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尼雅遺址95MNI號墓地M3與M8出土紡織品特征分析
        ——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文物為例

        2023-07-30 06:12:32尚玉平歐陽盼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尼雅西域中原

        南 希 尚玉平 歐陽盼 周 華

        1.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北京 10003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3.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8; 4.北京聯(lián)合大學 應用文理學院,北京 100191

        尼雅遺址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南部邊緣。該遺址是西漢精絕國遺址,也是古絲綢之路南端商業(yè)中心。在古代,駱駝商隊會經(jīng)過這里,將貨物送往中亞地區(qū),因此,尼雅遺址也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流。關于“尼雅”早在《漢書·西域記》當中就有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睆漠敃r的記載來看,尼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在此設驛站,有重要將領看守。

        尼雅遺址在1901年被英國人斯坦因發(fā)現(xiàn),他于1901至1931年先后四次來此處勘探,并盜走遺址中的大量珍貴文物。在這之后,美國人亨廷頓、日本人橘瑞超等先后對其進行了發(fā)掘[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也對尼雅遺址進行了數(shù)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其中以1989年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與日本凈土宗僧侶小島康譽等聯(lián)合組成的中日聯(lián)合考察隊發(fā)掘最為重要,取得了重要成果。

        尼雅遺址地處沙漠地帶,氣候環(huán)境干旱少雨,曾長期是中西商業(yè)、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區(qū)之一。在這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背景下,尼雅遺址的墓葬出土了許多保存較好且風格多樣的歷史文物。其中,紋飾多樣、形制精美的紡織品文物種類豐富、數(shù)量眾多,織物面料中漢錦最為突出。尼雅M3、M8兩座墓葬的等級最高,因此出土的紡織品種類多,漢錦也十分豐富,例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千秋萬代宜子孫”錦、“安樂如意長壽無極”錦、茱萸回紋錦等精美的經(jīng)錦織物,都屬于制作工藝水平較高的漢錦織物。在我國同類出土紡織品中,尼雅遺址出土的紡織品文物特色鮮明,保存相對較好,研究價值高。

        目前,針對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的研究主要包括織造工藝、紋樣圖案等方面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夏鼐、胡厚宣、武敏、賈應逸等多位專家就整理了紡織品樣品,梳理起源、分類研究、分析工藝,為之后學者研究奠定基礎。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隨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出世和考古學、紡織學等科學研究的進步,對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的研究也逐漸增多。趙豐、于志勇、樓婷、張愛丹、鄺楊華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紡織品上的紋樣圖案進行分析,針對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等進行的研究也開始具體化。王晨針對織造技藝與織物特點做過大量總結與研究工作。另外,涉及中國紡織品紋樣研究相關文章與出版物中,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的紋樣圖案被用作舉例展示??萍挤治龇矫?目前新疆其他漢晉時期遺址出土紡織品研究較為豐富,例如營盤遺址、小河墓葬、山普拉墓地等,因埋藏環(huán)境較為相似,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科技分析提供了參考。

        本文以95MNI號墓地M3與M8出土的部分紡織品為研究對象,對其服飾形制、面料種類、織物結構、纖維材質(zhì)等方面進行特征分析,從而探究漢晉時期中原與西域的聯(lián)系。

        一、95MNI號墓地M3、M8墓葬概況

        95MNI號墓地位于遺址北部,距離佛塔北約5.2 km處。95MNI號墓地一共清理出木棺8具,按照木棺形制分為兩類:一類是矩形箱式木棺墓,共3座(M3、M4、M8),隨葬品數(shù)量大,種類多;一類是呈獨木舟形的船棺墓,共5座(M1、M2、M5、M6、M7),隨葬品數(shù)量多寡不一。M8是在發(fā)掘M3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被M3打破并疊壓(圖1)[2]4-6。

        二、服飾形制調(diào)查與考證

        針對尼雅遺址95MNI號墓地M3、M8出土的紡織品,通過文獻考證、相同歷史時期中原地區(qū)服飾形制對比等,分析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形制特點與形成因素。

        (一) 衣袍

        衣袍類服飾通常指穿在上身,向下及腰或及膝以上的服飾。袍一般指將上衣下裳結合為一體的深衣制外套,尼雅遺址出土的袍都是墓主人穿在最外層的。衣一般與袍形制相同但沒有里襯,是作為襯衣或中衣穿著的服飾。除了袍和衣,形制相同的還有襖。

