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燁 黃際薇,2 吳國盛 郭敏毅
1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廣東廣州 510630; 2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肇慶醫(yī)院 廣東肇慶 526070
藥品是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jié)人的生理機能并規(guī)定有適應證、用法和用量的物質[1]。作為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藥品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也決定了藥物與食物的明顯區(qū)別,正確使用藥物具有更強的專業(yè)性。居民正確的用藥觀念對于藥物治療疾病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用藥安全作為公眾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與發(fā)展,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有調查發(fā)現(xiàn)各個國家的用藥差錯占比為9.1%~24.7%,其中有75%的差錯是可以預防的。我國的家庭不合理用藥占用藥總量的1/3以上[2]。如今,居民獲取藥物的渠道顯著增多,居民自我藥療的比例大幅增加。網上藥店和互聯(lián)網醫(yī)院使得購藥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時也對居民安全用藥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3]。藥物的便捷獲取與居民普遍匱乏的用藥常識之間的矛盾,以及自媒體誤導性宣傳,導致了眾多潛在的用藥危害。不正確的使用藥物不但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還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毒副作用甚至藥源性疾病等[4]。為了明確民眾對用藥教育的認知程度,合理設定用藥教育的方法,提升居民用藥安全水平,本研究依托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fā)中心《關于開展全國醫(yī)藥經濟信息網科技傳播創(chuàng)新工程2021年重點項目的通知》中的研究項目,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廣東省居民目前用藥行為現(xiàn)狀及風險水平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查。
選擇2021年5—9月作為調查時間,以廣東省居民作為調查對象,主要以線上調研為主發(fā)放調查問卷,由問卷星平臺提供數(shù)據收集載體。本研究獲得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問卷來源與內容 調查問卷由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fā)中心設計,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月收入、醫(yī)療保障狀況等8個問題),對藥品使用的各種看法與觀點,使用過程中發(fā)生一些行為,接觸過用藥知識講座或用藥教育活動及對開展合理用藥知識教育活動的看法。其中用藥知識(對藥品及藥品使用的各種看法與觀點)的問題共28項,將贊同程度用數(shù)字進行量化,極不贊同為1分,不贊同為2份,一般得3分,贊同為4分,極為贊同為5份,不清楚為6分,分值越高代表出現(xiàn)用藥風險的可能性越大。用藥態(tài)度問題(涉及居民使用藥物前存在的問題)共11項同樣設計并計分,如題干為正向問題,則進行反向計分,不清楚為6分。用藥行為問題(涉及居民使用藥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13項,同樣規(guī)則進行計分。對藥品知識提干中錯誤觀點表示“極不贊成”和“不贊成”視為答題正確,以此計算用藥認知問題的答題正確率。
1.2.2 質量控制 線上問卷部分通過后臺記錄答題時間,剔除用時<3 min者,避免錄入的問卷信息失真。結果錄入Excel中,剔除非廣東省居民的問卷。若全篇選項相同也予以剔除。
1.2.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Excel 匯總數(shù)據,SPSS軟件和GraphPad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R語言用于數(shù)據可視化展示。對樣本的一般情況采用頻數(shù)、構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各項得分統(tǒng)計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和one-way ANOVA分析。影響廣東居民KAP得分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此次問卷覆蓋了廣東省21個市,其中以廣州市和梅州市受調查居民較多(圖1)。調查參與者中男性195人(38.61%),女性310人(61.39%);年齡以中青年為主,占86.93%;收入水平以個人月均收入6 000元及以上所占比例最高(61.98%);城鎮(zhèn)居民較多(83.37%)。被調查對象的醫(yī)療保障以社會基本醫(yī)療保險為主(82.57%),超過半數(shù)有本科學歷,涉及職業(yè)較多,其中醫(yī)療行業(yè)從業(yè)人員較多,占44.16%(見表1)。
圖1 接受調查廣東居民分布熱圖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及用藥行為風險KAP得分情況 [例
