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行知 史爭光
摘 要:城市中的社會生活質量取決于多方面,如果城市中存在水域,便有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當一個空間臨水而建,它不僅能成為一個休閑景點,而且能夠解決一定程度的健康問題并刺激社會交際。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高速發(fā)展伴隨著大量環(huán)境問題的產生,而濱水慢行空間作為城市慢行交通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減少社會資源損耗、顯著改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對于城市慢行系統(tǒng)的研究,能有效指導城市濱水空間的設計,解決一定環(huán)境問題,促進濱水空間與周邊環(huán)境良性發(fā)展。
本文采用文獻閱讀法對城市慢行系統(tǒng)進行分析,提取其中的指導原則與設計原則,進行分類討論分析。針對不同河岸空間類型給予相應的設計原則,據(jù)城市濱水空間的不同類型調整設計手法,以不同類型的案例分析為支撐,討論濱水慢行系統(tǒng)的設計導則。? ? ? ? ? ? ? ? ? ? ? ? ? ? ? ? ? ? ? ? 關鍵詞:濱水慢行系統(tǒng);設計方法;案例研究;濱水空間
1 緒論
1.1研究背景
全球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正在引起城市沖突,對生態(tài)和社會安全、健康和福祉產生重大影響。最近關于城市濱水區(qū)發(fā)展的國際實踐表明,城市濱水區(qū)可以幫助恢復和提高城市活力,改善環(huán)境,重塑城市的特征和形象。與普通城區(qū)不同,城市水岸在發(fā)展重點景觀、公共空間、功能組合以及地方分享和共同生產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探索濱水慢行系統(tǒng)的設計準則可以進一步使設計系統(tǒng)化,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城市邊界,實現(xiàn)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2研究目的
通過對國內外現(xiàn)行濱水空間設計導則以及城市慢行系統(tǒng)設計導則的分析與研究,討論濱水區(qū)域的基本空間形態(tài)如何與慢行系統(tǒng)相結合。通過案例分析,總結濱水慢行空間的設計手法,形成相關設計導則,提升設計效率。
1.3研究意義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空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體水平的重要內容和途徑[1]。二十一世紀新二十年以來,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相關領域已經有了眾多理論研究,但是在城市濱水空間方面的研究仍然值得繼續(xù)挖掘。通過對濱水空間的相關研究,首先希望尋求一套基本的對于濱水區(qū)域慢行系統(tǒng)通用的設計導則,使其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其次論文基于已建成的城市濱水空間的相關案例分析,明確其對應的設計手法,具有一定設計實踐指導意義。
2相關概念研究
2.1濱水空間
濱水空間(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 是指毗鄰河流、湖泊或海洋的土地或建筑物,即毗鄰水體的城鎮(zhèn)的一部分。 碼頭可分為河流、湖泊和水岸,這取決于鄰近水體的性質。 一般來說,城市濱水區(qū)是 “一個城市中水陸相連的特定區(qū)域的總稱”,通常由三部分組成:水、濱水區(qū)和土地[2]。
2.2慢行空間
慢行空間的概念并非時下的新概念,而是可以追溯到最早的道路歷史。城市中主要由慢行交通工具使用的空間,如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可以被稱為慢行空間。
慢行空間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乘客使用的區(qū)域和非乘客使用的區(qū)域。行人和騎自行車的慢速空間通常是為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設計和建造的,包括自行車道、人行道、通道、地鐵和非機動車人行橫道;而非乘客的慢速空間通常是用于休閑、鍛煉、娛樂和商業(yè)目的的區(qū)域,如森林游泳池、水路和商業(yè)街。由于慢行空間有著區(qū)別于一般道路空間的交通功能以外的游憩、休閑、交往等復合型功能,所以在這里將其歸類為一種空間類型進行研究[3]。
