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丹 陸柳英 施平麗 肖亮 尚小紅 曹升 吳正丹 嚴華兵
關鍵詞:木薯;同源四倍體;鑒定;種質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屬(Manihot)植物,是一種富含淀粉的塊根作物,有“淀粉之王”、“地下糧倉”等美稱。木薯不僅是重要的非主糧生物質能源作物,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用途廣泛,可食用、飼用和加工成各種工業(yè)產品,如淀粉、酒精等[1-2]。然而,中國木薯產業(yè)目前存在種植品種單一、單產低、淀粉含量低和比較經濟效益低等突出問題[3],多倍化可伴隨產生一些優(yōu)良的農藝性狀,如抗逆性增強、器官體積變大、生物量增加等,被廣泛應用于培育植物新品種[4-6]。如印度三倍體木薯品種Sree Harsha 在株型、塊根產量、淀粉含量、抗性方面均優(yōu)于二倍體親本[7];在巴西,NASSAR 的研究團隊通過秋水仙素誘導染色體加倍、遠緣雜交等技術,獲得了優(yōu)良的木薯多倍體,如UnB201、UnB310 在長勢、塊根產量、蛋白質含量等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優(yōu)勢[8-9]。因此,多倍體育種為木薯品種培育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
本研究以木薯品種SC12 為對象,探討不同濃度秋水仙素對木薯組培苗誘導率的影響,并對二倍體與同源四倍體組培苗及大田材料進行形態(tài)學、解剖學和農藝性狀比較。以期為提升木薯產量并創(chuàng)制新種質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SC12 木薯組培苗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1.2 方法
1.2.1 木薯同源四倍體離體誘導 以無菌水處理作為對照,將木薯組培苗的單芽莖段用0.03~0.20 g/L 的秋水仙素溶液,避光震蕩培養(yǎng)48 h 后,用無菌水沖洗4 次,轉接到MS+0.02 mg/L 6-BA+0.02 mg/L NAA+20 g/L 蔗糖+6.3 g/L 瓊脂的繼代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條件:培養(yǎng)溫度(25±1)℃,光照強度為18.75~25.00 mol/(m·s),光照時間16 h/d。45 d 后,統(tǒng)計各濃度下的莖段成活率。各處理設3 個重復,每個重復接種10 瓶,每瓶接種3 株。
1.2.2 倍性鑒定 流式細胞儀鑒定:通過形態(tài)學初步觀察,篩選葉色加深、葉片變寬等具有四倍體形態(tài)學特性的植株進行流式細胞儀倍性檢測,檢測方法參考ZHOU 等[10]的方法。染色體壓片鑒定:檢測方法參考周慧文[11]的壓片方法,待組培苗根尖長至1~2 cm 時,取幼嫩生長旺盛的根尖,將其浸泡在0.002 mol/L 八羥基喹啉∶0.1%秋水仙素溶液1∶1 的溶液中,進行預處理。隨后用卡諾固定液固定20 h。于高滲溶液(0.075 mol/LKCl)浸泡30 min 后用2.5%纖維素酶與2.5%果膠酶1∶1 混合酶液處理根尖8 h,蒸餾水洗凈后用卡寶品紅染色5 min。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根尖體細胞染色體數。
1.2.3 二倍體與同源四倍體離體觀察比較 將鑒定為同源四倍體的木薯組培苗株系(SC12-4、SC12-11)與二倍體對照接種至MS+0.02 mg/LNAA+20 g/L 蔗糖+6.3 g/L 瓊脂的生根培養(yǎng)基上。30 d 后統(tǒng)計組培苗的株高、莖粗、葉厚、裂葉長、裂葉寬、葉綠素SPAD 值等。各處理設3 個重復,每個重復接種15 瓶,每瓶接種6 株。
1.2.4 二倍體與同源四倍體形態(tài)觀察比較 將鑒定為同源四倍體的木薯組培苗株系(SC12-4、SC12-11)與二倍體組培苗移栽大棚煉苗后移栽至大田,觀察不同倍性植株移栽大田60 d(苗期)、120 d(塊根形成期)、180 d(塊根膨大期)、240 d(成熟期)的生長情況。統(tǒng)計不同時期植株的株高、莖粗、葉厚、裂葉長、裂葉寬、葉綠素SPAD值;成熟期的單株薯種、地上部重、收獲指數。各處理設3 個重復,每個重復9 株。收獲指數=單株薯種/(單株薯種+地上部重)。
