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霞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關于教育的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富有才華卻不得志的音樂家馬修到一個名叫“池塘畔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代課老師的故事。在這個學校里的都是所謂的“問題”學生,但初來乍到的馬修卻發(fā)現(xiàn)造成這些孩子“問題”的根源是校長的殘暴專制。在這個學校里體罰猶如家常便飯。身為教師的馬修感受到這些孩子亟須關愛,他甚至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身上的音樂天賦,于是他開始為他們作曲,用音樂感染他們,最終馬修老師的仁愛寬厚讓孩子們重溫了溫暖與愛,滋潤了他們塵封已久的內(nèi)心。馬修老師用“關懷型”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和啟蒙學生,詮釋教育的真諦,用他的堅持喚醒了學生的夢想,給予他們關懷與愛。
一、學生需要關懷型教師
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德育學家諾丁斯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關懷教育理論,主張以關懷為核心來組織教育,是注重道德情感教育的杰出代表人物。關懷教育就是以“教師的關懷”為出發(fā)點,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在翻譯的《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序言寫道:“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更是印證了教育中是需要“情愛”,需要“關懷”的。
而電影里馬修就是一位關懷型教師,在這些問題孩子被校長無端懲罰時,他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助和保護這些孩子。面對孩子們的搗蛋和犯錯,他選擇包容和教導。孩子們對這位老師的行為感到詫異,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對他們?nèi)绱藢捜?、友愛。例如在樂可兒因調(diào)皮弄傷了一位大叔,馬修讓樂可兒去照顧,讓樂可兒明白了承擔責任、將功補過的道理;面對家長,馬修善意地對莫朗奇媽媽撒謊,讓家長安心,同時面對莫朗奇的錯誤,他也沒有向莫朗奇媽媽告狀;他為了孩子能燒水洗澡而去偷校長的木材,他拒絕了“犯罪——懲罰”這項制度,拒絕用批評和懲罰的方式對待任何一個孩子。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愛去感染孩子,溫暖了孩子的內(nèi)心。影片中的孩子能遇到這樣一位關懷型老師真是他們的幸運,而我們現(xiàn)實生活里也有許多這樣的關懷型教師。
二、“關懷型”教育方式的呈現(xiàn)
(一)尊重學生是關懷教育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只有滿足基本需求,才會出現(xiàn)更高的需求層次。孩子要想實現(xiàn)自我,得先滿足前面的需要。電影里的“池塘之底”教養(yǎng)院,開始里面都是一些問題學生,不尊師,經(jīng)常惡作劇,馬修一進這個學院,就見證了一樁“恐怖襲擊事件”——樂可爾的惡作劇將門衛(wèi)大叔眼睛砸傷了,馬修替他隱瞞了下來,作為補償,讓他去照顧門衛(wèi)大叔……就是這樣的一群學生,馬修也是盡力地尊重他們,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就拿莫朗奇的例子來說,莫朗奇因畫了侮辱校長的漫畫而被校長責罰,馬修見到莫朗奇母親后,并沒有告訴母親他兒子因犯事不方便見他,后來還讓莫朗奇不要拆穿,保護了莫朗奇的自尊心,這使得后期他與馬修的關系有了很多變化,自愿跟著馬修進行音樂特訓……馬修對莫朗奇的認可,讓莫朗奇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后來入讀里昂音樂學院,成了一名著名的指揮家。而這種恰當?shù)鼐S護學生人格尊嚴的方式,正是關懷型教師的體現(xiàn)。