對于問卷中關于藥品和藥品使用知識的問題,受訪居民回答絕大多數(shù)問題的正確率在70%以上,部分問題的正確率可達到95%以上。例如,96.24%的居民不認為同時服用的抗菌藥物種類越多,病就好得越快。但是32.67%的居民誤認為只要自己不濫用抗菌藥,就不會產生耐藥性。很多居民認為購藥時應看品牌和名氣判斷藥品質量好壞,購藥時的價格無所謂,療效是更為重要的評判標準。通過相關統(tǒng)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用藥知識得分,不同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狀況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用藥態(tài)度得分,年齡、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28.32%的受訪居民從來不持醫(yī)生處方去藥店購買處方藥。45.74%的居民能夠在服藥前觀察藥品的有效期,但是對藥品的批準文號、藥品的使用禁忌方面,居民的關注相對較少。39.40%的居民在服藥幾天后感覺沒效果后可能自行更換藥物。近1/3的患者可能在服用西藥的同時自行加用中藥。對于用藥行為得分,性別和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以KAP總得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人均月收入、居住地、醫(yī)療保障情況、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狀況這7個變量為自變量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以GraphPad繪制森林圖。結果顯示廣東省居民用藥KAP得分與工作狀況和醫(yī)療保障情況相關。盡管教育一項分析中P=0.052,但是仍可以從圖中看出教育程度可能對居民用藥風險有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用藥風險越低(見表2、圖2)。
表2 影響居民用藥風險KAP評分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圖2 影響居民用藥風險KAP的Logistic森林圖
受訪居民接觸用藥知識講座或用藥教育活動的情況見圖3。目前居民參加此類講座或活動的頻率較低,相比在小區(qū)的合理用藥知識講座,更多的居民在醫(yī)院或衛(wèi)生服務中心參加此類活動。藥師在社區(qū)或街頭開展的咨詢服務目前局面還未完全打開。閱讀醫(yī)院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發(fā)放的宣傳材料、通過網絡、微信等渠道接收相關信息是居民較多采用的形式,尤其是通過網絡傳播的知識,接近30%的居民經常接觸這類活動。受訪居民對開展合理用藥知識教育活動必要性的看法見圖3。超過70%的居民認為有必要或極有必要開展用藥知識教育活動。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居民通過藥師來獲得合理用藥信息的人數(shù)仍不足20%,有近40%的居民沒有通過藥師來獲取信息的經歷(圖4)。
圖3 居民接觸用藥知識講座或用藥教育活動頻率和對其的態(tài)度
圖4 居民通過藥師獲得合理用藥信息的情況
從納入居民一般情況來看,65歲及以上的居民僅有11名,占總體受訪居民的2.18%,占比偏少。同時老年人是家庭自我藥療的主要人群,由于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用藥品種較多;而老年人對藥物的代謝也有其特殊性,因此更需要注意合理用藥[5]。此次調查的結果可能無法完全地反映老年人在用藥行為上存在的具體問題。因此,后續(xù)的調查研究中建議設計更為簡潔的問卷,針對65歲的老年人,或者將老年群體再進行精細化區(qū)分,分別形成針對特殊用藥群體的KAP調查。
從對居民的調查結果來看,納入的居民大部分有較正確的安全與合理用藥意識。例如,對靜脈給藥和口服給藥的看法,超過80%的居民認為治療時不能盲目使用靜脈給藥的方式。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在2013年發(fā)布了合理用藥原則,其中指出了藥品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6]。經過在社會中不斷地科普與宣傳,目前居民對這一用藥原則的接受度較高。
居民對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超過90%的居民不認為抗菌藥物可以治好任何一種感冒發(fā)燒,這對于進一步推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和抑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是有積極意義的。需要注意的是有近30%的居民認為只要自己不濫用抗菌藥,就不會產生耐藥性。事實上,抵御抗生素耐藥時一個日趨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7]。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是減少或延緩細菌耐藥發(fā)生的關鍵[8]。
34.65%的居民同意購藥時應看品牌和名氣判斷藥品質量好壞,這也直接影響了居民的購藥行為。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長期醫(yī)療主要依據藥品成本定價和政府定價,部分藥品療效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并不對等[9]。這種情況將會導致居民購買藥物時可能會缺乏理性認知,更容易受到廣告宣傳或商家宣傳的影響。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約25%的居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是廣告的宣傳自行購買藥品,有些居民會向醫(yī)生點名開藥或去藥店時聽信營業(yè)員的建議購藥,僅僅有15%的居民會持醫(yī)生處方去藥店購買處方藥。如若社會藥店或媒體通過違法廣告和促銷誤導消費者,則很可能為大眾的用藥安全埋下隱患。
