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平
隨著素質(zhì)教育理念在小學階段的深入開展,立德樹人成為當前小學各學科教育的重點探討話題。學生的品德發(fā)展是當前社會重點關(guān)注的內(nèi)容,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chǔ)學科,必須強化課程的德育滲透理念,以達到優(yōu)化課堂、傳遞積極正面價值觀的目的。從目前我國語文教育的狀況來看,德育滲透的成效并不盡如人意,而且教師對德育滲透的途徑還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與提高。為此,教師要積極思考、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德育的滲透方式,尋找有針對性的教學實施方案,充分發(fā)揮德育的內(nèi)在價值,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得到全面的學習。同時,要重視對教學的延展,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拓寬知識的途徑,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得到積極、正面的指導,從而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滲透德育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小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人生價值觀都處于塑造的關(guān)鍵階段,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覺性比較強,如果不能通過德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將來德育就會事倍功半。由此可見,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內(nèi)容涉及愛國、誠信、友愛等諸多方面,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為德育滲透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所以,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德育是十分必要和切實可行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因此,語文是貫穿小學、中學和大學的一門基礎(chǔ)課程,在學生的成長和思想觀念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應該對新課程改革進行深入的探討,堅持“以文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行深入的探究。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和傳統(tǒng)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使每個中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學語文不僅承擔著教授學生文化知識的任務,更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文以載道的精神,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必須強調(diào)語文閱讀教育的傳承作用,滲透德育,提高教育的整體素質(zhì),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zhì)。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其思想意識以及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學生好的品德還是差的品德都已經(jīng)在其腦海中有了烙印。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較為廣泛的方式,也是正面能力在學生頭腦中進行輸入的過程。高年級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能夠獲取有效的信息,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體系,實現(xiàn)在知識依托下由量變到質(zhì)變,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變化。將德育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能夠借助閱讀中的文字來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活動。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文本閱讀,并且要從多個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文本中的內(nèi)容。在高年級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讓學生糾正思想意識中有誤的一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從而客觀積極地認識世界。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字詞是一篇文章的基石,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對詞匯的解析,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當然,在這里,字詞一般都是有意義的,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通過思想和情感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德育。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引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集中精力分析。在這節(jié)課里,“和”字的含義豐富,從字面上來看,“和”是“和睦共存”的意思,象征著廉頗與藺相如的和睦。但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這個“和”字,卻是兩個人從和平到爭吵,再到和解的過程。藺相如的勇敢、睿智、不畏強權(quán)、顧全大局的政治眼光的確值得稱贊,但藺相如的心胸開闊以及勇于認錯的勇氣,都是因為愛國之心,符合“和”的主題。所以,教師在引導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和”字進行解析的同時,也可以借助于藺相如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情感的閱讀,使學生的思想、心靈得到啟迪,或者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培養(yǎng),為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單讀、分角色讀等,但要在朗讀中滲透德育,教師要注意的是學生在朗讀時的情感表達。德育有別于其他的知識教育,使學生走進人的心里,從而保證德育的效果。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為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例如,在學習《七律·長征》的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朗誦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紅軍的樂觀精神,使精神烙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成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的支柱,使學生成為一個勇敢、樂觀的人。教師在給學生朗誦詩歌前,要進行必要的解釋,使學生能夠理解詩歌的整體意思,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中的情感。否則,學生在沒有理解意思時,很難通過朗誦來正確地理解文中的思想。
教材中的有趣或感人的故事,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來說,一個故事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有趣的角色,更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所以,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給學生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通過對故事的細節(jié)進行細致的分析,對學生的德育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德育。例如,在學習《窮人》一節(jié)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細致的剖析,并用一段簡短的戲劇表演,使整個故事以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將自己帶入一個與故事有關(guān)的場景中,對故事的理解變得更加透徹,也可以讓學生對故事中的角色有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后面的劇情,桑娜帶著死去鄰居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她緊張地等待著自己的丈夫回來,作好了被丈夫訓斥的準備。這個故事完美地詮釋桑娜和丈夫?qū)幵缸约撼钥?也要幫助別人,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通過對這些情感的剖析,再加上對桑娜緊張情緒的描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的章節(jié)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但學生的閱歷還不夠豐富,有些文章的內(nèi)容是學生從未見過的,也是聞所未聞的。