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雪,張華莉,陳理軍,陸永萍
(云南大學附屬醫(yī)院超聲科,云南 昆明 650021)
九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表明,在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過程中,動脈內(nèi)膜和外膜層聚集著肥大細胞(mast cells,MCs),首次提出MCs 參與AS 進程[1]。
血管的微環(huán)境一旦發(fā)生變化,炎性細胞便會從血管外膜的滋養(yǎng)血管中滲出,參與疾病的變化[2-3]。MCs 激活時釋放出來的趨化因子、細胞因子、組胺、白三烯等炎癥因子[4]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導致單核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聚集到斑塊處[5],釋放出大量的中性蛋白酶,可以加速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進入到血管內(nèi)膜局部并聚集[6],促進AS 斑塊形成。
在骨髓細胞向MCs 分化及活化過程中白細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和干細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起到重要作用[7-8]。本研究旨在通過提取乳兔骨髓細胞,利用IL-3、SCF、β-巰基乙醇聯(lián)合作用誘導培養(yǎng)骨髓來源肥大細胞并鑒定其純度與活性,為進一步研究肥大細胞與AS 的關(guān)系提供依據(jù)。
IL-3、SCF(美 國Peprotech 公 司);FBS、DMEM、DMEM/F12、RPMI-1640(美 國Gibco 公司);實驗動物:2 周齡乳兔,昆明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學部,環(huán)境條件符合國家實驗動物環(huán)境及設施標準要求,室內(nèi)保持安靜、清潔、干燥和通風。自由飲水。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CXK(滇)2015-0002。
1.2.1 兔骨髓細胞的獲取麻醉:(經(jīng)2 周齡乳兔耳緣靜脈注射3%戊巴比妥鈉,1 mL/kg)→浸泡(75%C2H5OH,10 min)→剝離(后肢皮膚切開,逐層分離,剝離肌肉)→暴露股骨→取出→浸泡(75% C2H5OH 的無菌培養(yǎng)皿中浸泡3~5 min)→股骨兩端剪去→吹打骨髓(吸取DMEM 高糖培養(yǎng)基后吹打骨髓,股骨變白)→獲取細胞(1 000 r/min,5 min。如果在獲取的細胞中有較多紅細胞,則應用紅細胞裂解液進行處理)→培養(yǎng)體系(含84 mL DMEM 高糖培養(yǎng)基、15 mL FBS、1 mL 雙抗)。
1.2.2 細胞的培養(yǎng)接種到T25 瓶中(含DMEM高糖培養(yǎng)基)→隔天換液→細胞鋪滿→消化細胞→新培養(yǎng)瓶→貼壁→改用F12 誘導培養(yǎng)基(含84 mL DMEM/F12、15 mL FBS、1 mL 雙抗、10 ng/mL SCF、10 ng/mL IL-3 及0、10×10-5mol/L 的β-巰基乙醇)→放置37 ℃、5% CO2飽和濕度環(huán)境→隔天換液→鏡下觀察細胞有變圓→更換為1640 促成熟培養(yǎng)基(含84 mL RPMI 1640、15 mFBS、1 mL雙抗、10 ng/mL SCF、10 ng/mL IL-3 及0、10×10-5mol/L 的β-巰基乙醇)→7 d 換液→直至細胞誘導成熟。
1.2.3 肥大細胞功能學鑒定誘導成熟的重懸細胞液→載玻片→干燥→甲苯胺藍染色→95%C2H5OH 脫色→清洗→鏡下觀察。
1.2.4 肥大細胞形態(tài)學鑒定通過光鏡下觀察不同培養(yǎng)時間的細胞形態(tài),直至誘導成熟。
消化細胞→洗2 次(PBS)→細胞密度1×107個/mL→每管100 μL→單染管各加入5.0 μL 的 CD117-PE 抗體及FcεR1α-FITC 抗體→雙染管加兩種抗體→空白對照管(無抗體)→避光孵育30 min→每管加1 mL PBS→離心10 min(400 g)→去上清→上法洗滌1 次→去上清→每管加100 μL PBS→檢測。
2 d 后開始出現(xiàn)以形態(tài)為長梭形的貼壁細胞;7 d 時:細胞基本將培養(yǎng)瓶鋪滿;2 周時:細胞逐漸變形;4 周時:細胞基本變?yōu)閳A形,懸浮細胞變多;6 周時:細胞基本變?yōu)轭悎A形,且形態(tài)均勻具有折光性(圖1)。
