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王妍妍
“乖”“懂事”“聽話”……當這些詞語充斥孩子的世界,他們會走向怎樣的人生?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現(xiàn)?長期討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很難融進他們的圈子
淮陰師范學院大二 ?申承鈺
我是在上初中以后,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性格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是個對自己要求很嚴的人,遇到問題喜歡攬責,雖然反思很有必要,也能體現(xiàn)道德和良知,但同時會讓自己有負罪感,變得自卑甚至消沉,尤其是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不能及時調(diào)節(jié)自我,就會非常被動。
此外,環(huán)境也進一步促成了我人格的變化。初中三年,我一心想考取音樂學院附中,除了要將文化課成績保持在中上游外,每天還要擠出兩個小時練琴,周末甚至會練6個小時以上,還要上樂理課,參加數(shù)學補習班,因此頂著巨大的壓力。爭分奪秒地學習,讓我與同學之間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隔閡,我很難融進他們的圈子,他們也不理解我的行為,認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學生想考取音樂學院附中是癡心妄想,況且我所在的班級學風很差。我吃力而又努力的樣子,讓同學們不屑一顧。由于上述原因,我不可避免地被同學孤立了。我曾想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不過分在意他人看法,可是后來,竟然有人專門針對我,比如把我的書偷走,過幾個月之后,再讓它突然出現(xiàn)。孤立、嘲諷、不屑、捉弄,讓我不得不向這個群體妥協(xié),用討好換取暫時的安寧。
從那以后,我對人際交往有了新的看法:交友的目的或許并不是為了獲得快樂,而是證明自己被他人認可,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哪怕只有一個朋友,而且通過交友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安全感。其實,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類似看法,因為他們大多經(jīng)歷過被拋棄、被打擊的痛苦。幸運的是,雖然我沒有考上音樂學院附中,卻考上了一所不錯的高中。同學們是埋頭苦干的一類人,這讓我的討好型人格有了很大改觀?,F(xiàn)在上了大學,由于專業(yè)特長較為突出,有不少同學主動與我交朋友,我再也不需要通過討好來維持友誼。
只為換取片刻關(guān)注
北京市豐臺區(qū) ?郝女士
小時候,我媽媽長期肺氣腫,幾乎每半年就要住院一次,爸爸是做小生意的,沒有休息時間,所以我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shù)奈幕胶芨?,但屬于典型的大家長作風,家里所有人都要聽他的。其實爺爺對我已經(jīng)很溫和了,可我依然會感受到輕微的窒息。當大人生氣的時候,我會在一旁默默掉眼淚,有時候只是父母的正常拌嘴,我也不知道和我有沒有關(guān)系,但我覺得我表現(xiàn)得懦弱會讓他們因為心軟而原諒對方。
同學們經(jīng)常在課間聊爸爸媽媽去哪里出差,遇到了怎樣的新鮮事,我都插不上話,只能炫耀爺爺坐飛機去過哪里、給我?guī)н^哪些飛機餐等,但是同學根本不想和我聊這些。為了讓他們能夠和我聊天,我就用零花錢買點小零食送給他們,以換取片刻的關(guān)注。有些同學沒有得到糖果,就告訴老師我用小恩小惠拉攏同學。老師也不問我原因,直接在班會上進行匿名批評,但是大家都知道是誰,于是整個小學我過得很艱難。
高中時,媽媽去世了,我被寄養(yǎng)在姑姑家。姑姑對我非常好,但可能遺傳了爺爺?shù)摹案邏航y(tǒng)治”基因,她說什么,我和表姐必須無條件服從。在姑姑家暫住的三年,我極少提出要求,連洗澡都不敢把水燒得很熱,怕費電增加他們的負擔。大二假期,我開始實習,不在乎實習的費用,只是希望他們肯定我的努力和能力。領(lǐng)導(dǎo)哄著我讓我熬夜,我特別開心,因為覺得那是需要我的表現(xiàn),于是不停地超負荷工作。在環(huán)境的壓迫下,我覺得討好別人能稍微舒服一點,就以這種方式作為一種資源交換而活下來。
