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百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廣西 百色 533400;菲律賓黎剎大學研究生院 菲律賓 曼達盧永 1552)
《廣西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要建設高等教育開放合作提升工程,提升“留學廣西”品牌在東盟的影響力,把我區(qū)建成東南亞國家學生來華留學的主要目的地和東盟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基地[1]。2017 年,來自118 個國家約1.4 萬名留學生在廣西學習,其中9465 名留學生來自東盟國家,占廣西總留學生人數的60%,廣西成為全國招收東盟國家留學生最多的省份之一[2]。越來越多的東盟留學生來到廣西地方高校學習,給廣西的地方高校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東盟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上面臨的困難逐漸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其中初級漢語聽力教學就是眾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
由于語言學習的特殊性,“聽”“說”“讀”和“寫”四項基本技能是需要不斷反復練習才能掌握的。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基本條件,聽力作為一種輸入性技能,在學生的語言習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據美國學者Paul Rankon 的統(tǒng)計,人們在社會實踐的語言文字使用中,75%是通過聽說來完成的,其中45%的時間用于“聽”,“說”占30%,“讀”和“寫”分別占16%和9%[4]。因此,東盟國家留學生不僅需要通過閱讀和寫作能力訓練,還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學好中文。
語言的教學只有聽得懂,說得出,才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廣西地方高校東盟國家留學生生活在漢語環(huán)境中,如果聽不懂漢語,不僅提不起學習漢語的興趣,而且會因語言不通導致在生活中處處受限。因此,廣西地方高校在為漢語“零起點”的東盟國家留學生設置課程時都會開設初級漢語聽力課程,每周設置2—4 個課時,但這樣的課程設置對于漢語基礎薄弱、水平低的東盟國家留學生來說遠遠不足。在留學生學習漢語之初,只有接收以聽為主的輸入方式學習漢語,才能開口練習。
中國與東盟各國文化大都屬于漢文化圈,雖文化相近,但由于各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具有其獨特的特點。東盟各國語言包括漢藏語系、印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等,東盟各國語言分屬不同語系,來自東盟各國的留學生自小使用各國語言,熟悉各自的文化,來到廣西地方高校從“零基礎”開始學習漢語,都會受本國語言文化的影響,這些也是東盟國家留學生在學習初級語言聽力課程中的主要難點。
語音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正規(guī)的語言教學都是先學習語音。根據黃伯榮教授和廖旭東教授的分析,漢語語音之所以難,是因為其具有許多與其他語言不同的特點,如:主意界限分明,沒有復輔音、音節(jié)結構形式比較整齊等[5]。對東盟國家留學生來說比較難的有聲母的發(fā)音,如初學漢語的東盟留學生讀“他t ”和“搭d ”的兩個音是一樣的;音變,如變調、輕聲音、兒化等,如學生根據拼音拼出字的讀音,卻不明白“東d ng”“西x”兩個字怎么合成詞語就讀成“d ngxi”。聲調對東盟國家初學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好不容易分清送氣聲母和不送氣聲母的發(fā)音,但是“表bi o”和“飄pi o”卻總讀不對。
東盟國家留學生掌握了語音,懂得根據拼音拼讀漢字后,又遇到語言學習的另外一個要素——詞匯。足夠的詞匯量是留學生聽懂并掌握標準流利漢語的基礎,而漢語的詞匯量大且詞匯構成復雜是留學生詞匯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留學生的詞匯量決定了其在聽力課上的學習質量。
將字、詞語用語法規(guī)則結合起來,就組成了完整的句子。句子包含語音知識和語法知識。語音知識可以通過反復的聽、開口練習來幫助學生學習,而漢語語法抽象性、概括性、穩(wěn)固性和民族性的特點使得東盟國家初級漢語學習者很難掌握漢語句子的正常語序。
不管是語音、詞匯還是句子的學習,初級漢語聽力最終是要讓學生聽懂對話和短文,而初級漢語學習者在聽對話和短文時都會產生畏難情緒,很多留學生在聽對話和短文時會出現頭腦一片空白的情況,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聽、怎么聽重點,如何帶著問題聽答案。在聽對話與短文時,除涉及詞匯和句子,還有對話和短文的語速、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等都會影響留學生對對話和短文的理解。
①根據東盟國家留學生初級漢語學習者的發(fā)音習慣及發(fā)音特點進行針對性地教學。中國人在學習拼音時,為了讓學生能對比掌握相近兩個聲母發(fā)音上的不同或便于同類記憶,教師會按照漢語拼音表進行教學。但在對東盟國家留學生初級漢語學習者進行拼音教學時,教師可以調整教學順序,先教不送氣聲母,如:b、d、g、j 等,讓學生先練習和掌握不送氣聲母的發(fā)音;再教送氣聲母,如:p、t、k、q等;然后才對兩組聲母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兩組聲母的不同,也不易混淆。
②巧用道具、正確示范、鼓勵模仿??梢韵蛄魧W生贈送一面具有中國特色的小鏡子作為禮物,既能拉近師生感情,又能幫助學生利用鏡子練習發(fā)音。教師授課時,除了借助圖片展示正確的發(fā)音位置,采用比較夸張的發(fā)音演示讓學生看到發(fā)音時教師口型的變化,還可以讓學生對著鏡子反復練習,正確模仿學會發(fā)音。