圖1 肥大細胞變形過程(100×)Fig.1 Changes in mast cells(100×)
培養(yǎng)6 周細胞成熟后利用甲苯胺藍染色:可以觀察到細胞質(zhì)為紫紅色,細胞核為藍色。異染顆粒的細胞加入β-巰基乙醇比不加入β-巰基乙醇的能得到更多(圖2)。
圖2 甲苯胺藍染色(100×)Fig.2 Toluene blue staining(100×)
培養(yǎng)6 周收集細胞,利用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細胞表面CD117 及FcεR1α 的表達情況,加入β-巰基乙醇雙陽性細胞的比例達96.2%,大于不加入β-巰基乙醇的(圖3),且與不加β-巰基乙醇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濃度β-巰基乙醇誘導后CD117+FcεRIα+肥大細胞的比例Tab.1 The proportion of CD117+FcεRIα+mast cells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βmercaptoethanol
圖3 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的雙陽性率Fig.3 Double positive rate of cell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在正常人的心臟、主動脈及脂肪組織中有少量的MCs 存在,當人類發(fā)生疾病時MCs 的數(shù)量就會增多,比如AS。近年來,研究表明MCs 在AS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斑塊穩(wěn)定性中有著重要作用[9]。
當下有研究認為MCs 是利用其表面的趨化因子受體-3 與AS 斑塊中表達的嗜酸細胞活化CC趨化因子亞族中趨化因子配體-11 結(jié)合而向病變部位聚集[10]。MCs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11],促進MCs 成熟的分子主要有SCF 和神經(jīng)生長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17],SCF 可能在MCs 向受累區(qū)域聚集發(fā)揮作用,而MCs 侵入受累區(qū)域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更多的炎性細胞浸潤,促進AS斑塊形成。
IL-3 又被叫做肥大細胞生長因子,在MCs 的生長、分化、遷移和效應中具有重要作用?;罨疶 細胞、天然殺傷(NK)細胞和MCs 都可產(chǎn)生IL-3,且對于SCF 在MCs 前體的發(fā)生、發(fā)展、擴增具有促進意義[12-13]。SCF 的配體CD117(c-kit)除在其表面外,各種造血祖細胞中均可存在。MCs發(fā)揮重要表面標志的是FcεRIα,但FcεRIα還表達于嗜酸性粒細胞等細胞表面,只有MCs 同時表達CD117 和FcεRIα[14]。甲苯胺藍染色是一種常用于識別及判斷MCs 功能狀態(tài)的方法,同時也是MCs 的特異性染色,可染細胞核為藍色,胞質(zhì)內(nèi)為異染性紫紅色顆粒,說明其具有吞噬功能[15]。通過甲苯胺藍染色和流式細胞儀檢測結(jié)果對誘導獲得的MCs 的純度進行鑒定,就目前來說,利用兔的骨髓間質(zhì)干細胞來誘導培養(yǎng)MCs 的報道是極少的。
本研究選用2 周齡的乳兔來獲取骨髓間質(zhì)干細胞,因為當兔齡大于或者小于2 周齡時,筆者發(fā)現(xiàn)細胞生長速度變得緩慢,可能是2 周齡的骨髓間質(zhì)干細胞的活性更好,更有利于細胞的培養(yǎng)。當IL-3 濃度10 ng/mL、SCF 濃度為10 ng/mL,加入β-巰基乙醇時:甲苯胺藍染色及流式檢測均較不加入β-巰基乙醇時可以獲取更多、雙陽性率更高的MSc,原因可能為β-巰基乙醇作為一種還原劑,在降低氧對細胞產(chǎn)生氧化損傷的同時促進干細胞生長。所以該培養(yǎng)體系是一種良好的體外誘導培養(yǎng)體系,其操作簡單,且能獲得更加成熟、更具有典型特征的MCs,為下一步對兔行進炎性損傷研究提供了優(yōu)勢。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形態(tài)學、功能學2 個方面對誘導的兔骨髓來源MCs 進行鑒定,培養(yǎng)出的細胞不僅具有成熟MCs 的生物學特性,還具有其功能,這便為后續(xù)的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