        馬王堆出土的衣袍以交領右衽曲裾式為主(圖2),而尼雅遺址出土的衣袍交領右衽左衽均有,另外還有高領式、翻領式、兩側開衩直裾(表1),接袖處微縮口(圖3),說明當時中原和西域的衣袍在形制上有差別。

        表1 M3、M8出土部分衣袍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

        表2 馬王堆漢墓出土袍服和襌衣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3]

        圖2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復衣

        圖3 M8∶50綴天青色邊飾黃絹長衣

        出現(xiàn)上述差別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中原的袍服形制常見交領右衽,有曲裾和直裾之分[4]。從周代開始,深衣的形制就是交領右衽曲裾、續(xù)衽鉤邊,下擺不開衩[5],曲裾深衣從東周一直流行到漢晉。曲裾需要繞身穿著,然后用帶在身后系結,下身配裳或绔。直裾是從胸前向下垂直,不用繞身穿著方便,下擺兩側開衩比較寬松。因此,尼雅遺址出土衣袍類服飾直裾較多(表1)。

        (2)《論語·憲問》中孔子提道“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可見交領左衽從先秦時期就被看作是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禮記·喪服大記》中提道“小殮大殮,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鈕”,說明左衽一般是已故之人下葬服飾的特點,有生右死左的說法[6]。因此,尼雅遺址出土衣袍服飾交領左衽居多。

        (3)在尼雅遺址出土服飾形制的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交領右衽的情況也時有出現(xiàn),例如M3∶43女絲綿錦袍、M3∶45女綢夾衣。反之,在中原兩漢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中也出現(xiàn)過交領左衽服飾的形象,說明中原漢族穿著交領右衽服飾在當時也并不是絕對的規(guī)定。由此差異推測,考古發(fā)掘出漢晉時期的交領左衽服飾,不能完全按照文獻記載去解讀,因為漢晉時期并不完全繼承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7],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先秦時期的“夷夏觀念”開始逐漸淡化。而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尼雅遺址,當時的商業(yè)、文化等交流相對頻繁,因此在服飾衣領形制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中原地區(qū)鮮少出現(xiàn)的樣式,例如立領式、翻領式,服飾風格也比較開化。

        (4)尼雅遺址出土的高領套頭系帶樣式服飾,可以將衣領立起圍住脖子,用帶系住,這種形制可能與防風沙抗寒有關。

        (二) 褲裝

        褲裝通常指穿在下身的服飾,以褲子或裙子為主。褲在漢代稱為“绔”。《說文解字》中解釋“绔,脛衣也”。段玉裁注:“绔,今所謂套褲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8]大致是一種從下往上套在腿上綁起來的褲子(圖4)。

        圖4 漢代的绔

        尼雅遺址墓葬出土的褲裝的褲襠較寬(圖5)。從表3中的兩件褲裝可以看出,從腰部到腿部呈現(xiàn)逐漸縮小的趨勢。而同時期中原地區(qū)褲裝的樣式有所不同,前文提到的“绔”是一種套綁在腿上的褲子,它一般搭配曲裾在下身穿著,但尼雅遺址出土的褲裝中沒有這種形制。除“绔”以外,漢晉時期的壁畫和畫像磚當中還有一種從膝蓋向下逐漸加寬的褲型,形制類似喇叭口褲,下穿笏頭履。這與尼雅遺址出土的褲裝形制相反。

        表3 M3出土部分褲裝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

        圖5 M3:47“長樂大明光”錦女褲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氣候環(huán)境差異。遺址地當時地形多為沙丘,天氣多風沙,褲腿肥大不易行走,縮小褲腿寬度可減少揚起沙塵,同時也便于騎行。

        (三) 履(鞋)

        鞋襪類服飾指穿在腳上或者包裹住腳的服飾。古代的襪比較寬松,一般在襪的表面會有縫合線。從商朝開始,人們就會用各種材質(zhì)來制作鞋,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稱鞋為“履”。不同社會地位、等級的人穿著不同材質(zhì)的履。漢代之前,穿著絲履的人一般社會等級較高,而從漢代開始絲履才越來越普遍。尼雅遺址也出土有絲履,并搭配毛呢和皮底(圖6、圖7)。

