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華,莊 燕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江蘇214000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發(fā)生率高、病程遷延等特點,發(fā)病范圍廣,干預難度大[1]。鼻內(nèi)鏡手術為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病人的有效方案,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改善病情[2]。但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易使病人生理與心理產(chǎn)生應激反應,且部分病人缺乏對疾病與手術的正確認知,導致負性情緒加劇,加之術后出現(xiàn)疼痛、流淚及眼脹等癥狀,呼吸難度增加,伴隨氧氣吸入量不足、氣促及胸悶等癥狀存在,加重身心負擔,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需及時進行專業(yè)護理[3]?,F(xiàn)階段,臨床關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的護理工作多圍繞手術流程展開,忽視了病人身心康復需求,無法增強病人認知及健康行為水平,難以進一步改善預后[4]。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為新型干預措施,通過加強對病人的認知護理,在增強疾病認知的基礎上,聯(lián)合展開行為鍛煉干預,提升病人適應性,規(guī)范行為模式,從而提升護理效果[5-6]。近年來,本院將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干預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中,為分析該護理方案對病人術后心理健康狀況及自護能力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0例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根據(jù)電腦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3~68(40.63±5.22)歲;病程0.5~7.0(3.65±0.33)年;疾病分型:Ⅰ型22例,Ⅱ型28例,Ⅲ型10例;文化程度:小學或初中16例,高中或中專29例,??萍耙陨?5例。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1~70(40.96±5.47)歲;病程0.6~7.0(3.69±0.31)年;疾病分型:Ⅰ型23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文化程度:小學或初中15例,高中或中專29例,??萍耙陨?6例。納入標準:1)滿足《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7]中的診斷標準;2)年齡≥18歲;3)于本院行鼻內(nèi)鏡手術,且由同一組醫(yī)師操作;4)認知、意識、語言、溝通、讀寫等能力均正常;5)知曉研究內(nèi)容,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鼻腔疾病;2)存在麻醉禁忌證或無法耐受手術;3)處于妊娠或哺乳階段;4)合并嚴重臟器功能性疾病;5)合并精神障礙或惡性腫瘤。本研究已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疾病分型及文化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護理,即熱情接待病人,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疾病、手術相關知識與配合方法,安撫病人情緒,術中加強心電監(jiān)護,密切監(jiān)測病情變化情況,術后遵醫(yī)囑加強用藥指導,對于疼痛難忍者,酌情予以止疼藥物干預,并予以出院指導,介紹正確生活方式,制定復診計劃。
1.2.2 觀察組
予以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干預。
1.2.2.1 認知護理
1)心理認知干預。加強護患溝通,以圖冊、PPT、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詳細介紹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強調(diào)手術的安全性,說明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對于術后康復的意義,并耐心解疑,取得病人信任。通過放松訓練、深呼吸及音樂干預等形式轉(zhuǎn)移病人的注意力,維持身心放松狀態(tài),以樂觀情緒面對疾病與治療,增強治愈信心。2)用藥認知干預。詳細介紹各種藥品的作用機制、使用方法與常見不良反應類型,囑病人嚴格遵醫(yī)囑用藥,避免私自停藥或換藥。3)生活認知干預。了解病人日常生活喜好與狀態(tài),糾正不良生活習慣,說明正確的生活方式,囑咐病人嚴禁煙酒,以少食多餐為原則,鼓勵食用維生素、熱量及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的食品,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酌情增加飲水量,并根據(jù)機體情況展開適度運動。4)自我護理認知干預。引導病人轉(zhuǎn)變固有思維模式,強調(diào)自我護理對于術后康復的積極意義,囑咐病人保證睡眠質(zhì)量與時間,術后30 d內(nèi)避免展開劇烈運動或用力擤鼻,介紹病情自我監(jiān)測方法,包括鼻口出血量的評估方法、不適癥狀判斷方法、眼球或視力變化監(jiān)測方法等,指導病人進行噴鼻、鼻腔沖洗與滴鼻等訓練。
1.2.2.2 行為鍛煉干預
1)呼吸功能鍛煉。術前2 d或3 d,指導病人進行經(jīng)口呼吸鍛煉,即取半臥位,采用棉球?qū)⒁粋?cè)鼻腔堵住,展開縮唇腹式深呼吸鍛煉、吹氣球鍛煉及呵欠式呼吸鍛煉,待通暢側(cè)鼻腔適應后,再堵住另外一側(cè)進行相同鍛煉,均適應后,再將雙側(cè)鼻腔堵住進行呼吸鍛煉。每次30 min,每日3次或4次。2)吞咽功能鍛煉。術前2 d或3 d,在經(jīng)口呼吸狀態(tài)下,指導病人展開吞咽功能鍛煉。即準備流質(zhì)、半流質(zhì)食物,病人取半臥位,采用棉球?qū)⒁粋?cè)鼻腔堵住后,進行飲水與進食練習,適應后進行對側(cè)鼻腔練習,均適應后,再將雙側(cè)鼻腔堵住后進行鍛煉,以湯匙、吸管予以分次訓練,以防嗆咳。