1.2.5 二倍體與四倍體解剖學觀察比較 保衛(wèi)細胞觀察:選取二倍體與四倍體木薯株系(SC12-4、SC12-11)成熟葉片,將葉片下表皮朝上放置。用鑷子撕取葉片下表皮置于載玻片上,滴一滴0.5%的碘–碘化鉀溶液,染色30~60 s 后覆上蓋玻片。使用光學顯微鏡Olympus BH-2 型40×物鏡觀察并拍照,測量保衛(wèi)細胞長、寬,對保衛(wèi)細胞內葉綠體數目進行計數,并對一個視野內保衛(wèi)細胞個數進行計數。每個倍性統(tǒng)計5 株,每株觀察測量30 個保衛(wèi)細胞。
葉片橫切面:采用番紅固綠染色法觀察木薯二倍體及同源四倍體的葉片橫截面,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并拍照,測量葉片橫截面、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厚度。
葉片組織緊密度(CTR)=柵欄組織厚度(PPT)/葉片厚度
葉片組織疏松度(SR)=海綿組織厚度(SPT)/葉片厚度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8.0 和Excel 2010 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木薯同源四倍體誘導
經秋水仙素浸泡處理的木薯單芽莖段15 d 左右開始萌發(fā),隨著秋水仙素濃度的升高,單芽莖段的存活率降低,0.03%的秋水仙素處理48 h 后,單芽莖段的成活率為42.2%;當秋水仙素濃度升至0.10 g/L 時,存活率僅為8.9%;濃度升至0.20 g/L 時,單芽莖段無一存活(表1)。
2.2 木薯誘變材料的倍性鑒定
共得到存活組培苗74 株,其中38 株存在葉片異形、黃化、顏色變深、葉尖鈍化、葉片變寬等不同程度的形態(tài)變異。從中挑選疑似四倍體的組培苗進行繼代增殖,每一株組培苗的繼代植株作為一個株系,每次均挑選疑似四倍體的變異植株進行繼代。繼代4 次后,一共獲得20 個株系進行流式細胞儀檢測,在同一參數下,二倍體植株在熒光強度6750 處出現(xiàn)1 個主峰(圖1A),四倍體植株在熒光強度13 500 處出現(xiàn)1 個主峰(圖1B),四倍體植株的DNA 相對含量是二倍體的2倍。除二倍體植株和四倍體植株,通過流式細胞儀鑒定還檢測到多種嵌合體植株(圖1C、圖1D)。其中,11 個株系為同源四倍體,5 個株系為嵌合體,4 個株系為二倍體。同源四倍體為檢測株系的55%,為74 個存活株系的21.62%,即加倍率為21.62%。
根據流式細胞檢測結果,將鑒定為四倍體的株系進行細胞學鑒定,結果表明二倍體植株的根尖細胞染色體數目均為2n=2x=36,而四倍體植株根尖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n=4x=72。
2.3 二倍體與同源四倍體株系組培苗觀察比較
繼代培養(yǎng)30 d 后,二倍體與四倍體不同株系植株生長情況如表2 所示。二倍體組培苗的株高、裂葉長、裂葉長/裂葉寬顯著高于四倍體組培苗,而裂葉寬、葉綠素SPAD 值、植株鮮重、干重顯著低于四倍體,說明四倍體組培苗相比二倍體植株矮壯、葉片濃綠、干物質積累多,生長勢較旺盛。
2.4 二倍體與同源四倍體大田植株形態(tài)觀察比較
將鑒定為四倍體的木薯組培苗株系(SC12-4、SC12-11)與二倍體組培苗移栽至大田,并于植后60 d(苗期)、120 d(塊根形成期)、180 d(塊根膨大期)、240 d(成熟期)對生長情況進行調查。如圖2 所示,不同時期的多倍體的株高低于二倍體,但差異不顯著;多倍體的裂葉寬顯著高于二倍體,裂葉長顯著低于二倍體,裂葉長/裂葉寬顯著降低,在葉片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葉尖盾化,葉片由披針形向拱形過渡;大田生長的四倍體均呈現(xiàn)葉片厚、莖桿粗和葉色深等性狀,與四倍體組培苗植株表現(xiàn)一致。四倍體株系SC12-11 的單株塊根產量和收獲指數較高,分別為3.30 kg 和0.43,顯著高于二倍體株系(圖3)。
2.5 二倍體與四倍體解剖學觀察比較
與二倍體對照材料相比,變異四倍體葉片保衛(wèi)細胞長、寬、葉綠體數目均顯著增加,分別比二倍體增加2.33%、28.99%、117.79%;氣孔數顯著降低,比對照減少40.06%(表3);四倍體變異株保衛(wèi)細胞呈橢圓形,二倍體保衛(wèi)細胞趨近于圓柱形(圖4)。葉片橫截面觀察結果表明(表4),四倍體葉片厚度和PPT 均顯著高于二倍體,比對照分別增加24.41%、43.88%;SPT 比對照顯著降低,降低了22.33%;PPT/SPT 是對照的1.9 倍。四倍體葉片的組織緊密度(CTR)為0.61 高于二倍體(0.52),葉片組[織疏松度(SR)為0.41 顯著低于二倍體(0.25),說明四倍體葉片的柵欄組織排列緊密,但海綿組織不發(fā)達。
3 討論