        圖6 M3∶53紅呢繡花錦腰靴

        圖7 M3∶38勾花皮鞋

        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絲履(表4),形制基本為雙尖翹頭方履,鞋底部通常使用草本或木本植物如麻等編成,而尼雅遺址的勾花皮鞋則翹頭幅度較小,鞋口部位較靠前(圖7),皮質(zhì)鞋底,更加保暖耐磨。

        表4 馬王堆出土鞋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9]

        表5 M3出土部分履(鞋)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

        (四) 帽飾

        帽飾,頭部服飾,包括戴在頭上、包裹頭部等形式。

        中原漢代的帽飾以冠、幘為主。當時中原的人們流行盤發(fā)髻,人們將冠戴在發(fā)髻上,兩側有系帶系于頜下。幘則是冠的一種發(fā)展(圖8)。戴冠是漢代服飾禮制的重要內(nèi)容,對此有規(guī)定和要求,在《漢書》和《后漢書》中都有涉及,不是所有人都可佩戴。西漢時期采用的是單獨戴冠形制,到了東漢發(fā)展成冠下有幘形制。單獨戴幘不戴冠形制出現(xiàn)于西漢晚期,之后廣泛流行,應用于身份較低者或日常生活中作為便服使用[10],西漢晚期至東漢的墓葬壁畫中常見。表6中尼雅遺址出土的男風帽的帽耳頗長,可以系于頜下,具有保暖防風作用(圖9)。尼雅遺址出土的頭飾帽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梳發(fā)方式的不同和地理環(huán)境對其的影響。西域少數(shù)民族在漢代采用編發(fā)或髡發(fā)的形式,一般不需要束發(fā)或佩戴發(fā)冠,多風沙的環(huán)境使得帽耳的長度加長,方便包裹頭、耳抵御風沙寒冷。與中原帽飾相比,尼雅遺址出土帽飾的演變特征是由無帽耳變?yōu)橛虚L帽耳,由只罩住頭上部變?yōu)榘麄€頭部。

        表6 M3出土帽子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

        圖8 幘

        圖9 M3∶36男風帽

        (五) 護臂護膊

        護臂護膊類服飾指固定在手肘部位用于在騎射過程中保護胳膊的護具。中原的護臂又稱為“射韝”,在春秋戰(zhàn)國墓中常見為玉制。周代以后的墓中常見軟質(zhì)射韝。其主要作用包括裝飾作用、騎射時束袖、保護手臂抗受外力。三種功用有時單獨存在,有時復合存在。[11]

        護臂護膊的形制基本是中間一塊長方形織物,其兩側縫制絹帶。M3、M8出土的兩件護膊均使用錦料,鑲絹緣,絹帶較長,方便捆綁(圖10、圖11,表7)。護臂護膊在新疆地區(qū)的墓葬中比較常見,代表當時西域?qū)τ隍T射的重視,反映當時一種軍事現(xiàn)象。其中“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發(fā)現(xiàn)時放置在M8男尸身側位置,說明可能是男尸生前使用的物品,并不是隨葬品。與中原護膊相比,尼雅遺址出土護膊的演變特征是由玉制變?yōu)榻z織,捆綁于臂肘。

        表7 M3、M8出土護膊規(guī)格尺寸表(單位:cm)

        表8 M3出土覆面尺寸表(單位:cm)

        圖10 M8∶15“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圖11 M3∶60“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護膊

        (六) 覆面

        覆面是在墓葬中用于遮蓋、包裹尸體面部的織物。覆面的出現(xiàn)與古代喪葬習俗有關,覆蓋尸體頭部的織物是古代葬服中的重要部分。有關覆面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中:“死必連繴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復羅繡三幅,以為掩明?!薄抖Y儀·士喪禮》中記載的一種織物叫作幎目(圖12),其作用也是覆面,但考古資料顯示也存在織物外的其他材質(zhì)[12],例如玉覆面。漢晉時期的墓葬中等級較高的墓主人一般都會有覆面。馬王堆一號墓女墓主面部遮蓋織物有兩件,一件是掩面,另一件是幎目。甘肅武威磨咀子48號西漢墓的兩名墓主人頭部都蒙有絲綿黃絹面罩,套頭形制,也是織物類的掩面、覆面。營盤15號東漢中晚期墓出土了麻質(zhì)面具。尼雅遺址出土覆面形制為中間方形織錦,三邊鑲絹緣(圖13),形制與掩面、幎目有所不同,不見系帶,直接裹在墓主人的頭部。與中原覆面相比,尼雅遺址出土覆面的演變特征是由套頭式變?yōu)楣媸?由有系帶變?yōu)闊o系帶。

