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鵬 范航
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論斷。本文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統(tǒng)闡述,涵蓋了其戰(zhàn)略地位、重大意義、根本目標、理論內(nèi)涵和實踐要求等豐富內(nèi)涵,已然是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系統(tǒng)把握和深刻領會這個理論體系的精神實質、內(nèi)涵要義和實踐要求,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意義;理論內(nèi)涵;實踐要求
中圖分類號:C9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099(2023)04-0011-09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原創(chuàng)性論斷,在當今新時代背景下,其思想和內(nèi)容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豐富和完善的過程。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明確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2]目前已有學者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背景[3]、性質[4]、結構[5]、內(nèi)涵[6]、意義[7]以及實踐途徑等幾個方面探討了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nèi)容[8],此外,還有學者進一步梳理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要點和精髓[9-10]。但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涵蓋了戰(zhàn)略地位、重大意義、根本目標、理論內(nèi)涵和實踐要求等豐富內(nèi)容,具備了理論體系的特征。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zhàn)略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何被提出,全球中華兒女為何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當下我國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與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國民族工作現(xiàn)階段的主要特征包括“五個并存”①,嚴重影響了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蓬勃發(fā)展以及和諧穩(wěn)定[9]。再加之由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組成的“三股勢力”依然存在,嚴重威脅了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成為破壞民族團結的危險因子。另一方面,時代在發(fā)展,黨的民族工作和理論也應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講究因地制宜、因時而新、因勢利導,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新時代民族工作想要高質量健康發(fā)展,就必然要用新的民族理論武裝頭腦,就必須要提出與之相輔的新思想。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zhàn)略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1],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zhàn)略地位的凝練總結。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均十分重視各民族的團結與穩(wěn)定,主張在“大一統(tǒng)”的場域中處理國家大事和民族問題,強調“天下一家”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的原則。但過去一段時間,我國的民族工作過多強調“多元一體”中的“多元”屬性,工作重心傾向于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特性,從而側面放大了民族間的差異,間接導致民族工作出現(xiàn)了“片面一元論”和“片面多元化”的思想,不利于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各民族形成共同的思想和意識勢在必行。因此,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進共同性和一體性,尊重和包容民族差異性,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直接表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民族工作中具有“綱”的作用。這一重要新論斷不僅是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等論述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上的進一步深入,更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到實處、付諸實踐的根本要求[11]。只有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才能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才能妥善處理好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
中辦、國辦下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12]。如果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和方向,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則容易走偏,甚至出現(xiàn)方向性的重大錯誤,可能導致民族間相互排斥、歧視和敵意,本民族認同高漲,而難以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嚴重者甚至會催生民族分裂事件的發(fā)生。只有堅持對的方向,才能穩(wěn)步推進各項工作。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
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1]。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進步,區(qū)域間以及全國范圍內(nèi)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時,也為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對我國各民族成員(特別是邊疆地區(qū))的思想腐蝕提供了可乘之機,隨之便容易產(chǎn)生一系列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對我國國家安全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造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效抵御“三股勢力”等錯誤思想滲透的關鍵與根本。歷史經(jīng)驗表明,只有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才能使各民族同胞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意識觀念,才能自覺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浸染,增強與境外勢力做斗爭的決心,共同維護好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穩(wěn)定,讓不法分子無機可乘。
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經(jīng)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個歷史階段。從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的勝利到“兩彈一星”的成功發(fā)射,再到“天宮”空間站、高鐵、5G等技術進入全球領先行列,成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我國已是全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無不需要各族人民的團結一心與共同奮斗?;厥兹倘璨豢暗闹袊涣袕娖廴璧臍v史,中華民族從未放棄抵抗,英雄先烈視死如歸保家衛(wèi)國,終于建立了新中國,從此走向大國復興之路,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是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共同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前提條件。另外,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可避免會面臨一系列的風險、挑戰(zhàn)與難題。只有中華兒女團結攜手,將親如一家的思想根植各民族成員心中,才能共同應對復興路上的各種風險與挑戰(zhàn),順利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再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1]。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13],在這其中,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這是我國民族工作一直以來追求、鞏固、發(fā)展的民族關系,對于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形成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推動中華民族成為凝聚力強、戰(zhàn)斗力高的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1][14-15]。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一脈相承。在新時代繼續(xù)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是社會長治久安、民族團結的基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不斷推進民族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時代要求。
最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根據(jù)國內(nèi)外復雜形勢以及我國一體多元的民族發(fā)展格局,當前民族工作的重點便是要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四對關系:“中華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以及“物質基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16]。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有做到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才能抓住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要矛盾,處理好各項民族事務,進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黨的民族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面、實現(xiàn)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標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1]。這一論述在強調要加強“五個認同”的同時,明確指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指向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梳理以往文獻發(fā)現(xiàn),有研究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容就是“五個認同”[17],也有研究者認為“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認同意識的基礎[7]。筆者認為,“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內(nèi)容,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組成部分,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進一步引領各民族提升“五個認同”水平的必要途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政治方向和核心要求。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15]?!芭c共”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在一起”。56個民族親如手足,頭頂同一片天,腳踏同一方土,擁有共同的疆域、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精神。各民族雖風格不盡相同,卻本質血脈相連,不可分割。各民族只有牢固樹立“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消除“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等錯誤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堅決擁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的就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實現(xiàn)國家完全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nèi)涵