多倍體植物因其遺傳物質倍增,從而表現(xiàn)出植株生長健壯、器官變大、抗逆性增強、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物含量增多的特性,因此多倍體誘導在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2-13]。雷美艷等[14]經過3 a 的栽培試驗均發(fā)現(xiàn),百合多倍體株系JD-h-12 和JD-h-15 平均鱗莖重量優(yōu)于對照;懷地黃同源四倍體的2 個株系分別比二倍體親本增產26.6%和56.7%[15];紫雛菊四倍體株系不僅菊苣酸含量較二倍體親本高,而且生物學產量也增加[16]。潞黨參的多倍體株系LDSS-5 與二倍體相比,塊根產量增加了76.0%,其葉、花、莖、種子及多糖含量均表現(xiàn)出巨大性或優(yōu)異性[17]。但是,木薯品種新選048 和華南8 號的四倍體單株的淀粉含量及鮮薯產量均低于二倍體親本[18]。本研究僅發(fā)現(xiàn)2 個四倍體株系的單株薯種比二倍體親本顯著增加。張曉霞等[19]對16 個白花除蟲菊同源四倍體和二倍體的農藝性狀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11個株系的總除蟲菊酯含量高于二倍體株系,僅有7 個株系干花中的總除蟲菊酯含量高于1.4%,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因此,考查四倍體的農藝性狀需要對所獲得的株系材料均進行鑒定評價,否則試驗結果可能出現(xiàn)偏差。
只有在一定的處理濃度范圍內,秋水仙素才能有效誘導多倍體發(fā)生。不同的基因型之間,適宜的誘變劑濃度和處理時間存在差異。聶楊眉[20]利用秋水仙素對5 個木薯品種的無菌腋芽進行誘導處理,0.5 g/L 的秋水仙素濃度處理SC5 6~9 h時,誘導率最高,可達66.67%,而0.1 g/L 的秋水仙素濃度處理6~9 h 為NZ199 最佳誘導濃度,但誘導率僅為16.67%;周慧文等[21]認為0.05~0.1 g/L 是誘導木薯組培苗單芽莖段獲得四倍體的最宜濃度范圍。本研究表明,木薯品種SC12 對秋水仙素較為敏感,當秋水仙素濃度為0.03 g/L時,成活率為42.4%,四倍體誘導率最高;當秋水仙素濃度提升到0.05 g/L 時, 成活率僅為19.4%。不同木薯品種最適宜的秋水仙素處理濃度范圍差異顯著。
CHEN 等[22]發(fā)現(xiàn)四倍體蘆筍的氣孔密度約為二倍體的一半,而葉綠體數量是二倍體的2 倍,以及氣孔長度和寬度略大于二倍體植株。董一昕等[23]也發(fā)現(xiàn)四倍體艾納香植株葉片保衛(wèi)細胞長和寬,均較二倍體差異顯著或極顯著。草棉二倍體、三倍體以及四倍體通過細胞學鑒定發(fā)現(xiàn),隨著倍性的增加,氣孔密度呈下降趨勢,而氣孔長度和葉綠體數均呈上升趨勢[2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木薯變異四倍體葉片保衛(wèi)細胞長、寬、葉綠體數目均顯著增加,分別比二倍體增加2.33%、28.99%、117.79% ; 氣孔密度顯著降低, 比對照減少40.06%。本研究結果和前人[25-26]研究結果一致。所以氣孔密度、保衛(wèi)細胞的長度和葉綠體數目也是鑒定植株倍性的重要依據,該方法易取材,損傷小,操作簡單。
葉片的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響應外界環(huán)境的生理特性,可作為種質資源評價、育種和抗逆性研究的重要依據[27-29]。柵欄組織是光合作用特化而來的細胞群,PPT/SPT 越大,柵欄組織更發(fā)達,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提高光合效能,并增加抗旱性。另外,葉片的CTR 越大,SR 越小說明柵欄組織排列緊密,海綿組織不發(fā)達,從而減少蒸騰作用,更有效地減少水分流失[30-3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木薯SC12 同源四倍體植株的PPT顯著高于二倍體親本,而SPT 顯著低于親本,四倍體PPT/SPT 是對照的1.9 倍,且緊密度高,進一步說明其抗旱性高。本研究以木薯品種SC12 離體單芽莖段為誘導材料,0.03 g/L 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48 h 后,同源四倍體效率最高,為7.78%;經過流式細胞儀、染色體技術、細胞解剖學比較鑒定,獲得了10 個同源四倍體和6 個嵌合體植株。二倍體和同源四倍體植株表現(xiàn)出顯著的形態(tài)和生理差異,同源四倍體葉片變厚,裂葉長/裂葉寬顯著降低,葉綠素含量顯著增加;四倍體株系SC12-11 的單株薯重和收獲指數分別為3.30 kg 和0.43,顯著高于對照二倍體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