護理前及出院時對兩組相關指標進行評定。1)健康行為。通過管水萍等[8]編制的慢性鼻-鼻竇炎手術病人健康相關行為調(diào)查問卷予以評估。問卷包含合理飲食、遵醫(yī)囑用藥、適量運動、嚴禁煙酒與定期復查5個維度,分別有4個、4個、3個、2個及2個條目,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以1~5分計分,總分15~75分,病人得分及其健康行為水平呈正相關。2)心理健康狀況。采用抑郁-焦慮-應激自評量表簡版(DASS-21)評估。該表含3個分量表:抑郁表(7個條目)、焦慮表(7個條目)及壓力表(7個條目),癥狀從輕到重計0~3分,分量表采取分別計分模式,得分越低,情緒狀態(tài)越好[9]。3)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估,該表含4個維度:健康知識(14個條目)、自護技能(12個條目)、自我概念(9個條目)與自我責任(8個條目),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以0~4分計分,量表總分0~172分,病人得分及其自護能力呈正相關[10]。4)幸福感。采用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評估,該量表中,負性與正性體驗維度各7個條目,負性與正性情感維度各5個條目,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量表總分0~48分,病人得分及其幸福感呈正相關[11]。
表1 兩組健康行為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DASS-21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ESCA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MUNSH得分比較 單位:分
近年來,慢性鼻竇炎發(fā)生率逐年升高,病人以嗅覺障礙、鼻塞、頭部脹痛、流涕及頭暈等為主要表現(xiàn),具有復發(fā)性強、難以根治等特征,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病[12-13]。鼻內(nèi)鏡手術為現(xiàn)階段慢性鼻竇炎臨床治療中的一種有效措施,其療效已獲認可,但手術部位敏感性較強,易使病人應激反應增強,加之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存在并發(fā)癥風險,因此會加重病人身心負擔,影響預后[14]。研究表明,慢性鼻竇炎手術治療的同時,配合加強專業(yè)護理對促進疾病轉(zhuǎn)歸具有積極意義[15]。因此,研究適合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的護理方案是重點研究課題。
認知護理與行為鍛煉干預基于常規(guī)護理方案發(fā)展而來,其中認知護理通過認知過程對病人的行為、情感進行理論假設,促進其不良認知發(fā)生改變,可增強疾病自我控制能力與治療信心。行為鍛煉干預則強調(diào)改變病人適應行為,增強個體適應能力,緩解應激反應。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護理后的健康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而DASS-21 3個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干預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有助于改善健康行為與心理健康狀況。對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加強認知護理與行為鍛煉干預,通過心理認知、用藥認知及生活認知干預,增強病人對于疾病、手術等方面專業(yè)知識的認知,消除其顧慮,提升心理防御能力,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糾正偏差,規(guī)范自身行為習慣,養(yǎng)成健康行為意識與能力,改善健康行為水平,再配合進行行為鍛煉干預,增強圍術期適應能力,確保手術方案順利展開,提升身心舒適度,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ESCA得分、MUNSH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干預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能促進其自護能力及幸福感提高。將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干預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中,充分發(fā)揮病人主觀能動性,通過加強自我護理認知干預,糾正病人錯誤認知理念,形成自我護理意識,增強自我護理能力,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改善健康行為水平,再配合展開行為鍛煉干預,促使病人迅速適應鼻腔填塞狀態(tài)下呼吸模式的變化,再加強呼吸功能鍛煉,使氣流延緩,增強呼吸肌耐力與強度,改善呼吸不暢程度與體驗感,有助于緩解缺氧程度;通過加強吞咽功能鍛煉,使病人適應鼻腔堵塞狀態(tài)下的吞咽節(jié)奏,增強吞咽能力,提高飲食質(zhì)量,促進病人病情康復,恢復正常生活狀態(tài),從而提升其幸福感。
綜上所述,認知護理聯(lián)合行為鍛煉干預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的效果明顯,有助于改善健康行為與心理健康狀況,并且促進病人自護能力及幸福感提高。但此研究在病例數(shù)少、病例選擇性偏倚、觀察指標主觀性強等方面仍有諸多不足,后期尚需展開多中心研究,以客觀評價認知護理與行為鍛煉干預聯(lián)合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病人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