        圖12 幎目

        圖13 M3∶26“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覆面

        圖14 M3∶51男手套

        (七) 手套

        尼雅遺址出土的手套形制是連指手套,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馬王堆漢墓中也出土有此形制的手套,但手套的長度更長,使用面料是信期繡。尼雅遺址的其他墓葬中還曾出土在手套手指頂端位置有兩套系帶的錦飾絹手套,可以將手套頂端系緊,推測同樣是為了更好地保暖和防風沙。

        (八) 包袋配飾

        包袋類紡織品是指承裝物品的用具,使用不同種類的面料制作,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包括香包、香囊、織袋、櫛袋等。古代的女紅用品其實和現(xiàn)在女性所用的時尚用品異曲同工,制作面料多樣、紋飾精美。尼雅遺址出土的包袋配飾中,櫛袋、錦袋具有代表性。櫛袋是用來放置梳、篦或者銅鏡的(圖15、圖16),錦袋則用于存放一些貼身用品,往往是能體現(xiàn)女紅工藝的隨身用品。小包袋長度一般不會超過20 cm(表9),類似現(xiàn)代女性使用的小手包、零錢包,也有挎包。

        二是“糧食銀行”利息的負擔。合作社給農(nóng)民發(fā)糧食儲藏利息,增加了收購成本,但也避免了合作社從銀行貸款收購糧食的利息負擔。普通稻谷兩者大體可以持平,優(yōu)質(zhì)稻谷支出要更多一些,而多出的差額,可以通過優(yōu)質(zhì)稻米的高價格得到彌補。

        表9 M3、M8出土櫛袋、香包、香囊的規(guī)格尺寸表 (單位:cm)

        圖15 M3∶20動物紋錦梳袋

        圖16 M8∶55櫛袋

        從包袋的裝飾上看,雖然古代沒有那么多裝飾手段,但是包袋上一般都有裝飾物,例如鐵環(huán)、料珠,運用最多的是不同顏色的飄帶,例如M8∶53帛魚虎斑紋錦袋(圖17),內(nèi)部放置有銅鏡、料珠,錦袋兩側用彩帶做裝飾。另外還出土了一種特殊的裝飾物——帛魚。在中國民俗觀念中,魚一直象征著美好富足。關于帛魚的使用有兩種推測:一是漢晉時期中原地區(qū)流行一種系于腰間的裝飾品,里面可能會放魚符。隨著絲綢之路開通,這種習俗可能也隨商人或西遷之人傳入西域,其特有寓意也被西域地區(qū)認可,經(jīng)過演化逐漸遠離了原有的漢語文化含義,最終成為一種以美化作用為主的布藝裝飾品[13]。二是在墓葬中用意或為驅(qū)祟,或為祈求生育,或單純?yōu)榕屣梉14]24。M3號墓出土的帛魚置于女尸的一側,魚鰭呈三角形,魚尾為扇形,用棕黃和淺絳色素絹縫制,魚尾為雙層異色素絹,形似金魚(圖18)。M8號墓出土的帛魚系于錦袋上,由藍地兔紋錦縫綴成魚形身,內(nèi)襯氈,以藍紅絹片做成鰭和尾,嘴部縫綴一條長38厘米、寬0.9厘米的白絹系帶。這些帛魚的形制大致相同,上面有精美紋飾,說明當時西域女性是很重視這種裝飾品的。與中原包袋相比,尼雅遺址出土包袋的演變特征是由圓包逐漸變?yōu)榉桨?有中原鮮少的櫛袋,會在包袋上裝飾帛魚。

        圖17 M8∶53帛魚虎斑紋錦袋

        圖18 M3∶49帛魚

        (九) 枕具

        枕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枕具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期[15]。考古資料顯示,從戰(zhàn)國時期至漢代初期,枕具被分為軟質(zhì)枕和硬質(zhì)枕,兩種類型同時存在和發(fā)展。中原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的枕具大多為漆枕、鑲玉枕。軟質(zhì)枕最初的形制為長方形,例如湖南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絹枕,形制就是長方形。尼雅遺址出土枕具均為軟質(zhì)枕,部分為長方形(圖19、圖20)。