(二)因材施教是關懷教育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差別地進行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因材施教。早在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經(jīng)提出過這樣的教育觀。影片中的馬修老師在組建合唱團前,先讓他們每人唱幾句,根據(jù)每個人音色、音域的特點,確定他們在合唱團里是擔任男高音,還是男低音,或是男中音等。即使是不會唱歌的貝比諾也有可以充當?shù)慕巧笓]助理,五音不全的郭幫也可以擔任起樂譜架的職責,而最有天賦的莫朗奇擔任了領唱。這種尊重孩子們個體差異,努力發(fā)現(xiàn)孩子們天賦的做法,讓孩子們獲得了自信和尊嚴。影片中有一首歌這樣唱道:“風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飛往大海,飄向高空,一個孩子在望著你吶!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純真的愛啊,循著你的軌跡飛翔。”老師的關注和認可,莫不給予孩子們極大的信心和鼓勵,就如羅森塔爾效應說的一樣,教師的期望對孩子的成長幫助很大,激發(fā)每個人擅長一面的潛能。作為教師,要細心觀察和挖掘每個孩子的特點,用適合他們的方式去教導他們,尊重孩子們的特點,發(fā)展孩子們的個性。
(三)寬容“天性”是關懷教育
孩子的天性必然是愛玩的、調(diào)皮的,他們偶然會不服從管教,桀驁不馴。而教育不是羞辱、斥責,懲罰也不等同于體罰,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帶著接納和寬恕、包容和愛,善待他們的失敗和過失。影片里樂可兒造成了馬桑大叔眼睛受傷,馬修“懲罰”他去照顧馬桑大叔。在馬修的引導下,小小年紀的樂可兒理解了責任感和做錯事后的羞愧感。而為了圓自己駕駛熱氣球的夢想,郭幫偷走學校20萬法郎。馬修在知道原因后,并沒有選擇去向校長告發(fā),而是去耐心地教育了郭幫。隨后,馬修還不計前嫌地幫他把錢還給校長,并希望校長能免除對被誤會的孟丹的懲罰。這些“藝術性”的寬容是一味說教所無法達到的。蘇聯(lián)教育家蘇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迸c嚴厲的體罰相比,孩子感受到的是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寬容,這種適度的寬容擁有無形的力量,不僅沒有損害他們的人格尊嚴,相反還讓孩子感受到了平等和關愛,達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應該學著去寬容孩子們的錯誤,了解他們的生活境遇,容納和包容孩子的“天性”。這種寬容式的教育方式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關懷教育呢!
(四)學會傾聽是關懷教育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片面的認識事物必然導致錯誤的認知。要想實現(xiàn)關懷教育,那就得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想法,相信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不了解事情緣由,簡單粗暴地批評。影片里最深刻的情節(jié)便是校長誤會了孟丹偷錢,對他拳腳相向,逼他承認是自己偷的。而孟丹拒不認罪,校長只好把他移交警察局,這也為他后來實施報復行為——火燒校園埋下了禍根。馬修面對學生犯錯的時候不是立即處罰,而是傾聽他們的理由,并給他們改過的機會,當馬修知道其實是郭幫為了圓買熱氣球的夢想,偷了校長20萬法郎的時候,他并沒有立刻揭發(fā)他,只是讓他好好做好樂譜架的工作,一方面是保護他免受校長責罰,另一方面是不想毀了他的夢想,經(jīng)過對他的悉心引導,郭幫終于明白自己的錯誤之處。這種傾聽是一種平等的對話,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傾聽他們的心聲,馬修老師與校長之間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懲罰也是關懷教育
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倍逃缘膽土P是以對受教育者的關愛和期待為目的,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受教育者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改正自己的錯誤。而影片里的馬修老師也非常藝術地運用教育性的“懲罰”。例如影片里莫朗奇從樓上向馬修身上潑墨水,他使用了“冷處理”的辦法,停止讓莫朗奇繼續(xù)在合唱團中擔任領唱,并打擊他的驕傲氣焰,說他并不是無可替代的。但是合唱團正式演出時,馬修卻又出奇地讓莫朗奇擔任領唱。這種恰當?shù)睦渎浜瓦m時的諒解,使莫朗奇感動不已,學會了收斂和感恩。正是這種恰當?shù)膽土P教育,使學生從被動的服從懲罰,轉(zhuǎn)變?yōu)榉e極的知錯就改,這種懲罰的效果對學生的改變是從內(nèi)而外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從影片結尾學生對馬修折簽名紙飛機送行就可以看出,這種懲罰藝術非但沒有使學生厭煩,反而使學生從心底認可老師,喜愛老師。馬修雖然離職了,但馬修對他們的教育影響作用是深遠的。
