng)價值較高,但在枇杷花食品利用開發(fā)上,目前國內產品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上,產業(yè)化程度較低,而且附加值也不高[19]。閆永芳[1]研究了枇杷花主要營養(yǎng)成分、酚類物質及其干燥工藝,結果表明,中期枇杷花茶湯的總酚含量、花茶湯色感官評價均優(yōu)于前期和末期。采用本文報道的枇杷疏花新方法時,建議在枇杷開花中期進行疏花,將比傳統(tǒng)疏花方法得到更多的花蕾進行再加工,不僅能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也能滿足人們對天然食品、保健食品的需求,達到充分利用枇杷花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的附加效益,提高綜合種植效益的目的。
在枇杷2000多年的栽培、觀賞、藥用和食用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體系,鄭文爐[20]把中國枇杷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劃分為西漢時期的萌芽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fā)展階段,唐宋時期的成熟階段,以及至明清以來的繼承和發(fā)展階段,功能也從初期的食用和觀賞、品嘗發(fā)展到藥用功能研究利用、枇杷書畫和詩作等,但這些傳統(tǒng)文化仍然以枇杷植株、葉、花、果實的顏色、大小、藥用價值、軼事趣聞等相關的詩詞歌賦、書畫描述記錄為主。在時下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把傳統(tǒng)以采摘、觀賞為基礎的低層次的旅游文化項目,提升到依托枇杷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內涵的現(xiàn)代枇杷產業(yè)體系,以促進鄉(xiāng)村旅游文化,進一步弘揚中國枇杷文化,發(fā)展傳統(tǒng)枇杷產業(yè)和枇杷文化產業(yè)。而應用本文介紹的枇杷疏花疏果新方法,將傳統(tǒng)每穗枇杷約200g改為500g,而且可以一次性帶葉片整穗采收,整穗包裝,可以增加果穗的美感,對于豐富枇杷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這種“以株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果”的枇杷樹“三定”高效疏花疏果新技術,不但可以達到增收節(jié)支的目的,還可充分利用枇杷花資源,豐富枇杷文化內涵,對推動枇杷產業(yè)振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