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周同全
一、教學目標
復習三角函數(shù)知識點,建構知識網絡;利用三角函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
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否可解。
三、教學片段
1.情境再創(chuàng)設,促進認知結構化
師:同學們每天到教室都要爬樓梯,我們前面學過,可以用數(shù)學中的什么量來表示樓梯的陡峭程度?
生1:可以用斜坡與水平面的夾角來表示。角度越大,樓梯越陡。
師:最近我們還學過哪個量可以用來表示坡的陡峭程度?
生2:三角函數(shù)。
師:具體是哪一個三角函數(shù)?
生3:正切。正切值越大,角度就越大,坡也就越陡。
師:說得非常正確。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三角函數(shù)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世界。
2.概念再梳理,促進知識結構化
問題1:沿著一條上山直道行走,每前進100m,上升的高度為50m。(1)這條直道的坡度為? ? ? ? ? ? ? ? ;(2)求坡角的正弦、余弦;(3)坡角度數(shù)為? ? ? ? ? ? ? ? 。
師: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什么準備工作?
生4:畫圖,求出另一條直角邊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畫好圖,并由第一小組同學來回答。
生5: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BCAC],等于[33]。
生6:坡角的正弦是[ACAB],等于[12]。
生7:坡角的余弦是[ACAB],等于[32]。
生8:坡角是指斜坡與水平面的夾角,因為坡角的正弦為[12],所以坡角是30°。
師:很好,我們來看第二題。
問題2:如圖2,在△ABC中,∠ACB=90°,AB=20,sinA=[35],過點C作CD⊥AB于點D。
師:BC的長度怎么求呢?
生9:直接利用三角函數(shù)來求。因為在Rt△ABC中,AB=20,sinA=[35],所以BC=12。
師:借助直角三角形,我們可以用三角函數(shù)求線段長。tan∠ACD該如何求呢?
生10:借助Rt△ACD,求出AD、CD即可。
師:AD、CD分別如何求?
生11: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先求出AC,然后用等積法求出CD,再用勾股定理求出AD即可。
師:有沒有同學有其他想法?
生12:因為∠B和∠ACD相等,所以可以求∠B的正切,這樣只要求出AC就可以了。
師:兩位同學給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求一個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可以直接求,也可以找一個與其角度相等的角替換。比如本題,我們用的是同角的余角相等。那么,兩種方法分別在什么時候用呢?
生13:我覺得當一個角的三角函數(shù)不易求時,可以將其轉化成相等的角來求。
師:那你能想到的轉化方式有哪些?
生14:同角的補角相等;由平行線得角相等;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15:全等、相似中,對應角相等。
師:同學們考慮得非常全面,這都得益于你們平時的積累和反思?,F(xiàn)在,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問題。
問題3:如圖3,為測量建筑物AB的高,現(xiàn)在地平面上取一點C,測得A點的仰角為45°,再向前走20m,取一點D,D在BC延長線上,測得A的仰角為30°,已知測量儀高1.5m,求AB的高。
師:哪個角是45°?哪個角是30°?
生16:∠AEG=45°,∠AFG=30°。
師:能直接求出AB嗎?
生17:不能,要分成兩段,即AG和BG。
師:AG能直接求出嗎?
生18:不能。我們可以設AG為x,通過三角函數(shù)表示出EG和FG,進而表示出EF,這樣就能構建關于x的方程,從而求出AG。
設計意圖:從簡單問題入手,讓學生體會解決三角函數(shù)問題必須借助直角三角形;利用不同方法求解,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推理和直觀想象力;回顧一些基本圖形、解決策略,利用觀察、畫圖、計算等,使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真正在課堂中發(fā)生。
3.方法再運用,促進技能結構化
師:以上問題我們都是借助現(xiàn)成的直角三角形來解決的。如果在非直角三角形中,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請大家看題。
問題4:如圖4,在△ABC中,∠C=150°,AC=4,tanB=[18],求BC。
師:BC不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求呢?
生19:可以構造直角三角形。
師:如何構造?
生20:過點C作AB的垂線CH,把BC放在直角三角形BCH中求。
師:能求嗎?我們講過,解直角三角形要知道除直角外的兩個元素,而且至少要有一條是邊,條件告訴了我們tan∠B=[18],那BH或CH能求嗎?
生21:不能。可以過點A作AH⊥BC。
師: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21:這樣可以把∠B放在Rt△ABH中,∠C的補角是30°,在Rt△ACH中,我們可以先求AH、CH,再求出BH,從而求出BC。
師:那請同學們順著他的思路求BC。通過分析、求解這題,你對于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線段,得到了哪些經驗?
生22:要把非直角三角形轉化成直角三角形。
師:怎么轉化?
生23:過頂點作對邊的高。
師:任何頂點都可以嗎?
生24:不能破壞題中的特殊角。
師:怎么才能做到不破壞?
生25:過非特殊角的頂點作高。
師:你認為哪些角是特殊角?
生26:30°、45°、60°。
師:還有嗎?
生27:還有已知三角函數(shù)的角和一些鈍角,如120°、135°、150°。
師:這些角怎么用呢?
生28:我們可以用它們的補角。
師:剛才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到位。對于非直角三角形,我們有了處理的策略,那在四邊形中又該如何求線段的長度呢?
生29:轉化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串,提升學生的解題技能,讓學生明確解斜三角形需要知道三角形的三個元素(至少有一條是邊),培養(yǎng)學生的模型思想和轉化思想。
四、教學反思
課堂是師生共同完成的一項勞動,而這項勞動成功與否,師生關系是關鍵。體驗式學習是以“后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其成效尤其顯著。但是,在實踐中,教師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教學時間,不能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意見。因此,教師需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構建一個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此外,在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分析,剖析典型問題,使學生積累經驗,以解決問題。教師在選擇“材料”,創(chuàng)設體驗場景時,要注重學生思維的深度生長。
教育是一個長期奮斗、不斷優(yōu)化的認知過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學發(fā)展中,教師要不斷地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主動建構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1.江蘇省江陰市夏港中學;2.江蘇省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初中數(shù)學結構化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688);江蘇省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2022年立項課題“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初中后建構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2-R-10084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