        圖19 M3∶56錦枕

        圖20 M8∶29男錦枕

        另外,尼雅遺址其他墓葬中還出土了一種形制獨特的雞鳴枕。雞鳴枕這種形制在新疆其他遺址墓葬中也有發(fā)現(xiàn),推測與喪葬觀念有關?!吨芏Y》中就有關于雞有辟邪功能的記載,因此春秋時期的一些祭祀活動會使用雞作為犧牲。這種觀念一直沿襲并且雞逐漸神像化,漢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雞形象器物[16],如雞首壺等。而雞鳴枕這種形制基本都出現(xiàn)在新疆地區(qū)的墓葬中[17],推測是上述的雞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地區(qū),流行并應用于葬具中。

        三、服飾面料調(diào)查與分析

        尼雅遺址出土的紡織品面料種類豐富,織物組織結構多樣。以下通過梳理紡織品面料類型、特點以及傳播路徑,分析織物在工藝上體現(xiàn)的文化交流,主要觀察方法是利用超景深顯微鏡拍攝不同倍數(shù)下紡織品形態(tài)。顯微鏡在50X以下,用來觀察紡織品紋飾細節(jié),縫線針距。顯微鏡倍數(shù)在100X~200X,用來觀察紡織品的組織結構及測量織物密度。

        (一)錦

        尼雅遺址出土了許多保存較完好的錦類織物,基本都出土于M3、M8等高等級墓葬中,為研究提供了許多材料。錦的種類有很多種,主要包括緯錦、經(jīng)錦、經(jīng)緯顯花錦、雙層錦、多層錦等。尼雅遺址出土的錦幾乎都是經(jīng)錦,根據(jù)考證經(jīng)錦的織造技藝最早起源于西周時期[18]。經(jīng)錦是在平紋組織的基礎上,利用重經(jīng)組織顯花所形成的彩色織物,經(jīng)線一般是2組或2組以上。在尼雅遺址中,二重、三重、四重、五重的平紋經(jīng)錦都有出土。衣袍類服飾用錦以二重平紋經(jīng)錦為主(表10),經(jīng)密一般在76~120根/cm,緯密一般在30根/cm左右。[19]二重平紋經(jīng)錦的出現(xiàn)頻率是最高的,并且多種紋飾都有包括,原因可能是它是經(jīng)錦中工藝最簡單的一種,對于需要大面積使用的衣袍來說使用這種錦料性價比最高。

        表10 M3二重經(jīng)錦信息表

        表11 四種纖維微觀形貌信息表

        尼雅遺址出土錦料種類豐富,既有 “長樂大明光”錦、“千秋萬代宜子孫”錦這種帶有典型漢晉中原元素的銘文錦,又有動物云氣紋錦,還有植物紋錦。這些錦料一般是中原皇室賜予當?shù)赝跏矣糜趩试岬?。[14]24銘文錦上的文字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有些銘文是中原地區(qū)墓葬出土器物上曾出現(xiàn)過的,尤其是在一些漢晉時期的銅鏡上。第二是這些銘文一般使用保佑祈福的吉祥語,其中“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在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中多次出現(xiàn),并多用在M3號墓中,也印證了它是皇室賜予精絕國王室貴族用來做墓葬冥衣的這種可能。除銘文外,此錦還有呈倒梯形圍繞銘文周圍的波浪紋和橫貫全幅的方點紋(圖21),錦邊為由絳紅、深藍和明黃、米黃分別組成的三角形紋。

        圖21 “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紋飾

        圖22 紋飾依次為鹿、狗、馬、雙人舞

        圖23 紋飾依次為虎、駱駝、鳥、單人舞

        圖24 雙人舞、朱雀、孔雀紋飾

        十多種動物紋飾同時出現(xiàn)在一種錦料上的情形并不多見,一般是動物紋單獨或幾個出現(xiàn)在錦料上,例如五重平紋經(jīng)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中出現(xiàn)類似孔雀、仙鶴、辟邪、猛虎、麒麟等動物紋(圖25)。尼雅遺址出土的動物紋錦上既多有中原地區(qū)常出現(xiàn)的祥禽瑞獸形象,又不乏中原地區(qū)不常見的動物形象,例如孔雀、駱駝等。在當時,人們已經(jīng)把中原漢族和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結合到了同一件錦料上,并且把這種錦料應用到高等級墓葬中,可見當時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受到了重視,并已滲透到喪葬中。