2.3濱水慢行空間
本文所指的濱水慢行空間是指在城市濱水區(qū)域范圍內,沿著水系橫向或縱向形成的濱水道路、綠道、廣場與親水平臺,并且擁有配套慢行設施,可以讓使用者享受慢行活動與其他休閑活動的空間。
城市濱水慢行空間結合了濱水空間與慢行空間概念的相關特點,成為能夠包容通過、游玩、休憩、社會交往等多項功能,同時承載濱水空間相關職能,具有一定防洪、蓄水功能性的綜合空間。時下所設計的濱水慢行空間,是自然系統(tǒng)與人工系統(tǒng)結合融洽的空間,具有公共性、開放性與包容性等特征。濱水慢行空間作為城市濱水空間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是衡量一個城市質量的一項指標,其在一定方面影響著附近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質量與人際交往。
3不同濱水空間的設計方法
3.1垂直于河流的慢行空間
垂直于河流的慢行空間主要負責引導人群逐步進入濱水空間,人行步道、公共交通道與濱水綠道共同構成了引導系統(tǒng),在確保步行安全的前提下引導人流,同時強調濱水區(qū)域作為公共空間的屬性。
在設計垂直于河流的濱水慢行空間時,應當注重將人行步道與公共交通道延伸至水域、公園與其他自然系統(tǒng),保證將城市網絡與濱水空間與景觀的自然形式連接起來。每122—183米設置一處垂直連接,保證其通達性,能夠連接主要景點或者是具有其他公共用途。在設計時應當首先注意垂直方向的慢行道應當比二級街道系統(tǒng)的連接更加寬闊,以便足夠容納行人與騎行者和綠色蓄水設施。為了適合于慢行街道的運作模式,除了滿足除機動車出行以外的大部分出行方式,應盡可能減少連接人行道的斜坡、避免將服務入口設置在垂直方向的慢行道路上,并且在慢行道路周邊應設置零售商店、餐館、咖啡館等公共設施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慢行道路中的行道樹、路緣與照明設施等均應該滿足市政標準與規(guī)范。
對于濱水綠道的設計應做到滿足基本安全與市政規(guī)范的前提下不同于公共道路,突出其自然屬性而非公共屬性。濱水綠道可以作為通向幽靜景點的路徑,使道路具有地面層功能,提供連接人行道的街道斜坡,方便各種行動能力的使用者,努力吸引公眾進入,并安裝可移動護柱以防機動車進入。設計者在以上前提下應該對行道樹與照明設施進行設計,使之與濱水綠道有所關聯(lián),確??聪蚓包c與水域的視野不受樹與路燈等裝置的阻擋。
3.2平行于河流的慢行空間
濱水步道環(huán)境首先應確保步行者在行走時感到舒適。影響舒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步道的物質環(huán)境, 也有文化和藝術的氛圍, 還有沿途的景觀和人們的活動等[4]。與河流平行的慢性空間主要包含濱水散步道、休閑道與景觀車道,它們適用于不同使用者,分別為步行人群、跑步或騎行人群與機動車。平行于河流的慢行空間將街區(qū)與場地與河流相連接,提供了新的公共通道,將河流納入公共空間,拓寬了城市中人們的視野。
濱水散步道適用于步行者,相較一般道路而言更加具有步行性,其為使用者提供了觀賞河流的機會,同時自身又與河流組成新的風景。在設計濱水散步道時要注意使用高質量地鋪(如石質鋪面),注重地鋪的顏色,暖色鋪面在冬季應看起來更加溫暖,冷色鋪面在夏季應看起來更加涼爽。在散步道臨水的一面栽植行道樹,保持4.6米內栽植一棵;在非臨水的一面可以提供具有公共性質的設施。
濱水休閑道適用于跑步者與騎行者,相較于步行道應突出其休閑屬性。一般而言,休閑道兩旁應種植落葉樹,夏日提供遮蔭,冬日提供陽光;栽種時避免均勻栽種,保持密度不同成叢栽種。道路鋪面應采用瀝青或碎石鋪面優(yōu)化騎行與跑步體驗,豐富場所易讀性,讓公共空間網絡能被人們所掌握 。
景觀車道是位于濱水沿線的公路與停車道,主要位于景觀區(qū),坐擁河流與其他景觀。景觀車道作為與城市道路連接的主要道路,途中風景提升了駕車體驗,在設計時使用高質量材料改造景觀車道,包括標志、護欄、植物等其他元素的綜合設計[5]。
3.3其他濱水慢行空間
3.3.1親水平臺
當兩條或以上濱水慢行道路交匯處便形成了親水平臺,作為區(qū)別于道路的存在,親水平臺為濱水活動提供場所和通往岸邊的道路,并作為公共空間吸引人們進行各種濱水活動。在現(xiàn)行規(guī)范下,如果岸邊2米內的水深大于0.70米,欄桿必須大于1.05米;如果岸邊2米內的水深小于0.7米或只有0.30至0.50米,欄桿可以達到0.45米。欄桿的岸邊形式可以用于觀賞和娛樂,也有一定的安全保護功能。
3.3.2大型濱水場地
隨著工業(yè)區(qū)逐漸從濱水區(qū)轉向別處,城市中不僅出現(xiàn)大量荒廢的街道與棕地,大型濱水場地也隨之增多,這些承載著城市歷史記憶的場地使得連接內陸街區(qū)與河流的街道網絡得以重建。對于大型濱水場地總體規(guī)劃的更新需要在設計過程和實施過程中采用創(chuàng)新策略,以支持生態(tài)功能、解決水文和水力現(xiàn)實問題,而不是取代鄰近河流的社區(qū)。在設計中應該使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將數(shù)據(jù)在標尺上繪制并形成線性參照,由此獲得根據(jù)河流數(shù)據(jù)集所創(chuàng)建的標尺。該方法能夠使工程、風景園林和規(guī)劃之間產生真正的跨學科進程,并且可以快速識別沿河的視覺模型。如借助該標尺系統(tǒng),能夠輕易了解公園需求和環(huán)境負擔的重疊處,或者洪水風險和住房問題共同發(fā)生的地點。