③針對易錯糾音,不嚴苛;各科教師相互配合。在初級語音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降低語音標準,減輕初學者的負擔,總結留學生易錯的發(fā)音和聲調設計針對性的辨音辨調練習,并不斷指導學生跟讀、模仿發(fā)音和復述練習。然而教師不要嚴苛學生的發(fā)音,不要每次學生發(fā)音不對都馬上指出并進行糾正,應允許學生犯錯,鼓勵學生自行糾正錯誤,給學生自行消化的時間和空間。語音的教學需要綜合課、聽力課、口語課等各門課程的老師相互配合,根據自己的課型有所側重才能幫助留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語音知識。
①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學習基本詞,區(qū)分掌握程度。初級漢語聽力的詞匯教學是為后面的對話和短文聽力服務的,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弄明白詞匯的含義,例如在教授名詞、動詞、形容詞時,盡可能借助圖片展示,讓學生明白實物的名稱、動作等。以基本詞匯為主的初級漢語聽力課程,教師主要教授常用詞匯的基本含義,使學生掌握詞匯的基本用法,幫助學生消除在聽力練習中的詞匯障礙。
②詞匯教學循序漸進,在具體語境中學習新詞。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先讓學生聽懂詞匯的發(fā)音,看詞匯的結構,理解詞匯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讀出來,在聽力材料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推斷出含義,或教師使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用法,然后讓學生自己試著使用詞匯造句。
③采用分類記憶、串聯講解、擴展式教學等增大詞匯量。初級漢語聽力詞匯的教學多是獨立的,僅要求東盟國家初級學習者記憶單個詞匯不利于其對詞匯的掌握。在新詞語教學時,教師可以用新詞串聯學過的詞語,既幫助學生記憶與復習,又幫助教師檢測了學生對詞匯的掌握程度。如學習“飛機”時,可以指導學生回想起學習過的同類詞,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具體的詞匯,也明白了詞匯的分類和總稱。學生掌握一些單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后,可以在原來詞匯的基礎上輸入一些未知的語言詞匯信息,組成新的詞匯。
①聽說結合,掌握重點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句子。在初級漢語聽力課中,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用機械復述的方法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匯和語法知識,然后學生用理解或總結復述的方法自己陳述句子中的重點信息,通過循環(huán)練習,學生就能熟悉此類句子,以便在日常生活聽到相似的句子便能明白意思并加與運用。
②把握句子的關鍵信息和細節(jié),根據語境猜測句子內涵。在初級聽力課程的句子教學中,學生在聽長句子時,大量信息涌入其聽覺器官,如何選擇關鍵信息非常重要。教師應教會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聽取關鍵信息,然后通過上下文語境進行猜測,以選出正確答案。
③反復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在句子聽力教學中,一方面可以通過聽、讀、練等方式訓練學生的記憶和重復能力,以達到掌握句子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提供大量的語言材料讓學生課后自行練習,通過反復地輸入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語感。
①聽前先看題,提高預測能力。東盟國家漢語初級留學生在聽力課中是不會在聽前先瀏覽題目,對聽力內容進行預判的。教師也不能只留讀題時間給學生,因為很多學生不知道在這段時間要做什么。教師應先帶著學生看題目,告訴學生看題目中哪些關鍵的信息,對比選項,對聽力內容進行預測。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再讓學生先自己看題,然后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否已掌握聽前準備的方法。
②聽時記住關鍵信息,選出正確答案。漢語聽力放三遍,聽第一遍時學生先泛聽,理解對話或短文大意,熟悉聽力的內容,做簡單題。聽第二遍時學生注意聽細節(jié)及關鍵信息,做出大部分的題目。聽第三遍時學生主要校對答案,重點聽難題。老師幫助學生一步步地選出正確答案,增強信心,在實際的日常交流中,學生就會聽重點而不是糾結于不會的詞匯。
③聽后能復述,理解內容。初級聽力的教學不是幫助學生選出正確答案就結束了,聽后還需要幫助學生鞏固聽到內容,通過復述對話或短文中描述的時間地點人物,理解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訓練學生感知語言材料的主旨。教師課后還可提供相關的聽力材料給學生練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印發(fā)《來華留學生高等教學質量規(guī)范(試行)》,對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廣西地方高校擔任漢語教學的任課教師需注重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特別是初級漢語聽力課程的教師需要不斷總結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聽得懂說得出,提高東盟國家留學生的漢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