        圖25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上的動物紋飾

        (二)絹

        絹是尼雅遺址出土紡織品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面料,衣袍中全部會使用到,一般用于衣袍絳邊、接袖、里襯等。絹采用的是最簡單的一上一下的平紋組織結構,顏色都是單色,其中以紅素絹、黃素絹、白素絹居多,而且基本采用的都是無捻的絲線(圖26)??椢锩芏绕骄诮?jīng)密45~75根/cm,緯密30~45根/cm。

        圖26 天青色絹料組織結構

        (三)綺

        綺是以平紋為地斜紋顯花的一種織物,用隔經(jīng)浮長線的方法顯花,呈現(xiàn)出一種斜紋組織,是一種特有的漢綺組織(圖27)。浮長線均控制在3根,故織物質(zhì)地細膩平挺,結構穩(wěn)定,這種小提花組織具有“以素代花”的特點,無需使用提花機織造,只需在綜框數(shù)允許的范圍內(nèi),用增加花紋中相同起落的經(jīng)線數(shù)的辦法來擴大花紋的循環(huán)數(shù)。圖28是M3號墓出土的男內(nèi)衣局部花紋。這件服飾袖口和下擺開衩,衣身、兩袖和領子使用的都是綺類面料。

        圖27 漢式綺的組織結構圖[20]

        圖28 M3∶58男內(nèi)衣顯花處(綺)組織結構

        四、纖維材質(zhì)調(diào)查與分析

        古代紡織品的材質(zhì)以動植物纖維為主,主要的材質(zhì)包括棉、麻、絲、毛四種。因為每一種纖維的縱截面和橫截面樣貌有所不同,所以可以通過觀察來判斷纖維種類。本節(jié)使用OLYMPUS-BX43光學顯微鏡,選用20X~100X的顯微鏡倍數(shù)進行觀察鑒別,觀察使用哈氏切片器制作的纖維品橫截面切片和被拆分的纖維縱截面。個別樣品量較少的使用日立-SU1510掃描電子顯微鏡1000X和Thermo Scientific Nicolet-IS50紅外光譜觀察。

        尼雅遺址出土衣袍類服飾纖維材質(zhì)以絲為主,衣袍里襯會使用毛、棉。因纖維材質(zhì)需要有損檢測,所以本節(jié)以M3出土女絲綿錦袍為例(圖29),僅從這件錦袍中檢測出的纖維材質(zhì)就有絲、毛、棉三種,錦袍纖維檢測從三個位置去取樣(表12)。

        表12 M3∶43女絲綿錦袍纖維檢測樣品信息表

        圖29 M3∶43女絲綿錦袍

        在對錦袍纖維材質(zhì)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檢測結果與文獻記載有出入。在文獻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在考古報告中提到,錦袍的錦料和絹料均由絲纖維制成,而中間的里襯是一層絲綿[14]17。顯微鏡檢測時發(fā)現(xiàn),錦料和絹料確實由絲纖維制成(圖30、圖31),但里襯的纖維卻與考古報告中所記錄的不完全一致。檢測結果顯示,里襯樣品中含有毛纖維。

        圖30 M3∶43女絲綿錦袍錦料纖維縱截面40X

        圖31 M3∶43女絲綿錦袍絹料纖維橫截面40X

        從里襯顯微圖像上看,橫截面發(fā)現(xiàn)兩種纖維形態(tài),一種是圓形截面(圖32),另一種是腰圓形、半圓形截面(圖33)??v截面同樣存在兩種形態(tài)的纖維,一種纖維較粗,中間可以看到部分中腔,另一種纖維較細,形態(tài)略微彎曲,沒有中腔(圖34)。里襯樣品的橫、縱截面形態(tài)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絲纖維,除了棉纖維以外,顯示還有毛纖維存在。之后對里襯樣品進行了ATR紅外光譜檢測,將結果在系統(tǒng)譜圖庫中檢索,發(fā)現(xiàn)里襯樣品85.11%匹配接近植物纖維棉,78.38%匹配動物纖維皮質(zhì)類。從里襯樣品紅外光譜的吸收峰位置來看,圖譜與毛纖維圖譜相近(圖35、圖36)。由此推測,錦袍的里襯中存在棉纖維,并有部分毛纖維,沒有絲纖維。

