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廷,金菲,夏文穎,倪芳,陸燕飛(.東??h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連云港222322;2.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學部,南京20029;3.國家醫(yī)學檢驗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南京20029)
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是一種革蘭陽性球菌,觸酶陰性、兼性厭氧,1993年首次在傷口中分離得到[1]。該菌最初被認為是人和動物皮膚的正常定植菌,尤其是在下肢皮膚[2]。目前認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是人類少見的機會性感染病原菌,且對人體具有潛在致病性[3]。該菌引起的臨床感染少見,主要引起糖尿病等患有基礎疾病及免疫力低下患者下肢及足部的化膿性感染,也可引起軟組織膿腫、蜂窩織炎、感染性心內膜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癥等嚴重感染[1-4]。由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引起的軟組織感染部位包括下肢、足部、乳腺、胸部、肩部等,背部膿腫尚未見報道[4]。2021年5月,從1例高血壓患者背部膿腫中分離出純培養(yǎng)的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報道如下。
患者男,65歲,因背部局部出現一包塊,伴紅腫、疼痛,于當地衛(wèi)生院行抗炎治療(具體藥物不詳),10余天后紅腫未見明顯緩解,自覺紅腫疼痛漸加重,遂于2021年5月31日在江蘇省東??h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門診擬“背部膿腫”收治入院?;颊呒韧哐獕翰∈?0年,血壓控制良好。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6 ℃,脈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28/71 mmHg;??茩z查:背部包塊,伴紅腫,大小約3 cm×3 cm,中間稍隆起,有壓痛,輕微波動感,邊界清,活動差,無異常搏動;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 6.1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4.1%,血紅蛋白 133 g/L,D-二聚體3.44 mg/L,空腹血糖 5.81 mmol/L。患者于入院當天局部麻醉下行“背部膿腫切開引流術”,患處皮膚表面消毒后,切開表面皮膚,見有較多膿液,取深部膿液送微生物實驗室檢查,清除膿胎及壞死組織,術后予以頭孢唑肟鈉抗感染。6月4日膿液培養(yǎng)提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根據藥敏結果,繼續(xù)原抗菌藥物治療方案。6月6日患者背部切口愈合尚可,無明顯膿液,輔料干燥,予以出院。
2.1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 膿液送至微生物實驗室后立即接種于血瓊脂平板及巧克力平板,同時進行需氧及厭氧培養(yǎng),需氧培養(yǎng)置于5% CO2培養(yǎng)箱,厭氧培養(yǎng)置于厭氧袋中。35 ℃需氧及厭氧培養(yǎng)48 h后血平板均見圓形、細小、半透明似露珠、輕微α溶血的菌落,見圖1A。菌落革蘭染色鏡檢見革蘭陽性球菌,成雙、成團或四聯排列,大小不等,較葡萄球菌稍大,見圖1B。
注:A,血平板需氧培養(yǎng)48 h后菌落形態(tài);B,菌落涂片革蘭染色油鏡(×1 000)。
該菌使用鄭州安圖生物公司全自動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Autof ms1000鑒定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Helcococcuskunzii,得分9.705),使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GP卡鑒定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Helcococcuskunzii,鑒定率94%,生物編碼:020112300111020)。該菌進一步送至南京擎科生物有限公司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使用16S rDNA基因測序,引物序列: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反應條件:98 ℃變性10 s,55 ℃退火10 s,72 ℃延伸10 s,循環(huán)35次。采用ABI 3730測序儀進行檢測,測序結果經BLAST比對后,與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GenBank登錄號:MW391555.1)99.86%同源。
2.2藥敏試驗 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無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的藥敏試驗方法及折點判讀,參考鏈球菌藥敏方法,采用5%綿羊血MHA培養(yǎng)基,使用E-test法對菌株進行藥敏試驗,48 h后觀察結果,各藥物最低抑菌濃度(MIC)值分別為:青霉素0.012 μg/mL,氨芐西林0.064 μg/mL,紅霉素>256 μg/mL,克林霉素>256 μg/mL,頭孢曲松0.125 μg/mL,萬古霉素0.38 μg/mL,利奈唑胺2 μg/mL,亞胺培南0.16 μg/mL。
本例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引起高血壓患者的背部膿腫,此感染部位尚未見報道,且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單菌感染,再一次證實了該菌的致病性及易感人群。因此,當臨床分離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時,應引起重視并考慮其致病性。目前,有關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致病機制的研究不多,其特殊的N端結構及染色體中的甲基化酶基因erm(47)可能與之相關[4-5]。
創(chuàng)傷球菌在表型及生化特征上與氣球菌相近,臨床應注意鑒別,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在厭氧環(huán)境中生長良好、α-溶血不明顯、不分解蔗糖、菊糖、棉子糖和甘露醇等碳水化合物,不水解膽汁七葉苷、不產生β-半乳糖苷酶、對紅霉素多耐藥,而綠色氣球菌則相反[1,3]。自動化鑒定儀器中,API 20 Strep鑒定系統不可靠,易將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錯誤鑒定為綠色氣球菌,Vitek 2 Compact及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飛行時間質譜儀可準確鑒定該菌[3,6-7]。本例亦是通過上述兩種儀器準確鑒定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并經16S rDNA確認。
創(chuàng)傷球菌的體外藥敏試驗數據缺乏,CLSI無相應折點判讀標準。Vergne等[8]參考歐洲抗菌藥敏試驗委員會(EUCAST)草綠色鏈球菌折點,利用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了39株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對18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發(fā)現該菌對β-內酰胺類藥物、萬古霉素、利奈唑胺、達托霉素、替考拉寧敏感性最高,對紅霉素耐藥率最高、其次為克林霉素,并建議β-內酰胺類藥物尤其是青霉素可作為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本例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對紅霉素及克林霉素的MIC值均高于256 μg/mL,對其余藥物MIC值均較低,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目前,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感染的臨床治療以β-內酰胺類藥物及萬古霉素為主,甲硝唑和利福平也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報道[4]。除藥物治療外,外科清創(chuàng)引流是快速有效清除病原體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在處理創(chuàng)傷球菌引起的局部感染時[9]。本例患者先行抗炎治療效果不佳,后通過膿腫切開引流術,迅速改善了預后。
綜上,孔茲創(chuàng)傷球菌是人類少見的潛在致病性微生物,臨床應引起重視,微生物檢驗人員應提高對該菌的認識,快速準確地鑒定病原菌對后期抗感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