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因為其內(nèi)容簡練,要對其內(nèi)涵、意境等進行深入研究,必須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比如,陸游的《示兒》,因這是一首古詩,所以學生并不知道來歷,雖然可以用直譯的方式來理解它的意思,但卻無法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濃濃的憂國憂民之情,教師很難利用這個機會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很難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示兒》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深入的剖析,讓學生了解到作者經(jīng)歷南宋戰(zhàn)爭的苦難,生活的艱辛,甚至在彌留之際,還在想著南宋的大軍能夠平定中原,收復失地,給百姓一個安定的生活。在理解文中背景之后,學生往往不需要教師多說什么,就能深刻地體會到這首詩中蘊含的濃濃的憂國憂民之情,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科書所含的知識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師要進一步發(fā)掘教材之外的豐富素材,把其當作一種德育的資源。首先,介紹作者生平,發(fā)揮德育作用,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要適當?shù)貙⒆髡叩纳?、重要事件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為人、行為方式,從而加深對文章的印象,促進德育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魯迅在童年時代認識一個叫作閏土的年輕人,兩個人的年齡差不多,閏土告訴作者很多關(guān)于捕魚、撿貝殼、看瓜田、刺猬等有趣的事情,但在短暫的接觸之后,被迫離開了,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面了。作者以此生活經(jīng)歷為佐證:“魯迅先生生活在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農(nóng)民生活在封建政權(quán)的壓迫剝削、愚弄、毒害的環(huán)境下。魯迅先生是那個壓抑黑暗的時代里的一把明燈,回到家鄉(xiāng)后,一切都變了,回憶起往事,寫下了這本有趣但又帶著幾分傷感的小說?!蓖高^對魯迅的深入理解,使學生清楚地理解魯迅和閏土的友情,從而使德育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德育要素,使學生在讀書中獲得知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全,從而成為一個高素質(zhì)、高能力的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
新課標提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探究課堂內(nèi)容。應用到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以及文本分析理解中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在與其他學生的合作中學會處理人際關(guān)系,學會相互幫助相互關(guān)心,從而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掌握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學會全方面地看待問題。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展開閱讀。這篇課文以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為例來表達少年周恩來胸懷報國志向,贊揚其高度愛國主義的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合作中深入閱讀和理解文本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探索文本的閱讀方法。學生在小組內(nèi)可以提出不同的閱讀意見,然后在共同商討的基礎(chǔ)上來進行合作閱讀。如某小組將這篇課文改編成為一個小話劇,學生通過收集相關(guān)資料以及共同創(chuàng)作將文本中的小故事以生動的表演方式展現(xiàn)出來。在這樣的獨特閱讀中,學生會集思廣益,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共同協(xié)作中將文本中的愛國情懷充分展現(xiàn)出來。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體會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讓學生會與他人如何相處與合作,學生能夠?qū)W會在同學之間進行相互關(guān)心相互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深入地理解閱讀中的蘊含的德育內(nèi)容。而其他小組的學生也能在欣賞不同小組的閱讀中學會全面看待問題,健全思維方式,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
德育不能僅僅是一種說教,也不能僅僅是一種價值觀的灌輸,應以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共鳴和認同為基礎(chǔ)。部分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不盡合理,因而所取得的成效不盡如人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做一些情景創(chuàng)造的嘗試。通過特定情景的創(chuàng)造,能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主題,從而形成整體的學習感覺,并使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更加豐富。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結(jié)合文章所論述的內(nèi)容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德育更好地滲透到課堂中,使學生得到積極的指導,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塑造。例如,教師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與其只講一點,倒不如通過情景營造,讓學生逐漸進入圓明園的環(huán)境,使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這樣做的效果會更加顯著。在教室里,教師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英法聯(lián)軍侵略中國的照片,并配有圓明園被摧毀前后的對比照片。教師在看這幅畫之后,可以提問:“看了這幅畫,有沒有感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有的學生說:“圓明園在被摧毀之前,是一座宏偉的建筑,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英法聯(lián)軍摧毀了?!蓖ㄟ^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國家情感,而作為小學生,必須要努力地學習科學和文化。這種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積極的價值觀,使德育與課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同時又能給學生以積極的激勵,這就是在語文課堂中實施德育更加恰當?shù)耐緩健?/p>
教育和生活緊密相連。為了讓小學德育回歸到日常生活,實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需要圍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充分挖掘教材和閱讀的道德內(nèi)涵,既要把科學知識當作道德的載體,又要把德、智、體、美、勞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只有這樣,引導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小學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主要是針對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行的,旨在通過觀察、思考等方式,使學生掌握有關(guān)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既要讓學生認識世界,又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要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與社會生活,就必須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以知識為基礎(chǔ)的德育,把德育與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求知欲,實現(xiàn)語文閱讀知識的德育。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與思索,從而得到心靈的滋養(yǎng)與洗滌,有助于培養(yǎng)真、善、美的品質(zhì)。
在立德樹人的環(huán)境下,學校越來越注重德育,德育的方法也越來越多。結(jié)合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實踐,探討在立德樹人的環(huán)境下,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德育的一條新的途徑。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字詞、朗讀、人物、故事和背景知識來進行德育。同時,在實施閱讀實踐性教育的同時,要對其進行總結(jié)與反思,探討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適當?shù)拇胧?達到提高德育滲透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