正確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nèi)涵是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進程的首要任務。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與各民族意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如何正確處理這些關系等,習近平總書記都進行了深刻精辟的闡述。
1.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是深入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內(nèi)涵的前提與基礎。眾所周知,1988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18],對我國的民族理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不僅成為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主流理論,也為中國共產(chǎn)黨所吸納并發(fā)展成為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話語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19]。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兩者辯證統(tǒng)一”[20],深刻地論述了“一體”與“多元”的關系。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又要求,“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1]。從這一系列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新時期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工作堅持“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指導,要更加強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一體”屬性,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和整體性,即56個民族是一個共同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是中華民族的本質屬性。新時代我國的民族工作在強調“一體”的前提下尊重“多元”。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新時代的新內(nèi)涵作出的深入闡述,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在新時代的新發(fā)展。
2.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核心概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進行闡述。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盵21]2021年在西藏拉薩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我國56個民族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從歷史文化看,“大一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此外,馬克思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理論支撐。[22]該思想強調通過建立“自由人聯(lián)合體”來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jù)。[23]總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而這個大家庭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現(xiàn)實基礎,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則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在新時代發(fā)展的新樣態(tài),各民族只有形成一個共同體,才能團結一致,自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
3.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事實在人們頭腦中的主觀認知,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態(tài)度、評價和認同結果。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4]。這“四個共同”是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此為基礎,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提供了歷史基因和文化密碼。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刻論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這說明各民族不僅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要將其擺在首要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意味著取代各民族的本民族意識,而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保護各民族的文化習俗,尊重各民族意識。根據(jù)社會心理學的社會分類理論,一個不同種族或群體之間之所以存在隔閡,是因為個體或群體容易進行社會分類,將本民族/群體的成員劃分為“我們”,將其他民族/群體成員劃分為“他們”。與此同時,根據(jù)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群體認同會影響個體自我系統(tǒng)中群體屬性內(nèi)化的程度,成員對內(nèi)群體的認同感越強烈,與內(nèi)群體的成員關系越緊密,對外群體的排斥程度越高[25]。因此,56個民族只有首先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才能接納并將其他民族成員視為同胞姐妹,才能促進民族團結統(tǒng)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都是大家庭的一員。當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相沖突時,要以家庭利益為主,同時個人利益也理應受到家庭的保護和尊重。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要求
在實踐中落實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022年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就要多做,……只要是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事情堅決不做”。[26]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重要論述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實踐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xiàn)實針對性。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27]。要解決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全面領導。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大團結”[28]。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既是我國的政治制度優(yōu)勢,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根本的政治基礎和組織保障。可以說,從歷史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共產(chǎn)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中華民族依然會處于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狀態(tài)。只有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全面領導,各項事務才能有序進行,各民族之間才能團結一致,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始終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要根據(jù)民族地區(qū)不同的區(qū)情、社情、民情,有針對性的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黨中央多次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和西藏工作座談會,專門研究部署新疆工作和西藏工作,便是我們黨針對不同民族地區(qū)情況所開展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體現(xiàn)了黨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更是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堅強領導的重要體現(xiàn),也為地方如何根據(jù)本地情況加強黨的領導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示范。與此同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還需要遵循“兩個結合”的原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觀點[29]。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充分發(fā)揮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勢,結合當下的時代發(fā)展背景,有力促進各民族的繁榮與發(fā)展。將國家統(tǒng)一與區(qū)域自治、民族因素與區(qū)域因素牢牢結合在一起,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二是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盵1]黨帶領中華兒女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努力朝著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當前,我國民族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制約性的問題。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全面勝利,在世界扶貧史上是一個奇跡,黨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消滅了絕對貧困,實現(xiàn)了全面小康。但目前存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是,部分已脫貧的民族地區(qū)出現(xiàn)了返貧現(xiàn)象,沒有徹底擺脫貧困,對我國脫貧攻堅成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30]。可以說,防止發(fā)展相對落后、相對脆弱的民族地區(qū)返貧是保護我國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24]。讓各族人民享受共同富裕的福祉,需要促進城鄉(xiāng)、區(qū)域的共同發(fā)展,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鞍l(fā)展是解決民族地區(qū)各種問題的總鑰匙”[31]155。要大力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創(chuàng)辦民族特色產(chǎn)業(yè)鏈,打造民族地域品牌。對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發(fā)展提供優(yōu)惠和照顧政策,鼓勵和支持鄉(xiāng)村企業(yè)和中小型企業(yè)發(fā)展,加大發(fā)達地區(qū)對落后地區(qū)的結對幫扶力度,縮小貧富差距。為流動人口提供就業(yè)崗位和福利保障,制定相應政策幫助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引進人才資源,推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要把改善民族地區(qū)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加快補齊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的短板,加強公共服務、縮小發(fā)展差距,進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增強各民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2]。