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薛原錦
【摘要】《管子》的思想內(nèi)容非常豐富,其內(nèi)容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經(jīng)濟、哲學等思想,是先秦時期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豆茏印芬粫蓵容^復雜,因此在對《管子》的作者、校注版本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chǔ)上主要選取黎翔鳳所著《管子校注》為文本來源?!豆茏印肥灼赌撩瘛氛J為國君應該以民為本,使人民富足,順應民心,對人民進行禮的教化,賞罰信實,以身作則,量才用人,充分展現(xiàn)了其所蘊涵的民本思想。這對此后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對當今中國的發(fā)展仍然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管子》;民本思想;選賢任能
【中圖分類號】D09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5-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21
一、《管子》的作者、校注版本
關(guān)于《管子》的作者,學界認為并不是管子一人所著,而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也可能是稷下學宮中學者思想的集合。嚴可均說:“先秦諸子,皆門弟子或賓客或子孫撰定,不必手書?!庇嗉五a說:“故讀先秦之書,但當問其是否依托,而不必問其為何人所著?!盵1]14先秦時期的典籍,并不是專門寫作,一般是集體寫作,所以不能武斷地認為《管子》的作者為管子一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管子》中包括管子的思想。
《管子》的成書情況比較復雜。西漢末年劉向根據(jù)他所見到的不同傳本,定著《管子》86篇,《管子》內(nèi)容基本確定。東漢至隋唐間,《管子》一直以寫本流傳。至唐代房玄齡為《管子》作注,《管子》以有注的形態(tài)流傳。《管子》最早的刻版時間當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楊忱為作《管子序》。[2]在后來《管子》流傳過程中關(guān)鍵的版本有三種:其一是南宋紹興年間浙江刻本,即郭沫若所說的楊忱本。其二是明初劉績刻本,是現(xiàn)存《管子》版本中除南宋浙本以外最早的版本,其精華為趙用賢本吸收,對趙本影響很大。其三是明萬歷十年趙用賢《管韓合刻》本《管子》。趙本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初劉績本的基礎(chǔ)上,吸收兩個版本之長而形成的新版本,影響最大。有的學者認為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管子》是唐國子博士尹知章的注本。但自唐以來通行的“尹注”本都標作“房玄齡”注而不標尹知章。[3]而為了尊重古人,現(xiàn)在《管子校注》書中在原文旁邊標注的仍然是“唐司空房玄齡注”。
黎翔鳳所著《管子校注》,主要是以宋代楊忱為底本,他認為楊本是最貼近原來《管子》的。在其中校注方面取有孫星衍、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丁士涵、陳奐、俞樾、張文虎、戴望、孫詒讓、張佩倫、陶鴻慶、劉師培、章炳麟等人的校釋成果,以及日本學者豬飼彥博、安井衡等人的看法。校注里面對于《管子》原文的解釋,更多的是收集資料來證明《管子》原文當中是否有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來進行校正。他們從音韻學方面看是否押韻,從古書典籍找到類似說法來印證自己的觀點。黎翔鳳認為《管子》是以《幼官》為理論中心,《心術(shù)》《白心》《內(nèi)業(yè)》理論均導于《幼官》。
總體來說《管子》一書內(nèi)容博大、體系整飭,有著豐富的政治、法令、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思想。本文主要選取《管子》首篇《牧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補充其他篇章來討論其所表現(xiàn)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順應民情、致力于生產(chǎn)、教化民眾等以安定民心,并要注重選才任人等要求。
二、安定民心
從《牧民》的篇名來看,“牧民”不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職業(yè)牧民,而是使動用法,即使民順從。“牧”即有馴化的意思。這也可以看出《管子》一書的不普通。它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而是寫給統(tǒng)治者的,是關(guān)于國家治理、政策制度的統(tǒng)治策略,并在開篇《牧民》中提到了民心對于統(tǒng)治的重要性。
(一)順應民情
民心向背是一個國家能否得以長治久安的關(guān)鍵,人們自周公起就看到了人民之于國家、政權(quán)的決定作用,充分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管子》一書中,其民本思想始終圍繞著順民心、應民情而展開,主張統(tǒng)治者在施政過程中一定要順應民心[4]:“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心向背是統(tǒng)治的關(guān)鍵,統(tǒng)治者在施政過程中,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順應百姓的需求,人民才會心甘情愿地服從統(tǒng)治者,擁護其政權(quán),國家的政令才能得到有效推行,君主統(tǒng)治才能得到穩(wěn)定和鞏固。若違背人民的意愿,不體察百姓,百姓就不會衷心擁護,君主的政令也會廢弛,國家也難以長治久安。
