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娟
摘 要:語篇研讀是開展有效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語篇研讀要關注顯性主題知識的建構,通常包括篇章結構、語言表達等知識。語篇研讀,還應該注重隱性育人價值的挖掘,包括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語篇背后的文化價值、對讀者三觀的影響等。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篇研讀;主題知識;育人價值
*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專項課題“美育視域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批準號:Ec/202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語篇研讀是開展有效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是教師備課的重點?!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提出,“開展語篇研讀,教師要對語篇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分析;明確主題意義,提煉語篇中的結構化知識,建立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等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傳遞的意義,挖掘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1]。這就告訴我們,語篇研讀既要關注顯性主題知識的建構,也要注重隱性育人價值的挖掘。
一、 關注顯性主題知識的建構
顯性主題知識通常指篇章結構、語言表達等知識,這些知識能夠被學習者具象掌握,也是教師語篇研讀的重點。
(一) 明篇章結構
篇章結構是語篇的骨架,剖析篇章結構有助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語篇是如何根據(jù)來架構的?!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語篇中各要素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如句與句、段與段、標題與正文、文字與圖表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涉及語篇的微觀與宏觀組織結構。語篇中段與段的關系以及語篇各部分與語篇主題之間的關系,屬于語篇的宏觀組織結構。句子內部的語法結構、詞語搭配、指代關系、句子的信息展開方式等,則屬于語篇的微觀組織結構。[2]明晰篇章結構,不僅要從宏觀上感知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還要在微觀上感知細節(jié)處理的匠心。
1. 感知宏觀結構
分析語篇的宏觀結構重點需要把握兩個方面:分析語篇的組成及探究語篇的線索??梢詮恼Z篇結構和文體特征的角度出發(fā),同時深入理解和把握語篇的主線,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和采用的手段。[3]因為不同體裁的語篇會運用風格各異的寫作結構,研讀時尤其要關注文體。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Reading板塊的語篇The story of Xi Wang是一則關于大熊貓的新聞報道。新聞報道文體中,語篇的宏觀組織結構主要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主體的結構通常以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沙漏式呈現(xiàn)。理想的研讀方式是按照標題、導語、正文內容(有時還有評價)三個方面來展開。[4]結合新聞文體的結構特征,很容易將這一語篇分成三個部分,即導語(第一段)、主體(第二至五段)、結尾(第六段)。
接下來,通過尋找主體部分每段的主題句,概括出大意:大熊貓“希望”的成長過程和大熊貓面臨的嚴重問題以及作者的呼吁建議。
了解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后,很容易發(fā)現(xiàn),該篇報道是以金字塔結構呈現(xiàn)的,先從“希望”入手論述大熊貓的生長特點,然后說明大熊貓面臨的生存問題及人類要采取的保護措施,最后發(fā)出保護大熊貓的呼吁,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
把握了這樣的宏觀結構,教學中就能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梳理、整合、分析等一系列流程,借助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逐步理清語篇的結構,探析語篇的層級關系與邏輯關系,培養(yǎng)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鍛煉其抽象思維。
2. 厘清微觀結構
從微觀上分析語篇的結構,主要是指利用語篇語境去感知、賞析段與段之間的過渡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乃至詞與詞之間的邏輯關系,體會這些詞句承上啟下的作用,品味作者“于細微處見真章”的語言魅力。
同樣以The story of Xi Wang這一語篇為例。不難發(fā)現(xiàn),每段的主題句分布在段首,除了對所在段落的內容起到引領作用之外,還兼有過渡作用。此外,語篇主要依靠連接詞承上啟下。研讀時,可以嘗試刪除sadly, for example, also, however, as a result等詞匯,通過對比閱讀、鑒賞玩味,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連接詞不僅起到語義承轉的功能,而且能更精準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5]。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厘清過渡句和連接詞的邏輯作用,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問題1: Which word does the author use to connect paragraph 3 and paragraph 4 naturally and logically?
問題2: What words do you think make paragraph 4 go so smoothly?
問題3: How does the author connect paragraph 4 and paragraph 5? Can we take it away ? Why?
問題1引導學生關注連接副詞sadly,啟發(fā)學生思考,sadly在這里不但起著轉折作用,而且還表達出作者對大熊貓面臨生存危機的憐憫之情;問題2引導學生關注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問題3啟發(fā)學生思考第一句“Giant pandas are now in danger.”是否可以省略。學生通過思考、判斷、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一句既是對前一段大熊貓所面臨的嚴重問題的總結和提升,又為作者提出保護建議做了鋪墊,因此不可以省略。這樣的細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匠心。
可以說,厘清了語篇的微觀結構,教學就可以引導學生推敲前后句子的邏輯關系,對語篇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與思考,體會連接詞和過渡句的表意功能,以及所建構的語用邏輯功能;把握語篇的層次脈絡,感知這些詞句承上啟下的“潤滑劑”作用,感受篇章結構的邏輯關聯(lián)之美,培養(yǎng)語言表達技能。
(二) 品語言表達
語言表達是顯性主題知識的另一要素。語篇中經(jīng)典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重要語料。在語篇研讀中,教師應品味詞匯的內涵與修辭作用,分析語言表達所傳遞的意義。
1. 體會詞匯內涵
學會恰當用詞是英語學習從低水平走向高水平的必由之路。掌握了詞匯內涵,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在與語篇互動的過程中自主感知、探究優(yōu)勢語言,明白語用功能,提高其感知語言的能力。[6]因此,研讀中教師尤其要關注對詞匯內涵的體會。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7 Reading板塊是一篇介紹奧黛麗·赫本的人物傳記,最后一段內容如下:In 1991, Hepburn discovered that she had cancer. On 20 January 1993, she passed away peacefully in her sleep.