只有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才能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是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質是社會人際交往,而人際交往的基礎是言語溝通。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助于推動民眾日常交往、也有利于文化傳承,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只有書可同文、言能同音、人方會同心。因此,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紐帶,加深各民族之間情感,才能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33]。增強各民族在各領域中的交流,形成心理層面的認同和嵌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基固本。關于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進行闡述和強調,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tǒng)編教材”[34]。然而部分地區(qū)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例如誤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為漢語學習,認為是“大漢族主義”的表現(xiàn),擔心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影響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傳承。這種理解是片面和錯誤的。國家通用語言不是某個民族的語言,是我國各民族共享的語言,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35]。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服務于整個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壁壘,拉近彼此的距離。各民族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掌握,既是對中華文化符號的認同與接納,更是增強民族共同性的客觀需要[35]。由此可見,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做法。
四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眾志成城?!薄白龊妹褡骞ぷ?,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盵31]152-153心理學認為只有增強認同感,個體或群體才能將自身歸屬為某一類群體。其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想要抓住人心,就必須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指導思想,體現(xiàn)了特征鮮明的時代特色,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3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促進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進而引導各族人民在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過程中鞏固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9]。因此,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各民族不斷形成統(tǒng)一思想堡壘的必要步驟。關于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也是反復進行論述和強調。如,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各級各類學校課程”[37]。從在校學生到社會民眾,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系統(tǒng)地論述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因此,要深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和制度建設,充分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和名人效應,充分發(fā)揮社區(qū)、村民小組等基層組織的作用[38]。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因時而新,及時完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是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12]。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各民族相互信任、親近、合作、共處,形成國家凝聚力的有效途徑。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創(chuàng)新方法”[1]。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認識的升華和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念、內(nèi)涵、根本目的的豐富和發(fā)展,也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時代深入實踐的客觀要求[39]。以往我國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比較注重保護各民族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尊重各民族獨有的文化和習俗。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則在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特殊性和差異性的同時,更強調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和共同性。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qū)學校要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成效[40]。當前,要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意義、內(nèi)涵與目標,處理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二者間的關系,把握二者間的共性和特性,不斷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新時期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的重點,是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不斷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nèi)涵,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整體效果。
六是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1]。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民族事務治理是重要的一環(huán)。隨著國內(nèi)外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在穩(wěn)步推進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為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開展就必須要堅持法治理念,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確保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分享有相應權利并履行相關義務,穩(wěn)妥處理與民族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問題或案件,進而保證國家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另外,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的民族治理新格局的同時,要把提升民族工作能力尤其是基層民族工作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著力培養(yǎng)“四個特別”好干部,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健康發(fā)展[1]。要不斷提高民族地區(qū)各級干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zhí)行力[41],做到精細謀劃,精心施策,精準治理,不斷攻克民族事務治理的瓶頸,彌補民族事務治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短板。民族事務治理現(xiàn)代化以協(xié)同共治為根本模式,以民族團結為根本目標,通過手段方法創(chuàng)新來提高民族事務治理效能[42]。要進一步加強網(wǎng)絡監(jiān)管和輿情監(jiān)控,建立網(wǎng)絡排查和預警機制。要圍繞各民族群眾最關切的實際問題,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保證全國上下各層級的民族工作都能高效有序的開展,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基礎,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
七是嚴密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堅決打擊各種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裂的違法犯罪行為。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深沉的憂患意識、高遠的戰(zhàn)略視野強調:“要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盵1]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時期,一方面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不確定或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也時刻潛伏在周圍。因此,必須防范和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守住不發(fā)生區(qū)域性、系統(tǒng)性風險的底線[43]。堅決守住意識形態(tài)陣地,嚴格落實意識形態(tài)責任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43]。對于制造民族分裂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予以嚴懲,深化反分裂斗爭成果。西漢劉向在《說苑·談叢》里寫到:“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防范意識,尤其是西方勢力的滲透和鼓動,精準識別境外非法意圖的人員和組織,嚴厲打擊分裂國家統(tǒng)一和破壞國家安全的行為。因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好防范各種風險侵入的準備,同時要做好轉危為安的策略,及時排除隱患,清掃障礙,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諧,確保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人民安居樂業(yè),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結語
自2014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被正式提出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內(nèi)容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特別是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問題進行了深入全面的闡述,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zhàn)略地位、重大意義、根本目標、理論內(nèi)涵、實踐要求等方面,系統(tǒng)回答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三個核心問題,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已經(jīng)形成為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在新時代的發(fā)展與升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8]。該理論體系也將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和完善,與時俱進地指引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偉大征程,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團結、實現(xiàn)國家興旺發(fā)達和長治久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0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3]陸衛(wèi)明,張敏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8(3):1-6.