        圖32 M3∶43女絲綿錦袍里襯纖維橫截面 50X-01

        圖33 M3∶43女絲綿錦袍里襯纖維橫截面 50X-02

        圖34 M3∶43女絲綿錦袍里襯纖維縱截面 20X

        圖35 錦袍里襯紅外光譜圖

        圖36 現(xiàn)代羊毛纖維紅外光譜圖

        在尼雅遺址出土的紡織品當中,多種纖維集合于一件的情況并不少見。當時西域?qū)Χ喾N纖維材質(zhì)的普遍使用,說明當時纖維材料的貿(mào)易交往十分頻繁,紡織品的制作工藝水平也很高。

        五、結論

        本研究從尼雅遺址出土衣袍類服飾的形制、面料、紋飾和纖維材質(zhì)來分析其制作工藝,得出了以下結論:

        (1)尼雅遺址出土衣袍均為直裾,交領右衽、左衽均有,出現(xiàn)立領、翻領、束腰;褲裝直腿;鞋靴皮底;帽子帶護耳;護臂護膊為織物捆綁式;覆面里面無系帶。通過文獻考證,發(fā)現(xiàn)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發(fā)展,中原漢族與西域民族交往交流程度加深,中原儒家文化中的“夷夏觀點”在漢晉時期逐漸開始淡化。同時在服裝配飾上,中原地區(qū)的流行元素傳入西域后,創(chuàng)新出新的織物制品,例如帛魚、雞鳴枕的出現(xiàn)。說明當時傳入的中原文化不僅被西域接受,而且在西域地區(qū)繼續(xù)發(fā)展傳承。

        (2)通過對服飾面料、紋飾的梳理研究,發(fā)現(xiàn)漢晉時期中原與西域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從帶有銘文的漢錦在西域墓葬中的使用可以看出,漢晉時中原王朝對于西域采取了安輯、懷柔政策,加強與西域之間的聯(lián)系。從一件服飾上既出現(xiàn)了中原常見的龍紋、錦雞紋,也出現(xiàn)了孔雀紋、獅子紋等西域流行的動物紋可以看出,中原與西域在文化上出現(xiàn)了交流。

        (3)通過對服飾纖維材質(zhì)的分析,發(fā)現(xiàn)衣袍類服飾使用最多的是絲,其次是毛和棉。毛織物是西域民族廣泛使用的,草棉纖維在中國境內(nèi)最早是西域開始種植的,而絲織物是中原地區(qū)常用的材質(zhì)。說明在織物纖維材質(zhì)方面,出土服飾組合使用來自中原與西域的多種纖維材質(zhì)。

        綜上,尼雅遺址出土服飾既繼承了中原傳統(tǒng)服飾形制,也因受西域特殊的地理與歷史環(huán)境影響而有所改變,其服飾形制更適應當?shù)厣鐣藗兩a(chǎn)生活的需要。另外,其也體現(xiàn)出當時中原對西域的態(tài)度變化,自先秦而來的夷夏觀念開始有所轉(zhuǎn)變,漸漸淡化,政治上比較重視與西域地區(qū)的融合,文化上充分體現(xiàn)西域地區(q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從織物的各個方面都能體現(xiàn)出中原漢族與西域民族之間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地區(qū)出土的漢晉時期的紡織文物,也是證明中原與西域交流往來的有力物證。

        猜你喜歡
        尼雅西域中原
        李丹鈺、何艷韻作品
        大觀(2022年12期)2022-02-23 00:44:38
        《八月西域行印記》
        沁園春·贊中原
        黃河之聲(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追夢新時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設(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班超出使西域
        My Favourite Animal
        西域散章
        散文詩(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御中原 畫餅充饑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尋找尼雅
        西部(2011年13期)2011-08-15 00:49:38
        国产毛片精品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亚洲av综合av国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伊在|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最新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亚洲中文字幕| 蜜桃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a级精品一区二区| 一二三四日本中文在线|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邻居少妇太爽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综合婷婷六月久久 | 91国产视频自拍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久久av|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电话系列|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日本免费一二三区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а中文在线天堂| 丰满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二区精品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亚洲高清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日韩av综合色区人妻| 真实夫妻露脸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免费 |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