認識我先生后,他逐漸治愈了我。孩子4歲半時我重回職場,當時行業(yè)比較動蕩,不到半年,我就被“優(yōu)化”了。我不停地投簡歷,希望減輕家里的負擔,也希望用討好來減少大家的指責。其實,根本沒有人指責我,但我就是陷入了巨大的自我否定。先生不停地安慰我,幫我尋找新的工作機會。現(xiàn)在的領(lǐng)導(dǎo)雖然脾氣不是很好,但我已經(jīng)不討好了。在不斷的進步與成長中,我擁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不再用討好來支撐自己。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特別怕他成為像我一樣敏感又自卑的人。幸運的是,他是一個在愛里長大的孩子,也愿意把愛分享給更多人,不必爭搶和討好就能得到期望的東西。
“爭第一”只是為了交差
江蘇省某幼兒園 ?姜老師
首先要明確的是,對于幼兒來說,人格尚在發(fā)展中,不建議過早給他們貼上標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或關(guān)注,這并不是壞事,可是如果過度了,就可能演變成討好,特別是二胎家庭中的大寶,如果沒有做好心理過渡,就容易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象。
還有一類討好型的孩子,會將滿足家人的要求作為行動的標準。我曾教過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甜甜,每次放學排隊的時候一定要排第一個。問她原因,原來是外婆要求她爭第一,而外婆在接孩子的隊伍里也是“打頭陣”的,哪怕想要排第一個要提前至少半小時來,外婆每天也雷打不動。因為甜甜年紀小,所以外婆的需求就漸漸變成了自己的需求,如果沒有排到第一個,外婆就會說她動作慢,繼而甜甜會情緒崩潰大哭。
甜甜的性格本來是很細膩的,但為了搶先,她就容易出錯:比如爭著第一個倒水,水就會灑出來;搶著第一個吃完飯,就把飯全含在嘴巴里,囫圇咽下去;為了第一個完成畫作,就忽略細節(jié)的描繪。我也因為此事和甜甜媽媽交流過,但發(fā)現(xiàn)母女關(guān)系有些僵硬,而且媽媽本人也是同樣好勝的性格:在一次親子運動會上,動作發(fā)展慢的甜甜沒有翻過障礙,結(jié)果媽媽一直逼著甜甜嘗試,還一直說“人家都過去了,為什么你過不去”。甜甜的日常會呈現(xiàn)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容易發(fā)脾氣,提到要去上民辦小學,則對即將面臨的競爭愁眉苦臉。問她想不想去,她的回答也是“媽媽想讓我去”,其實自我意識已經(jīng)被消磨了。有的孩子爭第一是自己覺得自豪,但甜甜的動機卻是滿足家長,并且只停留在“交差而已”,未來就容易形成討好的心態(tài)。從幼兒園三年的發(fā)展來看,甜甜的自理能力、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家庭對她的嚴格要求密切相關(guān)。越小的孩子,原生家庭對于其人格養(yǎng)成作用越巨大,一旦孩子表現(xiàn)出問題了,再想糾偏就要花費成倍的精力和時間。
和校園欺凌常常密不可分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 ?吳偉紅
美國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在談到家庭壓力情況下人際關(guān)系互動的5種類型時,將其中一個類型定義為討好型,也就是努力取悅對方,使得對方不發(fā)怒,壓抑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小學階段的孩子,如果有討好型的苗頭,一般都會比較聽話,也比較文靜,是典型的乖孩子;和教師對話的時候,有的孩子會保持笑容,初看還蠻舒服,但是細看就感到笑得有那么一絲僵硬和刻意。課上發(fā)言時,他們往往不大參與討論,或者人云亦云,隱藏真實的想法。
印象里的典型案例是一個高年級女孩,成績很好,也能很好地完成老師交代的事情,但在小群體的交往中,她常常聽從同伴的話,做一些自己心里并不舒服的事情,即便面對不合理要求也不敢拒絕。實際上,低年級時討好型孩子的內(nèi)心矛盾可能并沒有那么明顯,但隨著年齡增長,面對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心理沖突就會顯現(xiàn)出來。