[4]徐黎麗,韓靜茹.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xiàn)代含義[J].思想戰(zhàn)線,2021(1):52-60.
[5]青覺,趙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功能與嬗變——一個系統(tǒng)論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5-13.
[6]嚴慶.本體與意識視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6-50.
[7]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J].民族研究,2018(1):1-8+123.
[8]張淑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殊面相: 地位、使命與實踐邏輯[J].寧夏社會科學,2022(2):14-23.
[9]陳立鵬,汪穎.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要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16-25.
[10]何文鉅.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精髓[J].廣西民族研究,2021(2):31-37.
[11]郝時遠.民族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J].貴州民族研究,2021(5):1-7.
[12]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J].中國民族教育,2019(11):3-4.
[13]牛曉鋼,于龍升,葛烜.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新疆[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0(4):62-63.
[14]楊正權.高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旗幟[J].社會主義論壇,2021(10):35-38.
[15]本報評論員.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N].人民日報,2021-08-30(001).
[16]王延中,張少春.新時代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現(xiàn)代化建設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 1-18.
[17]郎維偉,陳瑛,張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2-21.
[18]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3-21.
[19]郝亞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8-13.
[20]汪曉東,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N].人民日報,2021-08-25(001).
[21]習近平.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5-10-01(001).
[22]盧成觀,李文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根基、現(xiàn)實價值及路徑選擇[J].理論導刊,2020(3):51-58.
[23]李資源,張俊.中國共產(chǎn)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8-40+182.
[24]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02).
[25]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3):475-480.
[26]習近平.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報,2022-03-6(001).
[27]姚彤,王興瑞.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聚焦總目標扎實做好穩(wěn)定發(fā)展各項工作[N].新疆日報,2021-08-30(001).
[28]霍小光,林暉,王琦,史競男,丁小溪,范思翔.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強音[N].人民日報,2021-08-27(001).
[29]中共教育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習近平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報,2021-08-27(014).
[30]肖澤平,王志章.脫貧攻堅返貧家戶的基本特征及其政策應對研究——基于12?。▍^(qū))22縣的數(shù)據(jù)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81-89.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2]劉寶明.從偉大決議中汲取團結奮進的智慧和力量[J].中國民族,2021(12):8-11.
[33]李正洪.全省民族工作部門要勇當鑄牢意識主力[J].今日民族,2021(9): 11-13.
[34]習近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人民日報,2021-03-06(001).
[35]萬明鋼,安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52-58.
[36]羅迪.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106-109.
[37]習近平.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N].人民日報,2015-08-26(001).
[38]陳萌,于瀅,侯永朝.大數(shù)據(jù)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3):153-158.
[39]陳立鵬,張玨.關于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幾點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20(6):143-149.
[40]楊勝才.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方法路徑與保障體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9-14.
[41]習近平.總結黨的歷史經(jīng)驗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J].黨員之友(新疆),2021(9):4-8.
[42]黃貴輝.新發(fā)展階段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xiàn)代化的邏輯向度[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65-72.
[43]本報融媒體中心評論員.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N].吐魯番日報(漢),2022-03-17(001).
(責任編輯:王勤美)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Forging the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HEN Lipeng, FAN H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100872)
Abstract: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s a new concept and judgment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multiple ethnic groups,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ethnic affai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forging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vering such rich connotations as its strategic position, great significance, fundamental goal,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is already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 systematic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essence,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will help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 of forging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great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practical requirements
收稿日期:2023-03-1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心理機制研究”(22JJD850006);西藏自治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西藏教師隊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xzjykt121002);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雙一流”跨學科重大創(chuàng)新規(guī)劃平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跨學科交叉平臺”。
作者簡介:陳立鵬,男,湖南城步人,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范 航,男,山東煙臺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
①“五個并存”是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加快發(fā)展勢頭和發(fā)展低水平并存、國家對民族地區(qū)支持力度持續(xù)加大和民族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增強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qū)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fā)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