4實例淺析
4.1衢州鹿鳴公園
衢州鹿鳴公園位于衢州新區(qū)核心地段,在石梁河西岸沿岸而建,是一座具有綜合功能的濱水公園。項目原址地貌復雜,高處有紅砂巖丘陵,地處有河灘沙洲,在設計時,該公園展現(xiàn)了以下三處設計理念:
(1) 保留當?shù)氐木坝^原則,將紅砂巖體、植被(包括雜草和灌木)、農業(yè)景觀、水系、驛站、亭子和灌溉結構作為有價值的、完整的景觀原則,應保持原樣,作為項目的基礎。
(2)引入本地或生產性植被的城市田園,具有生產性和多樣性。在高位紅砂巖景觀的農田和低位洪泛區(qū)的肥沃土壤上種植生產性作物,如春季的油菜籽、夏季的向日葵、秋冬的蕎麥,以及四季都需要低維護的野菊花,為作物創(chuàng)造一個高產、美麗、多樣的基礎。為各種類型的城市生活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包括瑜伽和健身課程、婚禮攝影、時裝表演和日常休閑活動等,讓景觀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景觀激活城市的活力。
(3) 可持續(xù)的親水設計。把水當作朋友,包括河上的吊桿、橋梁和親水平臺,整個公園的邊緣沒有混凝土池塘,所有原來的和在建的混凝土池塘都被加高和拆除。同時,自然排水系統(tǒng)被保留下來,并建造了一系列的生態(tài)水庫,以保留雨水并滋養(yǎng)土壤。衢州鹿鳴公園對文化遺產的再設計給予了高度的尊重,而且針對紅砂巖得到了保護并在精致的設計框架之下更加具有觀賞性,自然水系統(tǒng)的過程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節(jié)約了工程造價。
4.2南京牛首山公園
南京牛首山文化公園的修建是為了集中展示和保護牛首山具有百年歷史的佛教圣地,設計師的任務是設計景觀、廣場以及中心公共領域的連接通道,為游客建立一種寧靜的迎接方式,為該區(qū)的發(fā)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公園的入口花園沿著一系列連接良好的、帶有綠化的道路逐一展現(xiàn),并提供眾多步行者和騎行者優(yōu)先的道路。公園中利用場地特性營造多處雨水花園,被用來管理和過濾來自公園散步道的雨水徑流,同時緩和硬景觀和自然元素之間的過渡。觀景臺、亭臺和休息點巧妙地嵌入自然背景中,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視覺和環(huán)境影響,為子孫后代保護景觀。景觀結構和植物在游客花園和游客禁入的山上圣地之間建立了一條不可見的界線,以保護牛首山佛教文化,這種分區(qū)為每年前往牛首山的成千上萬的游客提供了更加深刻真實的禪意體驗。南京氣候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沛,為大量植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公園內,竹、松樹和花樹在牛首山地區(qū)繁殖生長。景觀建筑利用這種豐富的資源——保護和再造當?shù)氐闹脖唬⑼ㄟ^季節(jié)性開花的地被植物來為公園內部引入不同的顏色。
5結論
濱水空間的規(guī)劃應該考慮地區(qū)的發(fā)展模式、自然與歷史文化、公共交通與休閑教育等多項屬性,在設計時應注重濱水道路的彈性與生態(tài)有機結合。本文所研究的濱水慢行系統(tǒng)設計方法與導則旨在研究不同河流慢行空間的設計原則,為跨學科工作團隊與使用者建立一定的框架,制定一套基礎化的設計原則,提升設計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呂志鵬.世界城市濱水區(qū)開發(fā)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經驗[J].城市規(guī)劃,2001(07):41-46.
[2]李秉宇.基于活力提升的重慶濱水區(qū)公共空間規(guī)劃研究[D].重慶大學,2010.
[3]陳琳,奚雪松.美國慢行道系統(tǒng)評述及啟示[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0,25(04):50-55+91.
[4] 托爾比約恩·安德森. 濱水慢行系統(tǒng)[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09):5-12.
[5] 馮悅.基于可步行性體驗的濱水慢行空間設計——以新加坡圣淘沙跨海步行道為例[J].裝飾,2017(0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