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怡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要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并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與情感體驗,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范導式教學是實現(xiàn)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徑,現(xiàn)以蘇少版美術教材九年級上冊《敦煌千年》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探究。
《敦煌千年》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為了引導學生對敦煌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筆者聚焦敦煌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飛天”形象,以敦煌守護者常書鴻守護敦煌的真實故事為情境主線,設置三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以點帶面,讓學生借助對“飛天”形象的分析探究認識敦煌、了解敦煌藝術。此外,筆者設置系列學習任務,并將任務融入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展開的協(xié)商,學生能夠在感受美的同時了解到敦煌“飛天”藝術的發(fā)展特點及其重要的地位(見文末表1),進而引發(fā)學生對敦煌文化的回望與認識,最終將自主建構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對生活用品的裝飾設計上,引導學生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提升審美素養(yǎng)。
表1 基于“范導”的教學流程設計
本設計中,筆者首先以留法青年常書鴻回國的故事導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在講述常書鴻因《敦煌石窟圖錄》選擇回國后,以“常書鴻為何放棄優(yōu)越的條件回國?他為保護敦煌付出了哪些行動?”等綜合性的問題設置懸念,對學生進行發(fā)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再順勢引導,提出“探索常書鴻的‘飛天’夢”這個主題。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尋覓‘飛天’”“了解‘飛天’”“守護‘飛天’”三個情境,并將學習任務融入其中,學生在這種貫穿整節(jié)課的學習情境中走近“飛天”,在了解“飛天”與敦煌藝術關系的同時,既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做了鋪墊,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范導式教學提出的發(fā)展性任務不同于單個任務,它是基于真實性情境,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一項積極的實踐活動。教師應通過設置梯度合理、結構鮮明、富有啟發(fā)性和生成導向的學習任務來發(fā)展學生的深度思維。本設計以美術學科知識為基礎,以使用“飛天”元素對生活用品進行裝飾設計為最終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綜合運用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進而達到了解敦煌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感受敦煌藝術魅力的目的。通過對“‘飛天’在線、色、形上有哪些特點?”“‘飛天’的變化主要分為哪幾個重要階段?”“‘飛天’的變化體現(xiàn)了什么?”三個問題的分析、思考和探索,深化學生對“飛天”的認識和理解。
教師要不斷打磨課堂,探求與學生協(xié)商研討、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和學習途徑。在此階段教師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1)問題的有效性。問題的設置應基于學生真正的需求,對于教學內容的把握應有針對性,達到學生通過多元合作能夠解決的程度。(2)學科的主體性。一味追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卻脫離本學科特性的意義協(xié)商就好比無本之木,不僅會脫離學科本位,失去學科性質,還會造成師生雙方的認知偏差,對問題的解決、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反作用。(3)引導的適切性。范導式教學需要教師適時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搭建各種“支架”,輔助學生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如“尋覓‘飛天’”環(huán)節(jié),筆者為學生提供數(shù)字敦煌全景漫游平臺和平板設備,助力學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進行高效學習,培養(yǎng)學生欣賞感受、分析表達等能力。
學生將所學知識掌握、運用和內化是檢驗教學成效的關鍵,表現(xiàn)途徑有三點。
(1)以豐富的學習形式來促進所學知識的內化。學生可以選擇運用研究報告、思維導圖、設計小稿、作品等方式將建構的知識表現(xiàn)出來,以豐富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2)以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來促進新知識的生成。如本課中,筆者借助系列分析使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飛天”之美,理解“飛天”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3)以解決實際問題來促進學科關鍵能力的提升。真實世界中復雜問題的解決都會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觀念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需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特點,使之與美術相融合,制訂出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且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設計,以此推動學科關鍵能力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