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燕
山東省鄒平市中醫(yī)院皮膚科,山東濱州 256200
痤瘡是指皮膚出現(xiàn)的粉刺、丘疹、膿皰、囊腫等皮膚慢性炎癥損害的情況。該病是由于內分泌因素、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微生物的感染所致[1]?;颊叱1憩F(xiàn)為面部、胸背部、肩部皮膚出現(xiàn)粉刺、丘疹、囊腫等癥狀,如未有效治療,會對患者面部美觀和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2-3]。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可受遺傳因素、感染鏈球菌、免疫功能異常、內分泌變化影響而發(fā)病,特征性損害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如未積極治療,可累及其他組織器官損傷,危害患者生命健康[4-5]。對于上述兩種疾病患者治療時,往往以藥物治療為主,不同的藥物療效可受有效成分與患者個體因素影響而不同。本文選取2020年8 月—2022年8 月鄒平市中醫(yī)院收治的痤瘡和銀屑病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以此展開相關分析,評價維甲酸類藥物治療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痤瘡和銀屑病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抽樣法分為常規(guī)組(45 例)、研究組(45 例)。常規(guī)組:男∕女=26∕19,年齡20~60 歲,平均(40.13±4.27)歲;病程1~17 個月,平均(9.05±2.01)個月;體質量46~82 kg,平均(64.24±4.56)kg;疾病類型:痤瘡∕銀屑病=22∕23。研究組:男∕女=25∕20,年齡21~59 歲,平均(39.86±4.32)歲;病程1~17個月,平均(8.93±2.04)個月;體質量47~81 kg,平均(63.85±4.59)kg;疾病類型:痤瘡∕銀屑病=21∕24。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所選病例已經得到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滿足痤瘡[6]診斷依據(jù)者;符合銀屑病診斷依據(jù)者;接受體格檢查、皮膚分泌物涂片檢查確診者;對研究內容知曉并于同意書適宜位置簽好姓名者;認知功能良好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均詳細備案者。
排除標準:喪失自主意識者;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患有高脂血癥、腎功能損害者;凝血功能缺陷者;治療用藥成分過敏者;中途退出或隨訪失聯(lián)者;妊娠期或哺乳婦女;研究依從性較低者。
常規(guī)組運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于痤瘡患者治療藥物為克痤隱酮乳膏(國藥準字Z20055530;規(guī)格:15 g),利用棉簽蘸取藥物并均勻涂抹在病變區(qū)域,進行2 次∕d。對于銀屑病患者治療藥物為鹵米松乳膏(國藥準字H20193031;規(guī)格:20 g),利用棉簽蘸取藥物并均勻涂抹在病變區(qū)域,進行2 次∕d。治療時長6 個星期。
研究組運用維甲酸類藥物治療:對于痤瘡患者治療藥物為維胺酯膠囊(國藥準字H50021842;規(guī)格:25 mg×12 粒×5 板)治療,起始用藥劑量為25 mg∕次,口服用藥3 次∕d。對于銀屑病患者治療藥物為阿維A 膠囊(注冊證號:H20140215;規(guī)格:10 mg×30 粒)治療,起始用藥劑量為10 mg∕次,口服用藥3 次∕d。治療時長6 個星期。
疾病癥狀積分:主要是從紅斑、鱗屑、膿皰、粉刺、丘疹5 項進行分析,由無至極重依次以0~4 分計分,得分越低者癥狀越輕。
炎性因子含量:共有白細胞介素-6 含量和C 反應蛋白含量兩項,以患者的空腹靜脈血為檢測樣本,共5 mL,將其加入離心機(型號:DL6M)內進行處理,處理速度為3 000 r∕min,時長10 min,以此獲得上層血清,并選用人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elisa 試劑盒(WLS-7041N)與人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LISA 試劑盒(YKW-11838),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含量測定。
治療療效:經過藥物治療后,患者的鱗屑、丘疹等現(xiàn)象徹底消失即痊愈;經過藥物治療后,患者的鱗屑、丘疹等現(xiàn)象明顯緩解即效果明顯;經過藥物治療后,患者的鱗屑、丘疹等現(xiàn)象有所減輕即效果一般;經過藥物治療后,患者的鱗屑、丘疹等現(xiàn)象未見變化即無效。治療療效=(痊愈例數(shù)+效果明顯例數(shù)+效果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共有口干、瘙癢、皮膚干燥、惡心4 種,發(fā)生率為4 者占比總和。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疾病癥狀積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疾病癥狀積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癥狀積分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45)常規(guī)組(n=45)t 值P 值紅斑治療前3.07±1.01 3.11±0.93 0.195 0.845治療后1.45±0.47 2.04±0.59 5.246<0.001鱗屑治療前3.08±1.02 3.13±0.95 0.240 0.810治療后1.46±0.48 2.05±0.60 5.150<0.001膿皰治療前3.12±1.03 3.14±0.97 0.094 0.924治療后1.48±0.49 2.06±0.62 4.923<0.001粉刺治療前3.04±1.00 3.15±0.91 0.545 0.586治療后1.41±0.44 2.02±0.56 5.745<0.001丘疹治療前3.03±0.98 3.07±0.85 0.206 0.836治療后1.38±0.42 2.01±0.53 6.249<0.001