三、實行關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從教育體制來說,我們需要關懷型的教育體制。目前的教育體制仍是選拔制的,這使得人們不自覺地去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略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使得孩子們的個性沒有得到完全地發(fā)展,身心沒有得到關注?!斗排0嗟拇禾臁防锏鸟R修老師讓本來“無可救藥”的學生最后變得各放光彩,正是因為他對學生的關懷,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體現(xiàn)了教育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是對人性的關懷,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這種教育真正地開發(fā)了學生的潛能和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被忽視的群體或個體中來,關懷每一位學生,尊重贊賞他們的不同之處,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適合的發(fā)展,各展所長,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未來在社會上,學生們才能在各自領域有所作為。
第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需要學會關懷,成為一名關懷型教師。馬修不僅是教育方法得當,我們還看到了身為一名教師,馬修該有的自控能力:包容度和忍耐力,孩子們邊洗澡邊唱辱罵馬修的歌,馬修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指出他們走調(diào)了,一直糾正到他們唱對了再讓他們睡覺,從而也發(fā)現(xiàn)了他們愛唱歌的興趣點,也是后來馬修為什么組建合唱團的原因。但是馬修也不是一味地縱容孩子們不尊重他的行為,而是通過和學生溝通,聽取學生意見,選擇人性化的、雙方都認可的懲罰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的內(nèi)心受到感觸。正是這種從關懷的角度出發(fā),潛移默化式的教育滋潤了學生的心田。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如今社會上的各種師生沖突事件,師生之間矛盾突出,學生對教師不尊重,教師對學生不認可,師生關系儼然變成一種敵對關系。我們的社會需要關懷型的教師,需要教師的善與愛來支撐教育,也許將來我們學校的校園里也能飄起溫暖的音符。
第三,從學生角度來說,也需要接受教師們的關懷。后進生,一個讓老師頭疼煩惱的群體,他們中大多數(shù)非但學習不好,還愛惹是生非。所以教師面對這種學生一般是“冷處理”,視而不見,又或是簡單粗暴地叫家長。孟丹作為本片唯一的后進生,不僅智力低下,罪行更是“十惡不赦”。本來就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的他,回到班集體后,帶壞同學說謊、搗蛋、酗酒,還有抽煙,最后因被校長誤會而報復心起,把整個學院給燒了……但馬修還是盡力感化他,他將孟丹編排為合唱團里的男中音。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也體現(xiàn)出關懷教育的特點。當馬修知道不是孟丹偷的20萬法郎的時候,他立刻找校長為他開脫,認為校長該放過他。雖然最終校長誣陷孟丹,還將他送往警局,但他離開校園時對馬修的微笑意味深長,似乎是對馬修的認可。所以無論是怎樣的學生,都是需要教師關懷的,特別對于后進生來說,就如雪中送炭,需要接受來自教師愛的溫暖。
四、結語
正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言:“愛,點亮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藍天。”馬修的愛是有感染力的,校長后來也能站在椅子上扔飛機,和孩子們一起玩耍踢球。如果不是影片的最后孟丹火燒校園,校長說不定就會一點一滴地被感化了。但本片里校長骨子里的自私和欲望最終還是沒有改變,校長在最后辭退了馬修。臨行之際,馬修說出了心里話:“一個不了解孩子、不去愛孩子的人根本不配為人師表?!庇靡魳烽_啟孩子們的心靈,澆灌孩子們的夢想,是馬修的教育關懷,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師者的愛,重新用愛擁抱這個世界。影片開頭貝比諾的等待是值得的,最后他被馬修從那個冷冰冰的學校帶走,象征著馬修的關懷教育是得到學生們的認可的。關懷教育還原了教育最純真的樣子,正是教育之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