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后半期的芬蘭出現(xiàn)了一首舉世聞名的交響詩——《芬蘭頌》,這首曲子先由低音區(qū)銅管組在怒吼,以行板的速度開始,奠定了不屈戰(zhàn)斗的基調,隨后由木管來模仿管風琴,用弦樂來表現(xiàn)出莊嚴的回應。全曲表現(xiàn)了芬蘭全體人民抵御外侮,爭取民族解放的決心。如此激蕩人心,卻又感人肺腑的樂曲,正是芬蘭音樂家讓·西貝柳斯之作。
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又譯西貝流士,芬蘭著名音樂家,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畢業(yè)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后赴柏林、維也納進修。其音樂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響詩《芬蘭頌》、七部交響曲、交響傳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圖內拉的天鵝》)、小提琴協(xié)奏曲《薩加》(即《冰洲古史》)、《憂郁圓舞曲》(戲劇配樂)、弦樂四重奏及為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的配樂。此外還作有大量的歌曲、鋼琴曲等。
西貝柳斯9歲開始學習鋼琴,成績雖并不突出,卻喜歡即興演奏。15歲又學習小提琴,并熱切希望成為一個小提琴演奏家。20世紀初,他終于辭去教學工作,除專心創(chuàng)作外,也應邀去過美國、英國等國進行教學和演出活動。他心性純潔,活力充沛,具有極端敏銳的感受力,對大自然的環(huán)境聲音很敏感。
1885年西貝柳斯進入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不久轉入音樂學院,隨韋格利烏斯學習,于1889年畢業(yè);這年他的弦樂四重奏公演,得到好評;1889年赴柏林,隨貝克爾繼續(xù)學習作曲,次年至維也納,師從卡爾·戈德馬克深造。
1891年他回到赫爾辛基,寫下了合唱交響曲《庫勒沃》,1892年首演,受到熱烈歡迎;此后他致力于創(chuàng)作。1893年執(zhí)教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1897年,芬蘭政府肯定了他的成就,開始為他提供津貼,使他能夠專心作曲;1900年,他的《芬蘭頌》首演,大大激起了芬蘭人的愛國思想;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他受到來自國外的許多邀請,到各地巡回演出;同年定居赫爾辛基近郊耶爾文佩的艾諾拉別墅;1914年訪問美國,接受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回國后過著隱居生活,但仍從事創(chuàng)作;1929年起停止創(chuàng)作。
西貝柳斯一生都在為芬蘭音樂的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道路和芬蘭音樂的民族獨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樂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特色,這些反映芬蘭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音樂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宣稱自己崇拜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但是,許多人相信:未來將把西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時代的偉人當中,并且應該在貝多芬的旁邊。
西貝柳斯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柳斯的創(chuàng)作風格。另外,勛伯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
西貝柳斯在創(chuàng)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7部交響曲。這7部交響曲均為非標題性作品,代表了他在創(chuàng)作道路進程中哲學思想和美學觀點的變化?!兜谝唤豁懬?1899)是按古典傳統(tǒng)方式寫成,具有史詩般的氣氛,其中既有緊張的戲劇沖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結束在勝利的音調中,洋溢著青春的活力。《第二交響曲》(1902)標志著一種新風格的開始。全曲從憂郁神秘的氣氛和煩躁不安的激情中達到宏偉莊嚴的凱旋結局,具有從苦難經(jīng)過斗爭走向光明的哲理性。《第三交響曲》(1907)只有3個樂章,是一部明朗、抒情的交響曲,充滿了光明和歡樂?!兜谒慕豁懬?1911)氣氛晦暗,富于冥想性,是一部獨特的表現(xiàn)內心世界的作品?!兜谖褰豁懬?1915)是一部歡快、嘹亮而莊嚴的作品。作者寫此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盡管戰(zhàn)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災難,但西貝柳斯在這部交響曲中卻對人類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兜诹豁懬?1923),表現(xiàn)出很強的克制。《第七交響曲》(1924)只有1個樂章,它以較為親切溫柔的音樂語言,表達了生命的歡樂。西貝柳斯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內在的力量和嚴謹?shù)臉嬎级毦咭桓瘛?/p>
1957年9月20日讓·西貝柳斯逝世于耶爾文佩,享年92歲。西貝柳斯一生創(chuàng)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了芬蘭和世界的公認,被認為是19世紀民族派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芬蘭音樂開拓了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