根據(jù)“1993”這個時間線索,聯(lián)想到語篇第一段提到“when she died in 1993”, 可以輕松地推測“pass away”即為“die”的同義表達。從字面功能看,這里使用“pass away” 是為了避免重復,更是對奧黛麗·赫本去世的一種委婉表達。并且,第一段中的“l(fā)oss”一詞也是“die”的另一種表達。品味后發(fā)現(xiàn),作者即將收筆時,已經(jīng)被赫本的美所折服——她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她的外貌上,還體現(xiàn)在她的演技上,更體現(xiàn)在她對貧困兒童的人道主義關懷上。最后使用“peacefully”一詞,體現(xiàn)了作者對赫本去世流露出的不舍之情,更飽含了作者對赫本的贊美與敬愛。
體會到詞匯的內涵,教學中就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它們是如何為表達主題意義服務的。通過層層遞進的解讀,學生不僅可以準確理解關鍵詞匯,感受語言之美,而且能加深對主題內涵的理解。[7]
2. 賞析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主要包括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從修辭角度研讀語篇,可以深入理解語篇中的語言美,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內容,豐富寫作技巧,提升思維和鑒賞能力。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7 Reading板塊是一篇描寫四季的詩歌,其中關于春季的內容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研讀過程中,可以仔細品讀以下兩個句子:
(1)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Then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
(2) Bees and butterflies fly among flowers,Then fly from the April showers.
不難看出,第一個句子更具美感,這種美感主要來源于“play”和“hide”兩個動詞。動詞“play”的使用能讓讀者想象蝴蝶、蜜蜂在花叢中自由自在、飛舞玩耍的歡快場景,靈動唯美;動詞“hide”描繪出原本沉浸在嬉鬧當中的蝴蝶蜜蜂突遇雷雨,四處飛散、尋找躲雨之處的可愛模樣。
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擬人化的表達,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中,生發(fā)對人與自然的思考,與詩人表達的情感共情,產生審美的愉悅感。這種聯(lián)想、共情的過程,也是一種審美過程。
二、關注隱性育人價值的挖掘
課堂環(huán)境中的語言學習首先是顯性主題知識的學習和獲得,而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發(fā)展隱性知識。[8]所以,語篇研讀不能僅停留在顯性主題知識層面,還應該注重隱性育人價值,包括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語篇背后的文化價值、對讀者三觀的影響等。
教師可以從why這個維度,深入分析語篇所隱含的意思,挖掘作品的育人價值。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作者的價值觀,感悟作品的價值美,并建構新的價值理念。[9]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 Reading板塊的語篇,是地震幸存者Timmy講述他在地震中的經(jīng)歷的故事。語篇第3—5段通過動作、心理、語言等細致地描寫了Timmy在黑暗中的緊張害怕,但冷靜克服困難,最終獲得解救的過程,表現(xiàn)了Timmy臨危不亂、機智勇敢、樂觀堅毅的品質。探索故事背后的意圖,能夠領悟到作者對讀者暗含的希望。
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評價、欣賞生命精神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遭遇這樣的地震,會如何做?這里可以邀請學生進行朗讀表演,讓他們聯(lián)想當時的畫面,感受Timmy的遭遇,體會Timmy的心理,充滿感情地將語篇中兩處語言“Im trapped.” “Help! Please help! Im here!” 表達出來。通過角色表演、交流分享,學生易與作者產生共情,從而感受人物的優(yōu)秀品格。
體會作者的觀點、意圖或思想的過程,也是與作者對話,體驗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或思想,并給出自己的價值評判的過程。[10]借助語篇研讀,給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教育,這樣的育人方式才能真正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6.
[3]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14.
[4]王為忠.新聞報道文體的語篇教學設計探究[J].教育視界,2019(26):36.
[5]周偉.語篇分析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0(11):57.
[6]范文慧,陳玉松.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處理策略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21 (8):37.
[7]魯周煥.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指導課的教學策略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5):17.
[8]顧琦一,陳方.中國英語學習者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發(fā)展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 (6):923.
[9]吳紅枚. 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的美育策略與方法[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5):3.
[10]黨永升.初中英語故事類語篇整體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