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芳 黃華麗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進一步轉型升級,保障高質量開放戰(zhàn)略推進的應用型人才供給嚴重不平衡,結構性就業(yè)矛盾突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由于仍采取傳統(tǒng)的課程理念和模式,與社會環(huán)境和現實需求相脫節(jié)(蔡基剛2005)。英語競賽活動被研究者和教學者歸類為第二課堂,是兼具專業(yè)性、理論性和競技性的交流實踐平臺。雖然大量教學經驗證明,學科競賽能夠驗證學科課堂教學效果、踐行學科課堂學習成果,對課堂教學的開展起到同向、反向補充的有益作用,但是教學者尚未深入挖掘競賽驅動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全新定義和實現路徑。
因此,直面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問題,從競賽驅動視角切入,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價值和策略。依據教育學相關理論,結合近年來湖南省某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類競賽開展情況,從理論角度分析,進一步挖掘競賽驅動大學英語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規(guī)律、行為機制、評價體系,探索賽教融合、以賽促教的價值內涵;從現實角度探討,將競賽與課程改革相結合,設計切實可操作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策略,促進學生發(fā)揮潛力,從而推動公共英語課程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
大學英語主要應用于復雜的工作場域和生活場域,具有專業(yè)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的特征,是當下人們從事國際商務活動所運用的主要語言之一。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國際化人才;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則要重點關注國家對人才需求的目標對接(束定芳2020),更加關注技能應用性。英語學科競賽作為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高校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不可或缺,全員覆蓋、全員參與的競賽教學體系則是其實現的渠道之一(高朝陽2019)。事實上,伴隨著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高校英語教學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包括開放的教學生態(tài)、自主的學習氛圍、合作的求知方式、個性化的教學手段等。英語學科競賽活動可以滿足學生的主客觀需求,為提高其英語學習質量提供途徑。
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強調高校應將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在政策引導、理念認同、實際落實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已得到廣泛共識。2021 年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 年)》,其中一類面向應用型高校,突出該類高校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在此背景下,以競賽促進教學、促進學習、促進實訓的教學模式與策略的探討逐漸豐富,成為各級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關注的教育新課題(王守仁、王海嘯2011)。
競賽驅動指高校結合社會實際需求與學生的實踐學習需求,將大學英語課程的常規(guī)教學與各類英語競賽相互融通,讓學生通過參加與英語相關的技能大賽切實提高語言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實踐能力。在競賽驅動模式下,教師須更新教學理念,突破“灌輸式”“考級式”教學模式的拘囿。英語教學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依托競賽形式把握學生的客觀情況。在競賽驅動的指引下,大學英語教學更加契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不管是聽力、口語、閱讀、寫作中的哪一種技能,英語競賽的存在都能使教學活動更凸顯實踐性、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彰顯學生的知識儲備與語言能力,考驗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使用技巧。因此,日常的英語教學活動不能缺乏層次性和差異性,應具備應用性和實踐性,從而體現英語教學理念的周期性更新,奠定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革新基礎。
全國范圍內多所高校積極開展英語學科相關競賽,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語言競賽。首先,激勵學生參與語言技能競賽活動能夠拓展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正面需求,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其次,英語相關競賽所賦予的同輩學習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運用英語知識的樂趣,同時能夠創(chuàng)造豐富的交流學習平臺,讓其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和學習需求,明確彌補短板的方向。再者,競賽活動還會創(chuàng)造出磨煉心智、鍛造品格的競爭挑戰(zhàn)環(huán)境,使學生積極參與英語競賽活動,能通過勇于參與競爭、勇于挑戰(zhàn)自我的形式,正確了解自身的性格、素質和知識儲備,競賽過程中的成就感或挫敗感能激發(fā)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從而在下一次參與競賽時取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最后,英語類競賽可以直觀地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助于其將課堂所學內容延伸到課外活動中,不僅夯實基礎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還增進對跨文化認知、交際的理解,切實鍛煉語言綜合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首先,競賽活動創(chuàng)造了生生合作互動的平臺。參賽學生準備語言比賽時,會投入時間和同學自主地完成知識整合和能力升級,也會與參賽學員交流和磋商,進行反復學習和實踐,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其次,競賽活動發(fā)起的同時增加了師生交流。無論是教師層面的主動指導建議,還是學生層面的積極發(fā)問,都會加大師生交流頻率。教師不僅能夠針對競賽活動提供專業(yè)性指導和針對性訓練,還可以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為影響、感染和啟迪學生,培養(yǎng)他們形成全面的知識框架和正面的學習態(tài)度,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有助于學校營造協作交流的校園文化,舉辦英語學科競賽活動,促進生生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探討,營造健康向上、開放交流的育人環(huán)境。
