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雅 許景云 劉建萍
(廈門市第五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101)
冠心病作為常見心血管疾病,高發(fā)人群為老年人,患者發(fā)病后伴有心絞痛發(fā)作,影響到其心理及睡眠方面,尤其是重癥冠心病患者,病情更加嚴重,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1]。合理的護理措施是冠心病病情控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人文關懷理念融入臨床護理中形成人文關懷護理,該護理模式強調在護理過程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精神,該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中應用的相關研究報道增多,為探討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在冠心病中應用的效果,本研究中選擇我院100 例冠心病重癥患者,在患者中對其進行分組和對比,現(xiàn)作如下報道。
收集于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就診的冠心病重癥100 例患者,采取數(shù)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50 例。納入標準:(1)經冠脈血管造影檢查、心電圖檢查、心功能檢測、癥狀觀察,確診重癥冠心?。唬?)年齡已滿60 周歲;(3)在治療期間保持清醒意識。排除標準:(1)心力衰竭、心律失常;(2)腦血管疾??;(3)在精神和認知層面存在障礙;(4)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5)既往有心臟外科手術史。此次研究經由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批準?;颊呒凹覍賹Υ舜窝芯烤椋诤炇鹬橥鈪f(xié)議后參與研究。
1.2.1 在選擇護理模式時,對照組選擇常規(guī)護理,將健康知識手冊發(fā)放給患者,囑咐患者自行翻閱健康知識手冊,并按醫(yī)囑進行用藥,將用藥后注意事項予以告知。
1.2.2 研究組選擇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具體為:
(1)心理護理:以心理醫(yī)生為主導、護士輔助,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面對面與患者溝通,向患者說明心理護理的作用,再與其開展具體的交流和溝通,鼓勵患者勇敢說出內心所想、所思、所慮,對其所述內容進行詳細記錄,再根據記錄對心理方面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對其是否存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及其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分析,再針對性地為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并為患者介紹既往治療后預后良好的重癥冠心病病例,囑咐患者在治療期間盡可能保持愉悅心情。同時,還應與患者家屬進行聯(lián)系和溝通,在溝通時為其詳述家庭關懷及親情陪伴對于患者病情控制的作用,讓家屬在患者治療期間陪伴患者,給予患者關心、支持及鼓勵。
(2)音樂護理:根據患者喜好及音樂特點,為患者選擇舒緩、動聽的純音樂,在患者清醒且處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播放音樂,音量控制在15-35 dB 范圍內,指導患者輕輕閉眼,放松呼吸,引導其進行自我調節(jié),使患者在音樂聲中放松身心。
(3)睡眠環(huán)境護理:對患者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整和控制,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溫度22-25℃,濕度50%-60%),對室內的光線明暗情況進行調整,以柔和光線為佳。控制室內噪音,尤其是夜間,需將室內各類儀器設備的聲音調低,減少不必要的醫(yī)療活動,即便需開展醫(yī)療活動,也應注意在操作時保持輕柔動作,為患者創(chuàng)造舒適、安靜的睡眠環(huán)境。還可實施芳香干預,統(tǒng)一選擇薰衣草作為芳香來源,將薰衣草裝入香囊內,每個香囊重5 g,于每天晚上9 點將薰衣草香囊放置于患者枕邊,至次日早晨7點回收香囊,并將香囊置于清潔干燥處保存,避免長時間在空氣中暴露,每隔4 d 更換1 次薰衣草。
在兩組間的護理前后對比各項評分,包括舒適度評分、心理狀態(tài)評分、睡眠質量評分。
(1)舒適度評分:對于患者的舒適感進行評估,評估時選用一般舒適度量表(GCQ),量表共有28 個條目,單個條目計分1-4 分,最終總分從28-112分,分數(shù)越高,舒適度越高[2]。
(2)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于焦慮和抑郁這兩種心理情緒開展評估,分別選擇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量表的滿分均為100 分,臨界值依據國內常模設置,分別為50 分和53 分,最終分數(shù)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明顯[3]。
(3)睡眠質量評分:在夜間對于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估,評估時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量表,量表分值0-21 分,分數(shù)越高夜間睡眠質量越差[4]。
應用SPSS 22.0 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間一般資料開展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數(shù)據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在護理后,相比于護理前,兩組舒適度評分均增高,兩組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的評分均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中舒適度評分更高,研究組中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舒適度、心理狀態(tài)及睡眠質量的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舒適度、心理狀態(tài)及睡眠質量的評分比較(±s,分)
組別舒適度評分 焦慮評分抑郁評分 睡眠質量評分例數(shù)(n)50 50對照組研究組t 值P 值護理前89.25±4.32 89.41±4.16 0.189 0.851護理后103.62±5.97 96.80±4.74 6.326 0.000護理前54.41±6.90 54.19±6.94 0.159 0.874護理后40.90±3.74 45.74±4.13 6.142 0.000護理前56.28±7.61 56.03±7.80 0.162 0.871護理后41.85±3.81 47.76±4.27 7.303 0.000護理前15.20±2.35 15.27±2.32 0.150 0.881護理后9.60±1.41 11.26±1.68 5.352 0.000
冠心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由冠脈粥樣硬化病變所致,其冠脈管腔變狹窄,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管腔閉塞,導致心肌血供減少,引發(fā)心肌缺血反應,表現(xiàn)為心絞痛[5-7]。重癥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更加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增高,預后變差[8-9]。
為改善冠心病重癥患者的預后,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開展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冠心病重癥的常規(guī)護理措施以常規(guī)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為主,護理措施不夠全面,相對欠缺針對性,護理后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人文關懷理念在臨床護理中應用,形成了以人文關懷理念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這一護理模式強調“以人文本”,從患者護理需求及實際情況切入,在護理方案制定過程中充分尊重患者個體化差異,使護理方案更加貼合于患者的實際需求[10-12]。
本研究中研究組采取了人文關懷護理,對照組采取了常規(guī)護理,對比兩組后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中舒適度評分更高,研究組中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人文關懷護理的應用在重癥冠心病患者中可切實起到提升舒適度、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升睡眠質量等多重作用,究其原因為:(1)重癥冠心病患者發(fā)病后伴有明顯的心絞痛癥狀,其軀體不適癥狀明顯,而人文關懷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措施從心理、睡眠環(huán)境等方面著手,盡可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2)在重癥冠心病患者發(fā)病后的住院治療期間,因患者存在疾病認知不足、對病情過度擔憂等原因,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其心理狀況不容樂觀,導致患者在夜間難以入睡,睡眠質量明顯下降。而人文關懷護理方案中的心理護理針對患者開展心理方面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了解其心理動態(tài),分析其心理問題,再結合分析結果對于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使心理問題得到解決;音樂護理可幫助患者在音樂聲中放松身心,使患者的心情趨于平和;睡眠環(huán)境護理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環(huán)境,為其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使患者更容易入睡,使其夜間睡眠質量提高。然而,本研究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選樣本量不夠大,觀察指標不夠多等,筆者還將繼續(xù)積累更多樣本,以期開展更大樣本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重癥冠心病患者,人文關懷護理可提高患者舒適度,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和夜間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