討好型孩子和校園欺凌也常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我了解過有個中年級男孩,經(jīng)常被同學欺負,礙于老師的要求,欺負人的同學道歉了,男孩表示了原諒,老師覺得男孩很大度,可下次依然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這樣的孩子多半成績中等或偏下,也想跟同學一起玩,被推搡一下或遭受言語侮辱時,他們敢怒不敢言,更多是逆來順受。實際上,社會交往能力是需要關(guān)注和訓(xùn)練的,但很遺憾,許多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這一領(lǐng)域都是空白。成人世界里也會有這類“老好人”,表面上他們在為群體的和諧而努力,有時候過于懦弱,不該自己承擔的事情也會做,最后的底線被突破時,累積太久的情緒也會突然爆發(fā),但在旁人看來,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就引發(fā)了那么大的反應(yīng),有些不合時宜。
目前,小學學校人數(shù)比較多,整班授課強調(diào)的是集體規(guī)則教育,討好型孩子乖巧、不惹事,一般很招老師喜歡,老師在無意識的表揚中進一步強化了討好的行為模式,導(dǎo)致他們更加不敢真實表達。慢慢地,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偏低,總覺得別人認可了、表揚了,自己才是優(yōu)秀的,否則說明做得還不夠。此外,討好型孩子內(nèi)心對他人是有過度依賴的,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依靠別人,覺得單單靠自己難以完成任務(wù),說明其內(nèi)在核心的自我力量感是不足的。
專家視角
討好型人格并非一個嚴格的學術(shù)概念,也不是傳統(tǒng)人格劃分中的類型,不過我們的確能看到人際交往中的討好傾向。在我看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內(nèi)心通常擔驚受怕,不太有自己的主意,甚至遠離了自己的情感。羅杰斯在《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中講了一個來訪者的片段:她說自己不知如何練就了一套本領(lǐng),只要在人際交往中,她就不自覺地一定要讓其他人感到自在和滿意才行,只要看到別人臉上有點不高興,她就會打消真實的想法,甚至有時候她能眼睜睜看著自己這樣做。我們可以看到,討好型的傾向?qū)е滤詣e人的喜怒哀樂決定自己的行為,以至于忘了自己。對于他們而言,最大的困擾在于內(nèi)心的痛苦,非常掙扎,討好型人格使他們面向世界釋放了最大限度的善意,期待別人能同等回饋,但結(jié)果是不停地落空、被傷害,付出的愛伴隨折損,對現(xiàn)實非常失望。
當然,我們要盡量避免把討好型人格當作一種特定的帽子套在自己身上。有些父母自身有討好型經(jīng)歷,面對孩子的表現(xiàn),會擔憂孩子出現(xiàn)討好行為,這時候首先要盡量覺察到自己的擔心,不把過度的擔心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其次要區(qū)分討好型和一些良好行為的表現(xiàn)。比如有的孩子共情能力比較強,這是因為在家庭教養(yǎng)和父母互動中形成了共情的模式,能很自然地遷移到和他人的交往中,因此能設(shè)身處地替人著想。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人格的成熟度是非常好的,也比較獨立自主。而討好型不是這樣,他們更多是進行猜測和想象,骨子里是彷徨無助的。再比如,利他人格是一種宜人性很好的人格,當事人在跟別人打交道過程中,非常開心和享受幫助他人,將之視為難得的生命經(jīng)歷,內(nèi)心有豐富的收獲,體會到自己的變化和成長,也能收獲友誼,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但討好他人,是無法獲得快樂的,這是令人感到難過的地方。
對于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來說,討好是他在成長中包括跟父母互動中的一種保護,去迎合,以此獲得關(guān)注、幫助他適應(yīng)環(huán)境,就像盔甲一樣。但隨著年齡增長,這層盔甲就不再合身了,更多展現(xiàn)出束縛人、使人痛苦的一面。他在以最大的善意去愛這個世界,但無法成為獨立自主的人,缺少力量釋放生命的潛能,沒有辦法把勁頭發(fā)揮出來,享受自己的生命。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崔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