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一是可以檢驗教學成果的價值性和教學活動的效率度,即通過競賽的方式,讓教師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便其重新調整教學;二是高校英語教師可以根據英語競賽事項了解英語語言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從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知識結構,使大學英語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未來職業(yè)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為了促進大學生英語實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必須從課程目標、課程定位、體系重構、評價改進、管理優(yōu)化等維度出發(fā),構建引入英語技能競賽后的全方位策略體系。
以競賽驅動英語教學,要充分結合其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政策,以保障從頂層設計出發(fā)完善教學實踐策略。英語課程建設與改革關系到創(chuàng)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成果。一是明確大學英語課程目標。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總體而言有兩大目標:首先,通過基礎英語課程的學習和校級競賽的考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其次,通過ESP 課程的學習、綜合競賽等方式,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層次英語知識的需求,提高其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開闊視野,為其深度個性化發(fā)展奠定初步的連接基礎。二是把握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的原則。首先,具備基礎知識框架;其次,兼?zhèn)鋵嶋H應用能力,滿足新時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對英語技能擁有者的要求。
更好地制訂契合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競賽驅動教學模式,能夠使策略制訂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語言應用技能要求相契合,使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更具可操作性。首先,充分調研高校差異化的競賽驅動需求,確立具有狹義的專業(yè)應用能力培養(yǎng)特色、廣義的高校語言教育實用性培養(yǎng)特色。其次,構建階梯型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機制,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形成進階型的競賽驅動機制,涵蓋通用英語向專業(yè)英語的轉型,涵蓋口語、演講、辯論、翻譯、寫作、閱讀等方面,設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競賽內容和規(guī)則。
依據競賽類型和考查要求,設計課程教學體系。一是在教學內容上,英語競賽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寫作、閱讀、口語、演講、跨文化交際等,不同類型的比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教學方法。通過對競賽內容的提煉,對競賽中考查的典型英語語言技能模塊進行挖掘分析、分組合并,將競賽內容提煉轉化,對照競賽標準修改不斷調整傳統(tǒng)的教學大綱。二是在課程體系上,以競賽為“坐標”,構建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開設更加多元的公共課程,模擬實際運用場景,在提升英語運用能力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應對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公共英語的開放性、實用性和專業(yè)性。三是在教學方法上,以比賽為契機,運用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如播放比賽視頻、模擬比賽場景、開展小組合作、鼓勵互評等,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模式,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直觀感受競爭氛圍和要求,激發(fā)自主學習的欲望。
第一,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的差異化、重點化管理。其一,建立分層遴選機制,實現競賽驅動下英語技能拔尖人才的遴選培養(yǎng),實現個性化的課程管理。在協調院系、尊重學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依照學生的專業(yè)特色、興趣愛好、英語水平,進行適當的分層遴選,形成校級選拔人人參與、尖子向上努力的梯隊格局,形成互相競賽、互相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其二,協調競賽與其他教學活動的關系。課程改革的目的在于“以學生為中心”,讓每一位學生都受益。
第二,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的雙師教學制度。建立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的特殊師資隊伍,依照競賽的綜合性、多元化要求,加強公共英語教師、院系專業(yè)教師、企業(yè)導師三方的合作,使其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特長。通過競賽,將英語與實踐素養(yǎng)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實現綜合發(fā)展。
第三,高校大學英語競賽驅動教學的評價體系,建立學分轉化制度。應用型本科院校競賽驅動下的課程改革可以建立學分銀行、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參與程度與競賽結果并重,更加注重學生的課程參與和素質提升。高校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競賽,將競賽成果轉化為學分或成績,建立競賽成果激勵機制。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積極開展以競賽為驅動的課程改革,一方面,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語言實踐和鍛煉的平臺,激發(fā)其參與英語知識學習與技能鍛煉的熱情,活躍高校英語學習氛圍,打破僵化不變的英語教學形態(tài),構筑起高校英語技能自主驅動、高質高效的教學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學融入競賽模式,能夠實現競賽驅動下的教學創(chuàng)新,直接調動并培養(yǎng)大學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力,推動其將學術活動和競賽培訓結合起來,打造高質量“雙師型”團隊。近年來,各大高校積極開展涵蓋全國大學生英語寫作、閱讀和演講等技能競賽,對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有了嶄新的認識,重點把握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一線教學者要充分認識到以技能競賽為驅動的英語教學價值意蘊,并在實踐中總結創(chuàng)新競賽驅動的具體策略,認識到促進英語應用能力發(fā)展的目標任重道遠,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