關(guān)于如何得民心,順應民情,《管子·牧民》提出了要從民“四欲”、去民“四惡”,認為作為統(tǒng)治者應該:“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管子·牧民》)君主在制定政令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民眾的好惡,體察民情,對于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事就大力發(fā)展,而對于人民所厭惡的,不符合人民利益或?qū)o人民帶來傷害的,統(tǒng)治者應該加以禁止。只要君主切身的為百姓著想,百姓自然愿意發(fā)自內(nèi)心地替君主分憂解難,而無須統(tǒng)治者的強制要求,“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管子·牧民》)只有滿足的人民的物質(zhì)和精神需求,才更有利于收服民心,使人民為我所用:“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管子·牧民》)因此管仲得出結(jié)論:“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管子·牧民》)
(二)致力于生產(chǎn)
齊國雖因地理位置有著漁鹽之利,但在管仲上任之前齊國經(jīng)濟狀況并不是很好。民以食為天,衣食住行得不到基本保障,人民就無法安定下來。管仲認為,經(jīng)濟是政治、倫理的基礎(chǔ),治理國家必須先從經(jīng)濟入手,提出了衣食的充足與否與百姓的去留問題是國家的根本?;诖耍豆茏印烽_篇就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務(wù)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也就說明了牧民者應該順應天時地利,不違農(nóng)時,統(tǒng)治者不要隨意干涉農(nóng)民的耕種,從而使莊稼得以春種夏長,秋斂冬藏,如此百姓才能有糧食來保證溫飽,得以生存下去。同時廣大開辟耕地,以提高農(nóng)民的糧食產(chǎn)量而增加財富,保證人民豐衣足食,不饑不寒,若能如此,不但遠方的人會慕名而來,本國的百姓也會更加愿意安定下來,繼續(xù)從事生產(chǎn),而不會隨便遷徙,導致國家的人口銳減,財政無法得到保障。由于人民能夠?qū)P闹铝τ谵r(nóng)事生產(chǎn),因此糧食充裕,人們就知道禮節(jié);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進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從而使人民的生活質(zhì)量得以提高,國家也會逐漸發(fā)展而富足起來[5]。
管仲認為,作為統(tǒng)治者,除了要鼓勵百姓廣開耕地以盡地利之外,還要效法四時以引導農(nóng)事,增加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充實倉廩,從而使人民富足,國家多財。否則將導致國家秩序混亂而民不聊生:“不務(wù)天時則財不生;不務(wù)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菅?!?《管子·牧民》)因為不注意天時,財富就不能增長;不注意地利,糧食就不會充足。田野荒蕪廢棄,人民也將由此而懶惰懈怠,從而導致基本生活資料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在缺乏物質(zhì)生活資料的情況下,人們?yōu)榱司S持生存就會因為四處尋找食物而居無定所,到處游蕩,長此以往,欺瞞狡詐,寡廉鮮恥的行為就會開始出現(xiàn),社會風氣也將因之而日漸敗壞,從而導致社會無法安定、國家也無法治理。
“積于不涸之倉,藏于不竭之府。” (《管子·牧民》)只有先解決衣食之憂,才能更好地管理百姓,而對于如何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糧倉里,以及怎么把財富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里,管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積於不涸之倉者,務(wù)五谷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yǎng)桑麻育六畜也?!?(《管子·牧民》)管仲認為只有努力從事糧食生產(chǎn),才能使糧倉里有取之不盡的糧食,只有鼓勵百姓種植桑麻、飼養(yǎng)六畜,才能使財物充滿府庫,百姓才能富裕起來,即“務(wù)五谷,則食足;養(yǎng)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p>
因此,在管仲看來,人民的去留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大問題,只有留住百姓,國家才能更好的發(fā)展。而要留住百姓得靠充足的衣食和倉廩,為了達到這一條件,作為統(tǒng)治者應該尊天時,盡地利,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使百姓富足,不用擔心生存問題,如此才能留住百姓,安定民心。管仲認為,管理一個國家的民眾,首先要大力開墾土地,鼓勵人民進行生產(chǎn)活動以保證人民的糧食充裕,使之不饑不寒,如此百姓才會開始懂禮節(jié),知榮辱:“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因此衣食的保證是百姓懂禮的基礎(chǔ)條件。
(三)教化民眾
在保證百姓基本生存所需物質(zhì)資料的基礎(chǔ)上,還要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管子》注重道德教育對國家管理方面的促進作用,因為道德教育不但可以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使社會協(xié)調(diào)一致、安定有序;而且還能約束統(tǒng)治者,幫助統(tǒng)治者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tǒng)治[6]。因此管仲提出:“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管子·牧民》)對于什么是四維,管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苤僬J為一個國家要正常運行,就要對民眾進行四維即禮、義、廉、恥的道德教化,如果百姓缺了一維,國家就會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陷入危險之中;缺了三維,國家就會顛覆;若是百姓都沒有禮義廉恥,那么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因此禮義廉恥對于國家治理至關(guān)重要,即“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灰傩沼辛硕Y義廉恥的道德品質(zhì),國家的治理也就可以順利進行了。