治療前,兩組炎性因子含量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炎性因子含量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含量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含量對比(±s)
組別研究組(n=45)常規(guī)組(n=45)t 值P 值IL-6(ng∕mL)治療前155.48±24.67 156.32±25.12 0.160 0.873治療后85.43±20.88 109.31±22.36 5.236<0.001 CRP(mg∕L)治療前24.38±4.25 24.27±4.33 0.121 0.903治療后8.45±2.16 11.29±3.05 5.097<0.001
治療后,研究組的治療療效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n(%)]
治療后,研究組的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痤瘡與銀屑病是皮膚科常見的疾病類型,前者無傳染性,以粉刺、結節(jié)為主要表現(xiàn),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擾,但經過早期積極干預后,治療效果較好[7]。后者無傳染性,具有患病率高、復發(fā)率高、病情遷延的特點,且多見于青壯年,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8]。該病以丘疹、點狀出血、全身彌漫性潮紅、皮膚瘙癢、脫屑為主要表現(xiàn),降低患者生活質量[9-10]。藥物治療是治療上述疾病的有效方式,不同藥物療效不同。以往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主要是選取克痤隱酮乳膏治療痤瘡、鹵米松乳膏治療銀屑病,前種藥物屬于復方制劑,包含4 種成分,其中維生素A 能夠抑制粉刺生成;維生素E 能夠保護皮膚;甲氧芐啶能夠殺滅痤瘡丙酸桿菌;丹參酮能夠降低皮膚局部雄激素濃度,減少皮脂腺分泌,利于膿皰消退。后者是一種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高效止癢的作用。使用上述藥物治療后,雖可發(fā)揮治療效果,但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皮膚干燥等不適癥狀,患者耐受性不佳[11-12]。而維甲酸類藥物是一種新型治療皮膚疾病藥物,本文主要通過選取維胺酯膠囊治療痤瘡、阿維A 膠囊治療銀屑病,涉及藥物均屬于維甲酸類藥物,前者能夠促進細胞分化,抑制角化過程,減少皮脂腺分泌,使角化細胞恢復正常的作用,同時,還可殺滅痤瘡丙酸桿菌,起到調節(jié)免疫和抗炎的效果。后者能夠影響細胞增殖、分化和形態(tài),可使銀屑病角化不全的表皮正?;?,還可促進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分化,激活巨噬細胞和表皮朗格漢斯細胞等,調整病變部位的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13-14]。使用上述藥物治療后,可有效控制疾病癥狀,減少局部炎癥反應,促使患者恢復健康狀態(tài),且用藥安全性較好。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的紅斑(1.45±0.47)分、鱗屑(1.46±0.48)分、膿包(1.48±0.49)分、粉刺(1.41±0.44)分、丘疹(1.38±0.42)均低于常規(guī)組的(2.04±0.59)分、(2.05±0.60)分、(2.06±0.62)分、(2.02±0.56)分、(2.01±0.53)分(P<0.05);研究組的IL-6 含量(85.43±20.88)ng∕mL、CRP(8.45±2.16)mg∕L 均低于常規(guī)組的(109.31±22.36)ng∕mL、(11.29±3.05)mg∕L(P<0.05);研究組的治療療效為97.78%高于常規(guī)組的82.22%(P<0.05);研究組的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低于常規(guī)組的26.67%(P<0.05)。由此說明,選用維甲酸類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紅斑癥狀,降低機體炎癥反應,利于病情穩(wěn)定恢復,且用藥安全性較高,治療意義較好。本文研究結果與張玉鋒[15]研究結果(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6.97%高于對照組的78.79%)相似,由此可知,維甲酸類藥物治療是一種效果較高的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在為痤瘡和銀屑病患者治療時,選用維甲酸類藥物治療能夠降低疾病癥狀積分,調節(jié)機體炎癥反應,提高治療療效,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