在使用藥品前,大部分的居民并不會查閱藥品包裝上的藥品批準文號,但是會注意藥品的有效期。對于過期藥品的處理,60%的居民會將其丟入垃圾箱?,F(xiàn)代家庭中大部分都有存?zhèn)溆盟幍牧晳T,如果不能正確地處理過期藥品,隨意進行丟棄,容易被不法商販重新包裝進行銷售、兒童拾撿引起藥物中毒。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廣垃圾分類,應廣泛告知居民過期藥品可投入到有毒有害垃圾箱中。
在藥品的使用過程中,大部分居民能夠做到按時服藥并且不用其他飲料送服,也能夠做到不自行加量或減量。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居民表示感覺沒效果時會自行更換藥物、在病情好轉時自行減量或停藥。進一步的分析顯示這部分居民并非是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居民,大專以上、中青年居民有不小的比例。用藥的依從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了社會經濟因素、醫(yī)患關系、疾病狀況、治療因素和患者因素等[10]。大量的研究表明通過藥師的干預和管理,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用藥情況和治療效果[11-13]。藥品的使用是藥物治療效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14]。針對部分居民的用藥依從性不高,用藥隨意性大的問題,藥師可以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從調查結果來看,居民參與用藥知識講座或用藥教育活動的頻率很低,有超過30%的居民從不參加線下的講座、不閱讀社區(qū)發(fā)放的宣傳材料或是不參與藥師的線下咨詢服務。與此同時,居民對從網絡或微信上獲取合理用藥知識的接受度較高。傳統(tǒng)的合理用藥宣傳方式包括了藥師口頭交代、藥品的標志備注、宣傳單的發(fā)放、用藥咨詢窗口、??谱稍兇翱?、報刊與出版刊物的發(fā)放[15]。隨著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趨勢,居民對于從新媒體渠道獲取合理用藥知識這一途徑的接受度、認知度和認可度不斷增加[16]?;诖?我們可以在這個領域不斷深耕,豐富新媒體在合理用藥宣傳中的應用,在保證科學性、真實性的同時保持其特有的趣味性,加大合理用藥知識的傳播力度、深度和廣度。例如,可以進行專業(yè)視頻的制作,將復雜的文字描述簡單化,使不同教育層次的居民能夠通過簡單的畫面進行理解,大大降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難度。為了使合理用藥知識能夠傳播廣泛,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交通自動播放系統(tǒng),在公共交通運輸系統(tǒng)、醫(yī)院、車站、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進行自動點播。廣州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的“科普+社區(qū)益民”城鎮(zhèn)勞動者科學素質推進工程已經在廣州市各個社區(qū)率先推行科普e站的建設和管理。通過科普e站,將科普知識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展現(xiàn),使居民能更加方便、及時地獲取科普知識,提高了居民獲取知識的主動性[17-18]。此外,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移動APP對目標居民進行針對性的管理都可以增加居民參與用藥知識學習的頻率。
盡管目前居民對線上線下用藥知識講座或用藥教育活動的參與頻率不高,但是從居民對此類活動的需求調查結果來看,超過70%的居民認為有必要或極有必要開展此類活動。居民參加合理用藥知識教育活動較少的原因可能是:相關的活動宣傳力度不夠;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引起居民的興趣;宣傳人員培訓力度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先進行組織調研,了解居民需要解決的日常用藥問題和疑惑是什么,再有的放矢地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例如,筆者所在藥學部合理用藥宣傳團隊與廣州市社區(qū)居民進行深入的溝通,了解居民對于養(yǎng)生保健、中醫(yī)藥方面知識的需求后可以針對性地進行不同主題的用藥教育,做到走到群眾中去,真正解決居民的日常用藥問題。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調查問卷的發(fā)放是基于線上平臺,受制于調查問卷的發(fā)放渠道和居民對線上問卷接受能力的差異,此種調查方法會存在一定的系統(tǒng)誤差。盡管本次調查的范圍擴大到了廣東省,但是不同地市之間經濟、文化的差異對居民的用藥行為也會產生影響,需要進一步地進行詳細的分層抽樣調查[19-20]。本次調查納入居民收入大多處于中上水平,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城鎮(zhèn)居民比例高于農村居民。但是在實際藥學工作中,低收入、高齡、低學歷的居民往往對用藥信息的需求更為強烈而自身獲取此類信息的渠道和能力有限。因此,在下階段的工作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問卷設計,納入更多此類型的居民,同時采用多因素統(tǒng)計分析進行綜合評判。
本研究調查了廣東省居民對合理用藥的看法、用藥行為和用藥教育的接受度。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廣東省居民合理、安全用藥意識較好,但在用藥前的不良習慣較多,可能導致用藥安全隱患。用藥知識相關的活動普及度仍然不高,居民對于開展合理用藥知識教育的需求迫切。用藥知識普及活動需要進一步地深入、全面推進,采用多種手段,利用不同的途徑加深居民對合理用藥的認識,幫助居民減少不合理用藥的行為,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用藥風險和資源浪費,保障居民的身體健康。藥師應積極深入社區(qū)、深入群眾,了解居民最迫切的問題,幫助居民提高用藥依從性,參與慢病用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