因此管仲在論述如何對民眾進行教化時對君主也提出了要求,認為統(tǒng)治者的吃穿用度要符合要求,杜絕奢侈浪費,只有上位者克服自己的貪欲,使平時的日用都符合法度,才能為人民做好表率,從而引導人民進行合理消費:“上服度則六親固。”(《管子·牧民》)否則人民便會養(yǎng)成放縱淫逸的習慣,敗壞社會風氣:“文巧不禁則民乃淫。”(《管子·牧民》)同時也講到上位者對底下民眾的表率作用:“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管子·牧民》)即“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管子·牧民》)因此國君的行為時刻都影響著臣民,國君重視什么,百姓就會重視什么,國君厭惡什么,百姓就會逃避什么,所以作為統(tǒng)治者,要想百姓怎么做,首先自己應該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影響民眾。“毋邇其求,言上之敗常貪于金玉馬女,而于粟米貨財也。厚藉斂于百姓,則萬民懟怨。”《管子·宙合》)在上者追求物質(zhì)享受,不愛惜糧食,對人民征收重稅就會讓百姓怨懟。因此作為上位者要管理好一個國家,其自身也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
管仲充分肯定對百姓進行道德教化對于安定社會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管理國家的基本準則在于整飭四維:“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管子·牧民》)認為統(tǒng)治者在管理國家時應該發(fā)揚禮義廉恥的教化作用,以此保證國家秩序的正常運行:“四維張則君令行。” (《管子·牧民》)并提出,如果統(tǒng)治者不對百姓的禮義廉恥施以鼓勵,國家的政令就無法貫徹推行,長此以往,國家也終將走向滅亡:“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
三、選才任人
管仲十分看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在《牧民》篇中,管仲指出“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煜聫膩聿蝗鄙儋t才與治國安邦的大臣,關(guān)鍵是君主如何發(fā)現(xiàn),又怎樣加以任用,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保n愈)作為統(tǒng)治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根據(jù)每個人的優(yōu)勢與特長授予不同的官職,量才使用,使得天下的有才之人都能盡其所能,為我所用,這就需要統(tǒng)治者做到尊賢使能,“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即所謂:“使民於不爭之官”(《管子·牧民》)而要把人民安置在無所爭議的職位上,就要量才任人:“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管子·牧民》)各盡其能。因此,管仲提出:“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於時而察於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管子·牧民》)通曉天時的,可以任用為官長;沒有私心的,可以安排做官吏;通曉天時,善于用財,而又能任用官吏的,就可以奉為君主了。只有把人民安排在適合他們各自的位置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他的作用,使其全心全意的幫助統(tǒng)治者管理好國家。
但是如果要保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除了根據(jù)人民的各自情況安排職位外,統(tǒng)治者還應該做到賞罰分明,使得上下有序?!懊鞅厮乐氛撸瑖佬塘P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的嚴刑法,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什么事是禁止做的,獎賞信實,就是敞開民眾立功獎賞的大門,只有刑法嚴厲,百姓才不會干壞事,獎賞信實,人民就會看輕死難:“嚴刑罰則民遠邪;信慶賞則民輕難?!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嗣窀髯园卜质丶海y(tǒng)治者賞罰有度,鼓勵人民建功立業(yè),如此百姓便會共同維護社會秩序,真心擁戴君主的統(tǒng)治,共同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安定和諧。
四、結(jié)論
綜觀《管子·牧民》篇中的思想主張,盡管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統(tǒng)治百姓使其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從而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民本思想則意味著管仲已經(jīng)認識到民眾對于國家的統(tǒng)治,社會的安定所起的決定作用,因此管仲提出要安定民心,順應民情,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證人民豐衣足食,體現(xiàn)了管仲的愛民、重民思想,同時管仲還看到了作為上位者對于百姓的影響作用,從而要求上位者以身作則,更好地引導民眾。管仲思想中的這些主張,對于今天構(gòu)建和諧社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20:14.
[2]郭麗.趙用賢本《管子》論略[J].管子學刊,2007,(02):17-19.
[3]陳書儀.《管子房注釋解》問世[J].管子學刊,2001,(04):95-96.
[4]楊永林.《管子》民本思想述評[J].管子學刊,2006,(02):8-11.
[5]林素英.《管子·牧民》“四維”說新解[J].管子學刊,2017,(04):5-13+2.
[6]黃志立.《管子》人才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管子學刊,2016,(0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