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1年到1970年,我在河南老家的農(nóng)村長到19歲,這個過程使我記住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難忘的事情,特別是每年都有一系列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每個節(jié)日都是一個節(jié)點(diǎn),也是一個記憶點(diǎn)。像以前過年時的放炮,回憶起來歷歷在目,就很有意趣。
在我們老家,過年時有四樣?xùn)|西必須買,一是柏殼子香,二是黃表紙,三是紅蠟燭,四是炮仗。燒香敬神靈,點(diǎn)紙祭祖宗,閃閃的燭光是為了烘托過年的喜慶氣氛。那么放炮呢,則是為了驅(qū)除邪魔、慶賀新春,也有對外宣告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意思。
我們那里把趕年集購買過年用的物品說成“辦年貨”,其中我最關(guān)心的是母親買炮沒有。每年祭灶節(jié)之前,母親就及時把炮買回來,有一掛鞭炮和一盤散炮,鞭炮是50頭,散炮是30枚。不管是鞭炮還是散炮,每個炮外面都包有一層薄薄的紅紙炮皮,看上去紅紅火火的。
小時我愛放炮,但并不懂大人們所賦予的過年放炮的多重儀式般的意義,只是愛聽炮響而已,覺得放炮好玩兒而已。
堂叔家在我們家隔壁。我注意到,堂叔家每年買回的炮都比我們家多一些,鞭炮至少有100頭,散炮估計(jì)有50枚。特別讓人眼熱的是,堂叔每年都要買三門大墜子。大墜子腰粗體壯,以一當(dāng)十,威風(fēng)凜凜,十分霸氣。一般的散炮,炮頂只栽一根捻子,而大墜子呢,每門炮的炮頂都栽有三根捻子。大墜子也叫開門炮,是堂叔家專門為大年初一起五更時放開門炮預(yù)備的。
這年的大年初一還不到五更,堂叔放的第一聲開門炮就把我震醒了。炮聲驚天動地,比夏天打的炸雷還響。不用說,母親和我們兄弟姐妹都醒了。堂叔在過年時率先放響的開門炮,也有“開門”的作用。
等堂叔所放的三聲炮全都響過,我才摸索著穿衣起床,履行為我們家放開門炮的義務(wù)。年初一月亮隱退,天總是很黑,我摸到放在抽屜里的炮,把炮裝進(jìn)口袋里。到門外我用香火把炮捻子點(diǎn)燃后,不是把炮扔在地上,而是拋向空中。炮捻子在上升過程中閃過一道細(xì)碎的火花,炮隨即在夜空中炸響。炮炸響時開放的是一朵大花,有漆黑的夜空襯底,輻射狀的花兒開得格外明亮。我把開門炮連續(xù)放過三聲,全家人就可以起床了,對新的春天正式敞開了大門。
在放開門炮時,我有一個秘密,就是口袋里不只裝了三枚炮,而是五枚炮。因?yàn)槲蚁氲?,炮有啞炮,我?dān)心只預(yù)備三枚炮,不一定都能放響,必須多預(yù)備兩枚。倘若規(guī)定的三聲開門炮只響了兩聲或一聲,那就不好了,意味著開門開得不夠圓滿,還會給人以流年不順利和不吉祥的感覺。多預(yù)備兩枚炮就好了,就算先放的三枚炮中有一枚或兩枚是啞炮,自己悄悄補(bǔ)上就行了。
放鞭炮是在五更開始吃餃子之前。母親把餃子煮熟了,家人卻不能馬上吃,要在燭光的照耀下點(diǎn)香、燒紙、放鞭炮,并把第一碗餃子擺到供桌上。這一系列程序完成后,家里人才能端起碗來吃帶湯的水餃兒。我不愛吃素餃子,對放鞭炮更感興趣。我把那掛鞭炮掛在我們家門前那棵石榴樹的枝丫上,用香火把鞭炮下面編成小辮子狀的炮捻子點(diǎn)燃。一掛鞭炮才50頭,很快就響完了,炮屑像夏天石榴花的花瓣一樣落在地上。
出于對空氣質(zhì)量和環(huán)境保護(hù)的要求,現(xiàn)在不讓放炮了,只能通過回憶,重溫一下過去的放炮生活。
(節(jié)選自劉慶邦《到處有道》,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