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
在課堂上,一個討好型的小學生可能會竭盡全力去完成所有的作業(yè),甚至那些并不需要他完成的額外作業(yè)。他這么做并不是因為對學習感興趣,而只是為了得到教師的贊揚和認可。
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他會盡量去滿足同學們對他的期待,選擇其他同學喜歡的游戲,而不是他自己喜歡的游戲,甚至會把自己最喜歡的零食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只是為了得到同學們的喜歡。
有的家長可能會有一種錯覺:這挺好??!愛學習,也不貪玩,聽話,人緣也好!在外人看來,不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嘛!
但是,以壓抑自己的需要為代價滿足別人是錯誤的。滿足自己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就好像植物需要土壤、陽光和雨露一樣。如果一直壓抑自己的需求,難免有爆發(fā)的那一天。討好型孩子有一天長大了,或許會變成大家眼中的“老實人”??蛇@種討好型的“老實人”一旦受夠了,就會找準機會,把那些被壓抑多年的需求報復(fù)性地釋放出來。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什么樣的家庭環(huán)境更容易讓孩子壓抑或者忽視自己的需要,從而發(fā)展出討好型人格。
缺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獲得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意味著,即使當孩子犯錯誤或失敗時,他們?nèi)匀桓惺艿阶约菏潜粣鄣暮捅蛔鹬氐摹H欢?,如果在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只有在滿足某些條件或達到某些期望時才會得到愛,他們就會隱隱地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來自于此,而不是自己本身,就會把自己的價值與某些條件的滿足或目標的達成聯(lián)系起來。于是,他們選擇了先委屈自己,滿足別人的需要。長此以往,自己需要什么,他們已經(jīng)麻木地不知道了,最終造就了穩(wěn)定的討好別人、壓抑自己的性格特點。
假設(shè)父母只有在孩子考試得到好成績時才給予他們關(guān)注和贊揚,在他考得不好的時候一味地指責和批評他,就可能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只有學習成績好,自己才是有價值的,才配得上父母給他的關(guān)愛和接納。這樣,就會導致他開始以學習成績作為自己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感受。當然,并不是說孩子考得不好,家長就不批評他。家長此時需要傳遞一個信息,做一個分析。這個信息是:你考得好不好,我們都愛你。這個分析是:成績好不好并不重要,我們來分析一下,哪些內(nèi)容你掌握了,哪些內(nèi)容你還不會,把不會的學會,才是學習的真諦。
對孩子過度保護或過度依賴。對孩子過度保護指的是,以“保護”孩子免受傷害、失敗,免遭挫折或困難為由,過度控制孩子,剝奪他們探索和獨立的機會,甚至越俎代庖,替他們做決定。孩子因為沒有機會去探索世界,所以缺少了通過從外界獲得反饋來理解自己的機會。此時,他們就逐漸習慣于依賴他人的期待來確定自己的需要。這就和從出生就被關(guān)在動物園里的老虎一樣,等它成年了,被放在野外時已經(jīng)失去了正常的捕食技能。
假如父母不單單替孩子選擇課外活動、興趣班,甚至吃什么飯、穿什么衣都要管,那樣孩子怎么有機會知道自己喜歡足球、籃球、繪畫還是書法呢?他會慢慢覺得似乎父母說的都是對的,父母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對父母形成過度依賴,看起來很“乖”。但問題是,一旦他上了大學,到了必須獨立的年齡,就不得不面臨再找個父母的需要——他得讓別人告訴他,自己想要什么。這個“別人”可能是自己的伴侶,也可能是自己工作后的上級。那么,他們會不會很容易成為在戀愛或職場中被PUA的人呢?
與過度保護恰恰相反的一種情況是:過度依賴。過度依賴指的是父母將過多的責任或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會讓孩子承擔超出其年齡或能力范圍的家務(wù)勞動,或讓他們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在單親家庭或喪偶式婚姻中,孩子常常替代那個在家庭中缺位的配偶,來提供超越自身能力范圍之外的情感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作為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比如撒嬌、貪玩,變得像個“小大人兒”,自己的正常心理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
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師。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大部分是通過觀察、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為得來的。如果父母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討好型的行為,比如經(jīng)常犧牲自己的需求來取悅他人,又或者在面對壓力和沖突時沒有勇氣反抗,那么孩子可能就會覺得這樣做是對的,自己也要這樣做。
比如,一個母親在家庭中總是犧牲自己,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照顧孩子和滿足配偶的需求,甚至將自己的工作、事業(yè)全都放棄。又比如,一個父親在工作中總是過度討好他的上司和同事,犧牲自己的個人時間和身心健康。那么孩子就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原來女性就是要犧牲自己,滿足丈夫和孩子的需要;原來男性就是要養(yǎng)家糊口,滿足工作和事業(yè)對自己的要求。他可能會認為,為了得到別人的贊揚和接納,自己必須不斷地讓步,滿足別人的需要,即使這意味著忽視自己的需要。
長此以往,這可能導致他在成人后的人際關(guān)系中,一方面過度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另一方面,一旦他掌握了權(quán)柄,就會覺得別人也要為了滿足他而委曲求全。在職場中,這種人很容易對上阿諛奉承、對下尖酸刻薄,不僅自己不幸福,還會殃及身邊的人。
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說,作為一個母親不要照顧家庭,一個父親不該追求自己的事業(yè)。我的意思是,父母需要認識到他們的言行和言行背后傳遞出的價值觀念,是會影響孩子的。父母首先需要展示出一個更加平衡和健康的行為模式,即如何在關(guān)心他人的同時,也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只有這樣,孩子才可能學會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處理方式,避免形成討好型人格。
如果母親總是把“我是為了你才沒辦法×××的……”這類話掛在嘴邊,無法在忙碌的家務(wù)勞動中,找到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閱讀、健身,或者與朋友聚會、逛街,就是一個并不積極的模仿樣本。因為她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重要信息:照顧自己的需要并不重要,可以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同樣,如果父親在面對工作壓力時,難以表達自己的困擾,從不尋求協(xié)助,而是默默承受并試圖自己解決所有問題,這也會教給孩子:表達需求并尋求幫助是不必要的,自己要盡可能承擔所有的壓力。
我們應(yīng)該教給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權(quán)利,不必為了取悅他人就犧牲自己的需求。所以,當父母擔心孩子會發(fā)展出討好型人格時,不妨先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討好型人格,滿足自己的正常需要,孩子自然也會受到正向的影響。
說明:《教育家》雜志總第377期第66頁《以評促教,提升保教質(zhì)量》一文作者系彭文珊、柳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