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之川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體現(xiàn)在中小學課程、教材、教學和考試評價中。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在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歲月,發(fā)生在山城重慶的一件“白卷給分”趣事。
那是1941年重慶南開中學的畢業(yè)考試。謝邦敏同學素喜文學,是語文首席教師孟志蓀的得意弟子,但他嚴重偏科,數(shù)理化成績一塌糊涂。在一次物理考試時,謝同學拿到物理試卷一看,頓時目瞪口呆,竟然一道題也答不出來,只得交白卷。但他又心有不甘,就發(fā)揮自己所長,當場賦詞一首,調(diào)寄《鷓鴣天》:“曉號悠揚枕上聞,余魂迷入考場門。平時放蕩幾折齒,幾度迷茫欲斷魂。題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電磁溫。今朝縱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組人?!痹~中有無奈,也有自嘲。不料物理教師魏榮爵先生判卷時,也賦詩一首:“卷雖白卷,詞卻好詞。人各有志,給分六十?!焙髞?,謝邦敏不僅順利畢業(yè),還如愿考上西南聯(lián)合大學法學院。他畢業(yè)后任北京大學法律系助教,新中國成立后任第一刑事庭庭長(見王銓《評卷的魄力》)。這個故事可以給教育工作者三點啟示。
第一,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欣賞學生的特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博聞強記,適合搞研究;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善于解決問題,適合搞技術;有的學生思維能力強,點子多,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適合搞創(chuàng)作。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欣賞學生的特長,揚長避短,助其成功。前文的魏老師并不因為謝同學物理考試交白卷而嫌棄他,反而以欣賞的態(tài)度,承認“卷雖白卷,詞卻好詞”,這說明魏老師起碼也是文學愛好者,是謝同學的知音,能夠分辨出這首詞好在哪里,承認確實是首好詞。
第二,教師要允許學生不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在教育實踐中,教師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學生熱愛并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其樂融融。數(shù)理化生教師,恨不得每個學生都癡迷數(shù)理化生,將來當個科學家;語文教師,希望學生喜歡語文課,班上以后能多出幾個作家。但是假如學生不喜歡某些課怎么辦?其實,學生不喜歡某些課,原因可能很多。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就像魏老師那樣,承認“詞卻好詞”“人各有志”,只要學生有自己的“絕活”,也照樣欣賞,一樣給分。
第三,教育要以幫助學生成長為出發(fā)點。盡管謝同學物理交了白卷,魏老師也不覺得是自己教學的失敗,給予尊重和鼓勵,并且慷慨地給分六十。假如沒有這60分,相信謝同學考西南聯(lián)大希望渺茫,中國也就有可能少了一位法學家。這啟示我們:教師要有容納各種學生的雅量和氣度,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其個性,理解其情感,包容其缺點和不足,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
(責任編輯:趙春艷)